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23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9-19

定下5个“小目标” 实施6项“大举措”

贵州发力制造业“触电”

□本报记者 田锦凡

  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585.01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3.2%。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27.26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4%,拉动工业经济增长2.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为9.6%,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传统制造业稳、新兴制造业快。在重点监测的16个制造业行业中,上半年有14个行业保持正增长。传统制造业的酒、食品、有色等保持稳健发展,分别增长13.8%、15.0%、11.0%;新兴制造业的电子、汽车、医药、电气机械等处于领跑方阵,分别增长64.3%、17.5%、21.2%、39.2%。

  这是作为贵州工业经济增长“主引擎”——制造业的一份成绩单,表现可谓亮眼。

  利好不止于此。近期,贵州制造业再次迎来提振发展的新机遇,主题是“触电”——全力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定下5个“小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协同推进“贵州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提升全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水平。8月底,贵州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贵州明确提出:力争到2018年底,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批示范引领的制造业新模式、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业态,推动“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逐步转型;到2020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7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形成,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智能制造规模、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增强。

  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加强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培育50户以上创新性、引领性较强的“双创”支撑服务企业。

  制造业互联网支撑基础初步建立:建成1个综合性云制造服务平台、5个以上行业领先的云制造服务平台,推动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与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对接,形成一批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平台,培育一批工业大数据开发应用服务企业。

  装备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5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35%。

  制造业新型生产模式推广应用: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生产模式在装备、电子信息制造、纺织、消费品、饮用水等行业中形成,培育80个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争取部分成为国家级试点示范。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双创”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贵州工业云登云用户超过10万户,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或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运营商;推广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省级“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试点,工业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改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6项“大举措”

  毋庸置疑,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推动制造业“触电”有着足够资本和优势。基于此,《意见》明确要求抓好6个方面工作——

  大力提升制造业互联网“双创”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优势,以工业互联网INDICS平台为核心,打造并推广应用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推动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投融资等“双创”平台,大力发展用户深度参与、产业链高度协同的创新模式。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创业创新需求,加强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区、众创空间宽带网络建设,鼓励信息基础设施运营企业提升宽带接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网络速率、降低网络资费。强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技术、产业支撑能力。

  初步构建融合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组建以知名学者、行业专家、技术专家为主要力量的咨询队伍,指导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帮助企业找“痛点”、开处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通过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收集汇总融合发展的典型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

  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样板:依托全省产业发展实际、资源禀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逐步向全流程、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以贵阳高新区、遵义新蒲新区、毕节金海湖新区、贵安新区等为核心,支持和推动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研发和应用;以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贵阳高新·白云发动机产业园、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为核心,加快发展北斗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产业;在贵阳、贵安新区等地率先布局和建设一批省级互联网工业设计中心,大力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3D打印等新服务。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依托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交易平台。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成立新经营主体,开展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务转型等领域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广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实施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分区域、分行业进行挖掘分析,绘制并发布全省“两化”融合数据地图。

  提高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水平: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支撑能力。

  发力“千企改造”

  早在2015年11月,贵州省政府就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其中配套《贵州省“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力推制造业提质增效、做优存量,培育“互联网+”协同制造新业态,建设以工业云为基础的贵州工业互联网,把贵州工业云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随后,贵州“千企改造”行动将制造业作为重点,启动实施“贵州制造2025”工程,引导贵州制造业迈向产业中高端。2016年,全省制造业投资达2019.23亿元,占工业投资比超过65%。

  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化工、建材等领域,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7户;组织开展“贵州智造2017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专题活动,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贵州航天电器公司获国家专项支持,实现全省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零的突破;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构建“精核心、强协作”的军民融合科研生产体系,鼓励军工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军转民”“民参军”试点工作,由“千企改造”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发布《贵州省军民结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目录》《贵州省军用技术转民用推荐目录》,指导企业开展军民融合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成功举办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招商引资大会,达成各类合作项目98个、总投资525亿元,重点项目纳入“千企改造”工程。

  大力实施“三品工程”。在“千企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创品牌、提品质、增品种,启动实施“行业领跑者行动”,鼓励制造企业走“专精特优”发展道路,加速突破核心关键领域、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向产业发展中高端迈进;扎实推进“两中心一示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指导、督促实施改造升级的企业树立品牌、质量意识,积极申报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帮助企业培育名牌产品。

  以智能制造为着力点、依托大数据优势,贵州建成工业云平台,以此作为全面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主平台,帮助传统企业实现改造升级。在改造升级过程中,还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示范项目,为“贵州制造”走向“贵州智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