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精制铸就产业之兴
□陈毓钊
滴水穿石让茶叶澎湃成“海”
1981年,湄潭县核桃坝村,时任村支书何殿伦率先种下3.5亩茶,将改变村民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其中。
就是这3.5亩茶,带出了后来核桃坝村的万亩茶园。曾经“顿顿红苕苞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
时光一走就是15年。到1996年,核桃坝茶叶面积过万亩,成为湄潭最早富起来的村子,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核桃坝的成功,让湄潭人看到了希望。2005年,湄潭县委、县政府认定湄潭的“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此时的湄潭县,茶叶种植面积仅3万亩左右。不可思议的是,湄潭县在多年之后,一跃成为全国茶叶面积第一大县。
湄潭茶产业为何发展如此之快?带着这个问题,回顾湄潭多年茶产业发展之路,就找到了答案。
十多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茶产业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一届接着一届向茶产业绵绵用力——2005年到2009年间,湄潭县委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茶产业发展。
这些年来,湄潭县用《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转型跨越的意见》《关于2013-2015年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湄潭县茶文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优良茶树种苗繁育、茶叶基地建设、加工提升、品牌创建、市场开拓、茶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茶产业大力扶持,整合湄潭县各部门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支持茶产业发展。
湄潭县委、县政府用十年工夫,滴水穿石,当初零星散落全县的3万亩茶园,亦澎湃成“海洋”——
2016年,湄潭县茶园面积60万亩,人均1.2亩,成为全国茶叶面积第一大县。
这么多年来,湄潭的茶园实现了量的变化,更有质的飞跃——
2016年,60万亩茶园给湄潭带来88.5亿元的综合产值,将湄潭县送上茶业综合效益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二位的宝座。
小小的一片茶叶,成了湄潭县百姓的致富“金叶子”。
最早踏上茶产业发展之路的核桃坝自是不用说,2016年,靠茶吃饭的核桃坝村民年均收入已达到25139元。
村子里无一例外的洋房,随处可见的小汽车更是村民富裕的直观证明。
金花村田家沟种茶的日子远远晚于核桃坝。那是2003年前后,当地群众利用退耕还林的契机,退耕还茶,种起“摇钱树”。到2016年,田家沟村民人均收入已与核桃坝村不相上下。
湄潭茶产业为何发展如此之快?湄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叶大祥点明了另一个原因,“因为茶叶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群众愿意种茶,所以核桃坝村的3.5亩茶园才能扩张到上万亩,最后蔓延至整个湄潭。”
放眼湄潭全县,诸如田家沟、核桃坝村这般因茶而富、因茶而美的地方比比皆是——该县亩均茶青收入6000元以上,平均1亩茶园可让1.5个贫困人口脱贫。
精耕细作让品牌“秀”甲天下
6月16日,从2017北京国际茶叶展上传来捷报,湄潭县4家茶企选送的茶叶斩获特别金奖。
这是业界对湄潭茶叶的又一次认可。
金循,贵州湄潭兰馨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此次中奖有他一家。
他与湄潭县茶品牌的故事,是湄潭县茶品牌创建、发展的缩影。
1996年,就在核桃坝茶园面积突破万亩的那一年,当时还在湄潭县湄江中学当老师的金循,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创办了兰馨制茶厂。
2001年,已经“入行”多年的金循发现,作为茶叶大省,贵州的茶叶90%都是作为原料茶销售,“大量的贵州茶叶销往了全国各地,可你在琳琅满目的茶叶柜台前看再久,都找不到一丝贵州符号。”
金循强烈地感觉到,“贵州茶迟早是要做品牌的。”
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品牌,将原先以代加工为主的模式改为了“代加工和培育自家品牌齐头并进”的新模式,并引进新股东,将兰馨制茶厂改制成为兰馨茶业有限公司。
金循的判断非常准确。此后,湄潭县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走上了精耕细作的品牌发展路子,相继注册了“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个公共品牌,举全县之力打造。
2008年,凝聚着品牌力量的“兰馨雀舌”牌湄潭翠芽在全国市场声名鹊起,斩获第五届北京国际茶博会金奖。就在那一年,兰馨公司获批为国家级龙头企业。
兰馨公司的品牌创建之路摘下硕果。湄潭县的茶品牌创建之路也摸着石头,找到了门路:核心在于“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
请进来——
壮大茶叶主体,扩大茶叶加工。到目前为止,全县拥有茶叶加工主体87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22家、专业合作社76家。
打造发展平台,连续三年举办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
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中国茶城,成为全国性大型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目前入驻茶叶企业398家,2016年实现销售产值13.5亿元。
巩固技术支撑。2016年11月,贵州大学茶学院在湄潭揭牌。2017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期间,著名茶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院士工作站在园区揭牌……
走出去——
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设立湄潭茶叶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590多家;
在天猫、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网店300余家,2016年电商交易额在1.2亿元以上;
每年组团参加国内国际重大茶博览会10次以上,连续每年在中央省市电视台、网络、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上宣传广告及推介湄潭茶叶100次以上,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地大量加大广告投放……
2011年,湄潭县茶品牌创建之路取得里程碑式的成绩——湄潭翠芽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贵州省第一个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茶叶品牌。
2014年4月,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打造“三绿一红”黔茶品牌,湄潭的“湄潭翠芽”“遵义红”两个茶叶品牌成功入围,占据全省重点茶叶品牌半壁江山。
同年5月,湄潭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在全国排位第二。
2015年5月,省质监局和省农委发布《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地方标准。“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接着,2015年9月,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湄潭县被授予“贵州茶产业第一县”称号。
到2016年,“湄潭翠芽”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102.17亿元,位列全国茶叶类品牌价值第9位。
未来五年,湄潭县将继续支持鼓励企业培育打造名优品牌,提升“湄潭翠芽、遵义红”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接二连三”让产业融合发展
在茶产业发展中,湄潭县坚持融合发展,推进茶产业一产“接二联三”,更加注重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升。
茶,在湄潭,做出了更多的“花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兴隆镇龙凤村坪上生态茶园,木栈道延伸到茶园深处,茶园里套种起了樱花和桂花,一处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兰馨庄园坐落其间。
庄园创新经营模式,推出了“定制茶园”。
“定制茶园”种茶、制茶,卖茶、卖风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茶园经营模式。一个庄园“装”下了三次产业。
这种模式,当地的百姓倍受欢迎,纷纷加入——
公司以800元每亩的价格,将茶农的茶园流转入手,而后再返聘农户,使其成为茶园“园丁”。
公司对茶园进行统一打造、统一使用有机肥、统防统治病虫害、统一收购茶叶。这样下来,农民不仅多了一笔土地流转费,还省下了茶园投入,相当于一亩茶园增收1300元以上。
这种模式,同样深受消费者青睐——
消费者只需认筹,就可以拥有一片茶园,成为“茶园主”,每年可获得一定数量的个人“专属定制”茶叶。
庄园就是客栈,“茶园主”可以随时“回家”度假,畅游茶海。庄园还是品茶论道之地。
兰馨庄园是湄潭“茶旅一体化”的全新探索。至此,湄潭有了一个更大的设想——在全县打造十大名庄,20个左右精品庄园,500到1000个微庄园,将整个湄潭茶园连成一个“大庄园”。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思路更加广阔——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做大茶庄园经济,推动三产融合,打造茶业强县。到2021年,茶业综合收入突破180亿元。
这样的探索成就了更多的风景——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和翠芽27度2个4A级景区,中国茶海、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茶工业博物馆、象山茶博园、300里茶桂风情长廊……
一个个景区星罗棋布,全域旅游基本形成,旅游呈“井喷式”发展。
七彩部落是依托湄江街道金华村大清沟的茶园建立起来的。茶海是景,绿浪滔天;房屋是景,五彩缤纷——茶叶值钱,风景更值钱。
村民田维的家,就在七彩部落里。他的凉粉,一个周末就能卖出2000元。
2014年,湄潭县被评选“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
通过“茶旅一体化”打造,不仅美了乡村,还富了百姓。湄潭农民白天摘茶是茶农,晚上进厂做工人,上街卖茶成商人。2016年,全县实现茶旅综合收入16.18亿元左右。
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在该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表示,未来五年将加快建成“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
由此,一个更加宏伟而具体的思路酝酿出炉——推动景点向景区、景区向景域转变,实现茶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市场化”要求,湄潭正加快构建以茶旅一体、休闲养生、最美乡村、诗画江南为主线的“全景域”旅游新格局,加快建成全国知名的茶旅一体化创新示范区、高端休闲度假养生体验区和全域开放式山地旅游目的地。
通过不懈地发展,湄潭已经实现了茶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
(记者 姚晓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