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约你来听雨
□唐立常
如果不是来贵州,你真不知道听雨的感觉;如果你要寻找听雨的感觉,就一定选择来贵州。尤其是炽热的夏天。
一
贵州断断续续下暴雨,时间跨月、面积覆盖全省,这恐怕在贵州的历史上是少见的,时间正逢当下。
我家住贵阳,早年购买了一套“颜值”极差的商品房, 多少年来,在习惯了混凝泥土魔方和喧闹吵杂的街景时,却越加迷上了隔窗听雨的感觉。
刚入睡,雨真的又来了。其实,贵州的雨是隔三差五都要来的。但像今年那样,一场雨断断续续近乎下了个满月,在记忆中是没有过的。我起身下床,推开窗户,阵阵凉风袭来,不经意打了个寒颤,我换上冬天的睡衣,静静地直立于窗户旁看着街景,观雨、听雨。
六月火热,我查了查前后几天的天气预报,全国有好几个城市气温已登封高度,而贵阳平均气温一直保持在17度至25度之间。
窗外一景一物在城市的路灯下清晰可见。雨越下越急,少许没带雨伞行走的人们有的在加快脚步,有的在雨中得意地逗留,撑伞的人们在悠然踱步。车辆碾过积水处水花飞溅依稀可见。
记得15年前在市州工作的时候,提起到省会贵阳出差就害怕,“脏乱差”给外地人留下太久的印象,撞上天晴,感谢老天有眼,一身灰一身汗不打紧,洗洗了事。遇上下雨,惨了,回来就是个“泥人”。那时的贵阳人更多的是埋怨“天无三日晴”,只有“厌雨”的怨气,没有“听雨”的喜好。
贵阳变了,真的变了。哪怕天天下雨,路上积水很快就没了,河水也不像过去那样浑浊暴涨了,十万火急的应急救灾声势很少听说了,一切都处于十分理性的状态。生活在贵阳,祥和舒坦的感觉天天伴随着人们的起居生活。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有湖、有河、有山,听雨的感觉就会更加浓烈了。
前几年,一个外省地同学来贵阳,回程的路上告诉我,贵阳简直就是一个“睡城”,一个听雨入眠的城市,每天有凉爽新鲜的空气滋润着,太美了。
想着想着,睡意来了,于是便上床裹着薄棉稀被,听着窗外点点的雨声入睡了。
二
持续下雨,担心家乡有灾情,于是去了一趟农村的老家。老家安然无恙,倒是感悟了一次农村听雨的滋味。
传统印象的老家,没有“听雨”的概念,“听雨”分明就是“探雨”。“探雨”是因为“怕雨”,“怕雨”经常会让很多农村的老年人“怕”出病来的。
那时候,一旦进入夏天,只要连续下雨,父老乡亲都会心急如焚。山洪暴发,田坎崩塌,泥沙俱下,原本并不宽敞的河床会一夜之间无限阔展,因为数十条暴涨的溪流不断汇聚涌入主河道。然后,乡民们会眼睁睁看着“一条巨龙”横空出世,那不是一个“壮观”的场面,而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悲壮”的事件:靠近河边的民房被冲毁,家禽被淹死,庄家被损坏,而且几乎每年都有人员伤亡信息。
那是过去的贵州,现在几乎没有了。过去贵州农村滥砍滥伐及其严重,因为生活条件极差,农民靠砍伐解决取暖、做饭,卖木材换取粮油酱醋茶。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强调生态立省、青山绿山、金山银山,坚守底线,贵州农村变化真是大极了。
回农村老家的第二天夜里,雨又来啦,没有忘记旧时的痛,夜里本能地开门探险情。然而,“怕雨”的烙印渐渐遗忘了。门前河水水位上涨,却清澈可见,没有孩提时每每暴雨袭来、洪水如猛兽般直逼家门口的恐惧。也听不到山洪暴发、田坎破堤的怒吼。
或许,连绵不断的降雨,也会有部分地区受灾,甚至还很严重。但是,像今年那样历史性雨量没有造成历史性灾难,是贵州人事先想到的。
一阵阵凉风随雨飘来,我独自依门而坐,倍感舒坦和惬意。半小时后,大雨变小雨,雨从天上来,落在门前的树枝、草地里,犹如清泉,涓涓溢流,滋润着菜园和农田。
雨停了,我依在老屋的屋檐下,仍然隐约听得雨滴从门前的果树叶上滴落下来,嘀嗒着草地,声音均匀可辨,整个山村静如佛院,不知不觉中困意来了,回屋休息去了。
三
贵州听雨,还有一个奇妙的感觉,那就是“行走悟雨”,不信你来贵州体味吧。
闻名遐迩的贵州黄果树,过去是入门见瀑,后来请高人策划,修了个盆景园。观瀑之路,穿园而过,先是“入门进园”,再是“入园听瀑”,然后“出园看瀑”。“不见其瀑,先闻其声”,那是独有的意境和知觉。瀑是什么,瀑是水。水从天而降,是无数的雨汇聚的山溪和潭水。水顺流而下,遇山折道,遇崖成瀑。贵州的山崖间到处是瀑布、瀑带。
去遵义赤水看竹海,如果遇上下雨,你会顿觉“何谓宁静致远,感悟雨中竹海”。去铜仁佛教圣地梵净山,如遇雨过天晴,你会觉得“人在山中、佛在云中”。去万峰林、去荔波、去织金洞、去草海、去侗家鼓楼、去西江苗寨、去镇远古城。无论你行走在贵州的东南西北,你都能领略到雨中、雨后的奇特景观。
其实,贵州人听雨,是包含深情的。
倘若你背着行囊徒步旅行贵州农村,即便是遇上瓢泼大雨,或者半雨半晴,你都不用担心,入乡、进村、串寨的路不是柏油路,就是硬化的水泥道,哪怕是最偏僻的村落。
如果你是自驾游,你就开着导航就行了,想去哪里,路就通到哪里,贵州是目前全国最早之一、西部唯一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
你若是乘车旅行,不论是选择飞机或是铁路,都十分方便,全省9个市州全部通航、全部通铁路,半数以上的市州通高铁或动车。
对贵州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现实。贵州是典型的喀什特地貌,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修路逢水架桥、逢山打洞,修通一条路要比别人付出太多太多的代价,包括奉献生命和留下残疾。
过去,贵州人出远门,大都是要“八卦”一下的,其实是通过查找出门那几天的天气情况,看看能不能出门。人们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过去贵州下雨,只要连续24小时以上,一定会有塌方、泥石流,也一定会有大面积受灾,也一定会有人员伤亡的噩息传出。
贵州人从“怕雨”到“恋雨”,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验证了贵州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一道战天斗地、同甘共苦、顽强拼搏的贵州精神。
在贵州感悟听雨,是一个修炼意志、品嚼意境、投放自然、领悟变迁的幸福事儿。
远方的朋友,贵州约你来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