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
□文/图 翟河贵
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山区的侗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其特点是依山临水,用木质材料建造的两至三层的干栏式民居。
吊脚楼同样是玉屏侗族最普遍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全县各乡镇都有吊脚楼,而相对集中和普遍采用吊脚楼形式修建的,主要以两个地方为代表,其一:玉屏城里濒临氵 舞 阳河的北门河街民居,整个河街一直到下游的馆驿塘,都是吊脚楼。如今,因城市建设河街被整体开发,已不复存在;馆驿一带吊脚楼也因市民自家改造,所剩无几。其二,平溪镇的铁家溪村和新店乡的朝阳、大湾村,家家户户都差不多建有吊脚楼。前者,是临水而立;后者,是倚山而建。
玉屏侗族吊脚楼,主要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或高坎的河道边,一半靠坎着地,一半则以木柱作为支撑,使木楼悬空而立,形成半边楼。楼上装修完整,造型雅致,有走廊,还有带座的靠背栏杆。木楼因其一边是悬空,似吊着的脚在支撑,故得名“吊脚楼”。
修造吊脚楼,通常使用材质优良的杉木,枞木次之。建筑结构,是将柱子、枋子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框架,而这框架构件的相互搭扣和连接,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通过榫卯嵌合。框架是工匠先在头脑里预设的,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和心算,用吊墨、画线和凿、镂等工具、方式,准确地完成榫头和榫眼活计。直到将所有构件制作完毕,便将它们通过榫卯固定而成。框架立起后,再给楼上的房间装上板壁和门窗,同时完成走廊和带座靠栏。楼下,则看情况,适宜装就装,不适宜装则不装。屋面,一般都盖小青瓦,有的也盖杉树皮。
玉屏的吊脚楼,不同于黔东南的吊脚楼,而与湘西的相类,也就是正屋不做吊脚楼。正屋必须全部实打实的落座在平整的地基上,前面还需有一块宽敞的院坝。它寓意:“脚踏实地,把稳着实”;“门庭敞亮,天宽地阔”。吊脚楼,只是正屋的一个附属,相当于“厢房”或“偏厦”。因为正屋都是修的一楼一底,那么,相当于厢房的吊脚楼也只能是一楼一底,不超过两层。玉屏的吊脚楼,基本都是单吊式,俗称“一头吊”或“钥匙头”,就是只在正屋的一边将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像“撮箕口”的双吊式也有,但相当少。
类似于厢房功用的吊脚楼,楼上有的作为卧室,但家长不住,有的作为客房,还有的作为仓房。楼下,则看是否使用方便,如是在不便行走的斜坡处,就任其空闲;如紧临院坝或行走方便,就视情利用,有的作为碓房、磨房、柴房,有的则作为猪圈、牛栏等等。
吊脚楼,在最先是因其地势不得已而为之,稍有条件,是不愿修吊脚楼的。正因为如此,玉屏侗家人无论如何也要开垦一块宽敞的屋基,以修建正屋。正屋修成吊脚楼,一是不合传统礼数,二是生产生活不便,三是怕被乡亲小瞧。修吊脚楼,是感到正屋不够用了,才紧靠正屋修建厢房。
县城里的河街所修的吊脚楼,形式与山坡处的不一样,吊脚楼不是厢房,而是正屋后部的延伸;这里没有厢房的概念,不可能有厢房。临街的正屋,面朝街道,有商铺门面的功能,寸土寸金,家家挤挤挨挨,容不得标新立异,门户一致,仅仅是数量不同,大门有对开、四开或六开,而房屋后面才是千差万别的所在。为加大房屋的进深,就向大河方向发展,在河堤河坎处用木柱进行支撑,将房屋挑成前实后空的半干栏式吊脚楼。与现今的湘西凤凰吊脚楼相类,其不同之处,还是没有高层,同样是一楼一底。
吊脚楼虽说只是厢房和正屋的后部,但其制艺却更显匠心。因其风格灵活,造型生动,较之四平八稳且呆板凝滞的正屋更富生机生气,因而更得人们喜爱与欢欣。尤其是当闭塞的山门向外界打开后,山外的人们对这精湛的技艺和优雅别致的造型,大为赞赏,以至成为超越正屋价值的侗族民居营造艺术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