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跳菜:一朵民间饮食文化奇葩
□陈燕南
在每次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中,总是活跃着一群披着羊皮、踏着“三跺脚”、头上顶着托盘,一边跳着舞步、一边唱着歌儿的彝族汉子。他们动作敏捷、气势恢宏、刚健有力、粗犷豪迈、欢快自如——特别是“双人重立”,光头顶盘跳跃的高难度动作,如同一尊尊流动的铜像。
这种活的“人体文化”,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既有审美价值,又有群众自娱价值。它就是2008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南涧跳菜(彝族跳菜)。
艺术观赏与饮食完美结合
彝族跳菜历史悠久,由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演变而来,主要盛行于唐朝。据传,它是古代彝人为敬奉帝王而在宫中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后来慢慢流传于民间,成为彝族民间艺术之独秀、饮食文化之奇葩,在民间构成了南涧民族文化的源头。
跳菜雅称“捧盘舞”、俗称“抬菜舞”,表演过程分为“宴席跳菜”和“表演跳菜”两种形式。宴席跳菜也叫“实地跳菜”,是南涧民间在生活中的一种重大庆典,旨在为喜庆或喜悦增添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表演跳菜即在舞台上表演的跳菜,根据场地大小增减演员,可从几十人到几百人,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声音高亢嘹亮。
宴席跳菜一般两人一对,一对跟着一对跳,姿势各异、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旋转自如,不断使装满菜肴的托盘在手中花样翻新。用头顶、用手托、用肩抬,或一人骑在另一人身上……他们时而“苍蝇搓脚”、时而“鹭鸶伸腿”、时而“金鹿望月”、时而“野鸡吃水”,翻转跺脚、大步舞盘,竞献绝技。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最精彩的要数“口功送菜”和“空手叠塔跳”。在跳菜者口中紧衔着的两柄大铜勺上各置一碗菜,头顶上的托盘也装满了菜,他们仍面带笑容、满怀激情,一边跳一边上菜。“空手叠塔跳”是其中比较难的一个动作,头顶托盘需装8个碗,每只手分别托起重叠在一起的四大碗菜,踏着节拍、合着节拍,边跳边舞穿梭席间。
在南涧民间,宴席跳菜的摆法也很有讲究,均按传统规矩一一常见摆法有“回宫八阵”“四方形”“梅花形”“一条街”等。待上了四大碗菜,宾客方能动筷,一边欣赏跳菜者变换无穷的舞姿、欢快诙谐的表演,一边品尝彝家山寨风味,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让民族饮食文化走得更远
很多彝族村寨每逢喜事,必以跳菜助兴;每遇丧事,必以跳菜化悲。无论哪家办事,村里的男子汉都要剃光头发,亲自下厨舞着托盘、跳着上菜,令人眼界大开、食欲大增。
跳菜把彝族粗犷豪爽、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亮点融汇其中,被社会各界赠予“东方芭蕾”“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世界饮食文化的奇葩”等称号。彝族跳菜不仅包容饮食文化精华,且囊括民族文化丰富内涵,更由衷表达了彝家人对远道而来客人的一片深情厚意。
从1991年开始,南涧民间习俗“抬菜”被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再通过编导精心加工,从山间田园“跳”到了广场都市,从锅台饭庄“跳”入了艺术殿堂。
由南涧山乡跳菜高手中的彝家汉子组成的演员队伍,以崭新姿态从生活中走上大雅之堂。经提炼后的跳菜,成了观众的一道“佳肴”、成为彝族的骄傲,将构成东方特有的“芭蕾文化”,跳出民族的“精气魂”。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承跳菜文化面临的困难也逐步增大。在彝族地区,现在学跳菜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孩子3岁进幼儿园,之后读初中、高中、大学,再来学跳菜为时已晚。有民族文化学者认为,学跳菜要从小学效果才好,虽然要求条件不高,但首先得自己喜欢、对跳菜感兴趣;其次是乐感,跳菜尽管较随意,但毕竟也是一种舞蹈。
跳菜者刘晓志说,跳菜既是一种民间习俗、更是一种文化艺术,他学习跳菜不仅是兴趣使然、也是职责所在。“看着老一辈的跳菜师逐渐离去,新一辈人却忙于生计、学习,所以我选择了跳菜专业班,在学习之余参加跳菜演出,把老一辈人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为节选——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