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01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7-28

借鉴香港养老经验 促进贵州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

□杨晓虹

  内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人,占总人口的14.3%,已达老龄社会的标准。香港老龄化问题同样严峻,65岁及以上的约占总人口的10%,预计2036年更将高达20%。香港与内地有不同的养老体制,不但有遵循世界银行建议而进行的“三支柱”的养老模式,还有全面、周到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在养老制度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其中有些做法值得贵州借鉴。

  一、香港养老制度不少做法值得借鉴

  内地养老金体系组成复杂,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由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构成,是 “双轨制”。香港公务员早前实行“长俸制”,亦如内地的“双轨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养老金保障。随后香港政府进行过两次重大改革,所有公务员均参加强积金计划。内地可借鉴香港的经验,建立由政府财政现收现付、职业储蓄及个人储蓄的“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逐渐改革“双轨制”,彻底解决养老制度公平性不足的问题。

  内地的养老保险投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收现付模式,面临养老金出现较大缺口的问题。内地养老金的改革应逐步建立政府监管、专业公司管理和第三方审核的养老金运行模式,提高养老金的使用效率。这可以借鉴香港的强积金制度,为每个参保人建立一个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账户,账户中的资金交由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运作。改革应逐步整合个人账户,令个人账户能够在全省范围内自由转接。香港企业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大,雇员往往一生要在多个企业任职,不同的企业所选择的强积金的公司亦不同,然而雇员却无需为强积金的转接而烦恼。因为香港的强积金账户以个人身份证为标识,并由政府统一管理,雇员转换工作时转接非常方便。内地有必要借鉴香港经验,以身份证号码设立统一的个人账户,并由全国统筹,完善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机制,实现个人账户全国自由转接,同时方便人才在全国流动。

  内地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和民间私营两部分组成。内地近年来老年人逐渐增多,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公立养老院在多地出现“一床难求”的状况,而私立养老院收费高昂,令低收入的老人完全无法负担。这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立养老机构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支持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同时鼓励民间机构参与社会保障服务。

  香港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其中对于养老服务的社工做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注册人员,方可申请养老机构专业岗位。目前香港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约3万人,其中专业社工约占50%。政策的监管确保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同时提高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地位,也解决了就业。这一点目前内地做得不到位,值得借鉴。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加速养老事业发展

  医养结合的养老形式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越性和重要性非常突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但在医养结合的实践中,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内地现行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传统家庭等单一机制构成,这些单一机制建立的养老机构存在着经费、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没有形成集合优势。尤其在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设备配置、运营补贴、医护保障、员工培训等方面,存在着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不到位的问题。目前,以民政系统为主建立的养老机构和传统的居家养老,都不具备基本的医护功能,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不得不在养老院、家庭、医院间奔波,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数量不多、人才缺乏。究其原因,一是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人才的岗位性质不清。二是待遇较低。三是执业能力不高。四是职业归属感和职业稳定性不强。

  因此,政府要承担规划、指导、管理责任。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老龄化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发改、财政、民政、卫计、人社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同时,政府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老年人口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合理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还应该尽快出台政策,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具体方案。只有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事业。

  内地的老龄化加速突显,亟须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国家可以将一部分养老投入直接下放到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医院,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的各项职能时兼顾养老特色,为其配备老年康复设备,让社区医院承担居家养老的慢病和康复管理,从而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些基层的医养服务机构可针对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自身需求、支付能力等方面因素,对其实行分类、分级服务管理,提供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服务。对于医疗资源有闲置状况的一级、二级医院(包括厂办医院、校办医院、民办医院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偿付能力,提供居家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渠道。

  医养结合模式有多个方向可以尝试。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开设老年病科。医疗机构还可与辖区内的福利院、养老院等福利、社康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托管。在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选派由医生、护理和康复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服务团队,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将卫生院改造成医养结合机构、护理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或护理院。当前一些地区有大量闲置厂房,政府可以投资给社会力量、由政府主导将其作为养老机构进行改造盘活。

  三、老年人长期护理要有医保护航

  目前退休人员收入不高,平均月养老金在2000元左右,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更低。而一个失能老人在护理机构的月照护费用普遍在2000元以上,普通老人是承担不起的。而商业保险目前无法满足护理需求,还有很多限制条件。医养结合很重要的一点是服务经费要有制度性来源,以保障服务的可持续。除了将医养结合中产生“医”的费用纳入医保覆盖范围,照护费用也要有保障,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由政府、家庭或个人按比例承担一部分费用,当老年人年老失能需要护理服务时,可从中支付相应费用。由政府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分级分类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补贴范围,不设收入门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立专业失能老人医院,更好地保证失能老人享受到专业化医疗护理服务。

  四、老年护理队伍人才培养亟待强化

  加强教育培养,提高老年护理队伍人员数量和整体素质。扶持发展养老护理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养老护理人员总量不足、专业不强问题的短平快有效途径。建立养老护理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从业门槛,同时提高老年护理行业的整体待遇,实现调动养老护理人员积极性与培养留住人才的双重目标。政府要引导医护人才向社区流动,为需要简单医疗服务的居家老人提供入户治疗,加强对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居家护理队伍发展要吸纳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群从事养老服务业,将这类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出台与医养结合人员相适应的岗位补贴、工资福利政策。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香港亨通珠宝有限公司副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