“田世信先生的艺术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是可贵的,可贵在题材、材质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贵在他在沉浸于劳作过程中的工匠精神,铸就了力与美、文与质的统一,正所谓:大匠之作,起于感性,持于琢磨,止于魂神,岿然如山。”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田世信与贵州——
木头 陶土 大漆 辣椒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在中国雕塑界,一定有一个绕不过的名字——田世信。贵州人提起田世信就更感亲切了:1964年,刚从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田世信被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这一待就是二十五年。在此期间,田世信的雕塑艺术在贵州这片野性又充满神秘魅力的土地上生根成长,直至成为后来的参天大树。而如今已在京发展多年的田世信,提起贵州时也是饱含深情。
10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馆鼎力支持,年度雕塑大赏“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开幕,记者专程到场参与了这一盛事。在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表明贵州身份,田世信饱含深情的说道:“我对贵州有很深的感情。这些年来,虽然身不在贵州,但只要一闭上眼,脑子里就全是贵州的情景。这么多年了,我最爱吃的还是贵州的辣椒。”时光荏苒,当年在贵州教书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中国现当代雕塑承上启下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次展览名为“大匠之作”,名副其实。
在中央美术学院3楼,从占满整墙的海报前转入“大匠之作”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墙面上来自朱光潜的名言:“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熟悉田世信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很喜欢并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以侗家风雨桥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组雕作品《花桥》的注释。这组雕塑是田世信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在很多地方都进行过展示,记者去年到北京798艺术区时还看到她。而在这次展览开幕式上,田世信将《花桥——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无偿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这组表达了田世信的生活理念,倾注了对贵州的深厚情感的大型组雕,如今归于中央美术学院——这个提供给田世信艺术研究和发展以丰厚土壤,推动了他的雕塑艺术不断攀越新高峰的学院,适得其所。
进入“大匠之作”展厅,大到几层楼高,小到巴掌大小的各类雕塑令人叹为观止。这次展览以“汉风唐韵”“民间塑造”“王者之尊”“当代视线”“尊文崇士”五大主题为线索,甄选其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作品进行集中展出,线索清晰的展现了田世信对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成就,同时展出其绘画作品40余件,以及大量手稿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田世信丰富而全面的艺术成就。除此之外,本次展览还对田世信工作室进行现场“重建”,展示艺术家的真实工作环境,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和氛围。
汉风唐韵:田世信一直钟爱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描,对通过简单的线条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质感、亮感、形象等感到赞叹。他塑造的仕女作品,是对于古代线描语言的立体化,无论是《汉女》的修长肃穆,还是《唐女》的丰腴富贵,用不同的造型语言塑造出环肥燕瘦的形象,高度概括地表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内在的精神气质。
民间塑造:在贵州生活的二十五年经历,滋养和丰富了田世信的早期创作,让他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地取材,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劳动人民在困苦条件下劳作的劳苦艰辛,但却自足自在的精神风貌跃然立于其作品中。《苗女》《花桥》《侗女》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少数民族人物,展现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其作品鲜明的特色。表现贵州彝族人民的作品是田世信自踏上这片土地便持续创作至今的题材。广袤贵州民间的丰富艺术资源和最原始的乡土气息,深深撞击捕捉住了当时这个来自大都市主流文化基因滋养的青年学子的艺术血液和精神栖息。在《刺梨花》、《山音》、《高坡上》和《猎人系列》等作品中,田世信并没有停步在乡土情怀的记忆和边民生活的感动,而是敏感地把自己的人文精神观照在自然气象和生命状态中,尽其所能直接表现这些单纯、朴素的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所向。田世信自喻为“山民”,他既在他们中间,又以一种观看的方式进行创作,在现代文明中去思考乡土性和原始美。
王者之尊:早在1993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宋代赵匡胤画像,田世信便开始留意其他传世历代帝王造像。他借用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诗词,以雕塑的形式将中国画的线描立体化,塑造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五位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王者”的形象。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王者之尊这组作品表达了艺术家“与故人对话”的主题,希望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引导,引导观众回到过去的那种时代。这组作品是田世信艺术生涯中创作上的新开端,是由现代主义向观念主义或当代主义转换的里程碑作品。
当代视线:田世信对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无论是陶、石、木、青铜还是大漆,都运用于他的作品中。对不同材质的探索与钻研,也激发和促进他边工作边游戏的生活状态。田世信对于大漆的研究,始于在贵州时看到当地农民用大漆、牛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便对这种能呈现琥珀、半透明状态的材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有机会参观了马王堆汉墓,在众多铜、木、铁等出土文物中,唯有大漆在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洗刷,仍能保持光亮的状态,由此田世信便开始致力于将这一中国传统材料的传承的工作中,也对推动大漆雕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崇文尊士:源于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深深着迷,田世信从80年代便开始做历史名人雕像,从《老子像》、《司马迁》、《屈原》等古代文人,到《谭嗣同》、《秋瑾》、《鲁迅》等近现代革命家。田世信多次塑造《鲁迅像》,他抛开历史上对于鲁迅制式化、高高在上的形象框架,如在《鲁迅与青年》组雕中,鲁迅的形象平易近人,与青年们围坐而谈,让其有了更多的个性表达。而谭嗣同则是另一位田世信反复塑造的历史人物,田世信在大学时候便对谭嗣同愿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精神而感动,反复做了很多次。田世信用简约的东方性造型法则,选取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作品中,无不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尊重,也传达了对历史人物精神、人生态度的认同。
“田世信先生的艺术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是可贵的,可贵在题材、材质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贵在他在沉浸于劳作过程中的工匠精神,铸就了力与美、文与质的统一,正所谓:大匠之作,起于感性,持于琢磨,止于魂神,岿然如山。”在“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的前言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范迪安如此评价田世信的雕塑艺术,在展览开幕式上,他又进一步做了诠释。范迪安总结了田世信艺术的三个主要来源:学术、生活和时代。首先,田世信的艺术从学术中来。几十年来,田世信一直秉承和看重作为学院培养的艺术家所应该坚持的艺术品德:一方面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对待艺术认真、执着。田世信的艺术创作十分尊重传统,这个传统是从艺术通往文化的中国传统,因此他的作品是有学养、有学理、有学脉的;其次,田世信的艺术从生活中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和雕塑界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发展时期,田世信的作品在北京展出,那是一批反映了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山区少数民族形象的作品。这些雕塑带着沉甸甸的民族文化,带着十分真切的对少数民族、对边寨乡村劳动人民的情感,在首都的美术田园里开出了一朵崭新的花朵。这些雕塑不是摆在圣台边的高高在上,而是直接放在草地里、泥土上,带着田世信在贵州地区所感受到的乡土文化气息。从那时开始,田世信先生的雕塑所表现的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之中深深扎根。田世信不仅刻画了很多少数民族和农民的形象,还刻画了许多历史英雄人物。在这些作品中,他倾注了朴素的历史情怀,更赋予这些作品以精神的象征意义;再次,田世信的艺术从时代中来。这也是本次展览所特别要强调的:田世信在新时期的雕塑发展历程中,一方面追求崇高、博大的美学观念,另一方面追求多种艺术形式和媒介的尝试。既有大刀阔斧的木雕,也有可以充分表现情感和情趣的泥塑,还有他花费二十余年心力研究的大漆雕塑。把漆工艺和雕塑结合在一起,田世信破解了一个雕塑创新的瓶颈,从而创造出一批大漆雕塑作品,拓宽了中国雕塑的领域,也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漆文化的传统和雕塑传统统一协调起来,形成了一项新的艺术创作。这正是田世信感受时代,推动艺术传承的创新理念的最好成果。
正如范迪安所说,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展示田世信先生的艺术成果,而是提示了一种今天的艺术家们从事艺术创造和创新所应该秉持的学理和方法论;也正如田世信对记者所说,对于贵州,他如今最爱吃的还是贵州的辣椒,这正表明了新时代的中国艺术扎根于生活,关注人本身的显著特点,这也正是本次展览的初衷和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