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与物价挂钩联动,精准认定兜底对象需求。贵州推出一系列措施——
帮扶,从保吃穿到奔小康
□郝迎灿
贵州帮扶城市困难群体,首先从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入手,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发放各类补助金,并突破户籍限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各项救助政策。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时,将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6个方面进行扶持,推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012年爱人因病逝世,贵州省六盘水市荷泉社区的王桂芹一度陷入对生活的绝望。“女儿在读高中,床上躺着瘫痪近10年的老父亲,我又没有工作,家里的顶梁柱说没就没了,日子不知道怎么才能过下去。”王桂芹说。
社区干部的几次上门逐渐让王桂芹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先是安排我在小区打扫卫生,每个月有400元,我和女儿两个人又申请上了城市低保,加上分类施保金一个月有860元,能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低保标准连续5年以10%增幅提高
为能够真正有效保障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贵州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上下功夫。“从2012年开始,贵州建立了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统筹考虑CPI涨幅、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涨幅等因素,科学制定调整低保标准。”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罗宁表示,从2012年至2017年,全省城市低保标准从311元/月提升至561元/月,持续以每年10%以上的增幅提高。
“目前贵州城市低保评价标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元/月,处于全国第八位、西部第二位,而在2012年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元/月。”贵州省社会救助局副局长尹秀钰说。
为了尽最大努力给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贵州认真落实分类施保政策,对城乡低保对象中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仍有困难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在校学生等,根据其困难程度,每月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20%—30%分类别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予以生活保障。
伴随着低保标准稳步提升的同时,是低保对象认定的愈加精准。2014年起,贵州省民政系统以市州为单位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打通了民政与住建、交通等十余个部门的信息链接,能够对申请人的公积金、住房、车辆等信息进行快速比对,从而有效避免“开宝马吃低保”等现象的发生。
社会救助突破户籍限制真正托住底
包括医疗救助在内的临时救助,被视作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做到“应救尽救”,从2016年起,贵州的医疗救助从过去只救助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保等传统对象,拓宽至低收入家庭成员以及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实现医疗救助制度惠及所有困难群众。
去年,贵州共对276.9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支出资金8.6亿元;今年一季度,全省已对228.76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支出资金3.06亿元。与此同时,贵州对特困供养人员等群体参保参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城乡低保对象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
临时救助范围的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救助领域,2016年起,因突发性意外事件、遭遇人身意外伤害、突发重大疾病,以及因支付子女或法定赡养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境内教育费用、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承受能力和因其他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的六类家庭及其成员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据尹秀钰介绍,2016年全省共对17.1万户(次)实施临时救助,共支出资金2.01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共对2.9万户(次)实施临时救助,共支出资金5691万元。
此外,为适应户籍制度改革需求,目前贵州省各项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均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及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在当地持续居住1年以上的,由居住证持有人向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这就突破了户籍限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享受到务工地各项社会救助政策。
从教育、医疗、就业等多方面帮扶城市困难群体
家住遵义市红花岗区镇隆社区的林仕芳是一位单亲妈妈,没有正式工作。社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她介绍了一份在学校食堂的工作,帮助其就业改善生活。“以前没上班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买任何玩具、礼物,总觉得很亏欠他。现在有工作了,虽然辛苦点,但是感觉生活很有希望。”林仕芳说。
对于无稳定工作、无经济来源、无生产资料的部分生活困难城镇居民,贵州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时,以促进充分就业、完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推动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和政策扶持工作,多管齐下,统筹兼顾,抓好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
2016年开展城镇解困工作以来,红花岗区共培训就业困难群众3000余人,最终实现就业、创业的达2500余人。
除了托底保障,贵州各地各部门还把精力放到扶持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上来。去年底,六盘水市出台《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体脱困帮扶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城市扶贫工作在贵州的启动。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针对的仅仅是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城镇困难群体即便条件再差,除了兜底保障之外却享受不到大部分教育资助、产业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只能靠着低保金勉强度日。”六盘水市社会救助局局长邹兴跃说。
以教育扶贫为例,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寄宿制生活补贴等政策只是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而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则没有相应的配套帮扶体系。在六盘水市民政局入户调查的96户低收入困难家庭中,因学致困家庭达到33.3%。
邹兴跃表示,《意见》出台后,将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6个方面对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体进行扶持。
帮扶越来越多,苦日子熬出头了
申开福一直觉得自己命苦,比黄连还苦。
小儿子申卫星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才6岁便因意外事故离开了人世,还因治病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务。申开福便到江苏宜兴去打工挣钱还债,孰料自己也遭了意外,全身95%重度烧伤,就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拿着27万元的赔偿回到贵州毕节七星关区对坡镇的老家不到半个月,妻子在一个夜晚不辞而别,再没任何音讯。
“还不如当时就烧死了算了。”申开福常常这样胡思乱想,可床边给自己搽药换纱布的大儿子申卫东彼时才满8岁,心里又绷着一根弦觉着不落忍,申卫东便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在农村老家躺了一年多,申开福逼着申卫东到城区的天河路租了一间房,嘴上说着是方便自己去医院做治疗,心里想的却是把儿子转到城里来读书。房子搭在一栋老楼的楼顶上,是用简易板材拼起来的,冬天冷得滴水成冰,夏天热得像个蒸笼,好在价钱便宜,3000块钱就能住一整年。
这是2009年的事情,申卫东也顺利转到了附近的小学,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到了2012年,由于不间断的康复治疗和两人的生活开销,20多万元的积蓄见了底。
就在申开福不知所措的时候,社区干部在一次偶然的走访中摸进了这个楼顶的板房,在了解情况后帮助他们把户口从对坡镇迁到了现在的龙山社区。户口迁过来,申开福父子就成了辖区居民,从2012年3月起,两人被纳入社区低保对象,每个月按照标准能拿到总共740元的低保金和140元的分类施保金。
“这几年低保标准一直在提高,生活开销基本没有问题。”申开福说。除了低保,七星关区民政部门还多次对申开福进行了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总金额达到21460元。“申开福后续的几次治疗,医保报销外的自付部分已全部经医疗救助得到保障,另外的几次临时救助主要是考虑到他们没有收入,用以解决其生活难关。”七星关区民政局党组成员潘永忠说。
申开福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儿子,担心交不上学费,担心被自己拖累。所幸,潘永忠和同事帮忙联系到了市慈善总会,从2012年到现在每年捐助申卫东2000元;另外学校也有每学期1000元的助学金发放。今年6月,刚刚参加完高考的申卫东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救助越来越多,苦日子也熬出头了。孩子就要上大学,区里有福利院和养老院,在那边有人照顾,还不收费。”申开福说。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