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残存安龙古城垣
□文/图 杨 煜
安龙,一座历史久远而神秘的古城。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贵州省唯一建立过皇都的地方,是贵州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千年历史、三百年荷花、三十处胜景”的美誉。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安龙就已有人类活动。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明,留下了龙广观音洞、七星洞,铜鼓山菩萨洞等古人类遗址。
明朝初年,云南发生少数民族叛乱,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帅,将兵30万平叛。十五年(1382年),云南叛乱平定,朱元璋留沐英镇滇黔,奉诏自盘江至大理60里设一堡,留军屯田,置陵元堡于棂钵寨(今县城西郊九峰山一带),此为安龙建城之始。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户所,所署置于城南门上,隶归贵州指挥使都司。安隆所即今县城旧基,安龙建城历史自此开始,距今整整627年。永乐二年(1404年),建安隆守御千户所城,周287丈、高1丈4尺,为今安龙旧城。
南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播迁到安龙,改安隆所为安龙府,“安龙”之地名由此诞生。南明永历朝廷播迁安龙期间,发生了“十八先生之狱”“石门关大战”等许许多多悲壮而感人的历史事件,留下了“永历行宫”“御校场”“三王墓”“明十八先生墓”等历史遗迹,安龙由此有了“龙城”的美誉。
清代,清政府先后在这里设置南笼厅、南笼府和兴义府,地控盘江八属。乾隆七年(1742年)扩建南笼府城,周1203丈、高1丈5尺,建城门5座。安龙,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贵州驻军分四镇,这里便设有一镇,名曰“安义镇”。自从设府设镇之后,安龙便成为滇、桂、黔三省边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贾云集,税源丰富。
为探访古城的遗址遗迹,找寻往日的辉煌历程,体验金戈铁马的动荡岁月,今年夏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背上简单的行囊,远离小城的喧嚣,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拾级而上,向城南高高耸立的桅峰山走去,一人悠哉乐哉地踏上了寻古访幽之旅,近距离体验了安龙古城的风韵,切身感受了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
行至山腰,抬头仰望,桅峰山林木葱郁、俊秀挺拔,山巅高高的铁塔直插云霄,犹如一把长矛直指天际;站在山腰,手拂汗珠,驻足远望,山峦层叠,小城静卧山间,犹如一条五彩玉带飘向远方;行走山间,草木森森,山花烂漫,鸟雀飞鸣,不时惊起一阵阵林中涟漪,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山路弯弯,曲折迂回,为将一路美景收入眼底,揽入怀中,沁入心脾,虔诚地与古老的历史“对话”,我三步一回头,两步一叩首。东瞅瞅,西看看,遥想远古,思绪万千,不知不觉间,已来到桅峰山东侧山脚的垭口上。
远远望去,桅峰山垭口两侧长长的、残存的古城墙已是清晰可见。走近一看,古城墙由条石砌成,高大而雄壮,厚实而坚固;城墙上爬满不知名的藤蔓和杂草,在一排排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十分的气派壮观。通行的小道从两侧古城墙的中间穿过,几户人家依山而建,散落山间,这里就是古城的南门了。
安龙古城垣,位于城郊东南面东门村南门组龙井山、桅峰山,东西走向,东起龙井山碉楼北山脚,西至桅峰山东侧山脚,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永乐二年(1404年)扩建,设东“朝阳”、西“柔远”、南“雍殿”、北“顺天”4门。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乾隆七年(1742年)改筑石城,包旧城于内。除4门外,增设“西便门”。
安龙古城垣大多由青石垒砌而成,材质较好,方正有形,是修房建屋的好材料。城垣因远离县城区,管理鞭长莫及,不时被人撬去建造房屋,加之风雨侵蚀,人为破坏,残存的古城墙所剩无几。现仅存龙井山至桅峰山段约660米城墙和烽火台遗址两处,城墙高0.5至2米,宽0.5至1.5米。
沿着古城墙,我向东面的龙井山走去,翻过一个土坡,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山山相连,山野翠绿,山梁上一段段残缺不全、一条条残垣断壁的古城墙映入眼帘,放眼望去,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游走在两山之间,灵动而生机勃勃。
龙井山碉楼,位于城郊东门村龙井山顶,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碉楼高6米,内径42。米,穿头式攒尖顶,门额阴刻“绥丰”二字,故亦称“绥丰碉楼”。墙体青石浆彻,由上至下共有3排,共有20个烽火口,里宽外窄,便于观察和射击。
龙井山碉楼保存基本完好,由清一色的条石彻成,造型独特,屹立山巅,经风历雨,显得古老神奇、庄严肃穆,似一部无字的线装书,让人读了韵犹未尽、似懂非懂。
安龙古城垣、龙井山碉楼,是安龙县清代军事设施的代表性建筑,对研究明清军事史、建筑史、城池防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古城垣、碉楼作为安龙古城的重要组成部份,已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1985年12月,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将安龙古城垣、龙井山碉楼公布为黔西南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保护安龙古城垣、龙井山碉楼遗址遗迹,安龙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5月分别立碑撰文,载明相关史实和规模,规定以城垣外墙、碉楼外墙周边20米为保护控制范围,不得建设其它建筑和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