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里,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弘扬光彩精神、践行“四信”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彰显了群体责任、历史担当。贵州“千企帮千村”行动实施以来,全省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已累计实施产业帮扶企业538个、项目721个,资金56.89亿元,涉及贫困村677个,贫困人口11.63万人……一连串数字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全省第三次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强调,来一场脱贫攻坚“大比武”,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无疑再次为广大民企提了神、鼓了劲,扶贫济困将不达目的永不停歇。近日,贵阳市工商联举办“同心助发展·携手奔小康”扶贫攻坚民企在行动典型事迹讲述会,展示全市民企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本刊不限于此次参与讲述者,撷取全省部分民企扶贫案例,再现多彩贵州大地上光彩事业的高涨热潮和生动实践。
脱贫攻坚“大比武” 民企力量显身手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李丽
陈永亮:愿天下农民都能“出头”
贵阳市政协委员、贵州由由集团董事长陈永亮是一位农民企业家,拥有一份深沉的农民情怀。他解释说,企业名称中“由由”两个字的含义,是“以农民之‘根’,去寻找出路之‘源’”。“我在十年前突然发现,‘由’字就是‘田里出头’,瞬间代表了我的心声。我是农民想出头,这也代表所有老百姓的心声:耕田种地的人都想出头。”
陈永亮出生在开阳县金钟镇的一个贫困山村,从小感受着周围的贫困、经历着贫苦长大,因此也有了挑战贫困的梦想。曾经的他,为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现实,与当地很多农民走上外出打工的路。做过零时工、个体户、销售经理,直至公司高管,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安稳,他却感觉自己的梦想还没真正实现。
1998年,陈永亮放弃高薪职位毅然返乡,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开始带着乡亲们寻找致富方法。通过考察调研,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他于2002年成立贵州开阳筑兴矿业有限公司,从事矿业开发与贸易。经不懈努力,企业经营逐渐走入正轨、业务发展持续向好,并带动小部分乡亲脱贫,个人也有了一定资金积累。
为扩大扶贫面,陈永亮于2009年进行业务转型,成立贵州由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本着“耕耘理想、共创未来”的核心理念,以“循环生态、本色天然”之心服务社会,立誓做全国最好的循环农业企业、有机绿色健康食品。“在中国文化里,‘甲’字是最好的意思,‘由’字倒过来就是‘甲’。所以,我们承诺对消费者负责,要做最好的农业企业。”他满怀激情地说。
为实现更好扶贫,由由农业将项目建设地选在开阳县龙港镇的大石板、坝子、大鸭3个省级贫困村,并因地制宜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始生态,打造集养殖、种植、加工、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循环生态高效农业综合体。历经7年,现已建成5000平方米标准化黑山羊种羊养殖基地、10000余亩循环生态有机富硒茶园、8000平方米名优茶流水线生产加工园区。
“从项目开始建设到今天,我们坚持将慈善心、公益心、博爱心融入行动来传递温暖,不断探索扶贫的新模式、好方法。”陈永亮颇为感慨地回忆说,企业主要从履行社会责任、弘扬慈善文化、助力慈善事业等方面开展扶贫行动,通过自筹资金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已帮助兴建多处饮水设施,让曾为饮水发愁的群众告别饮水难。
在陈永亮看来,扶贫是一个崇高的事业、一次艰巨的挑战、一项持久的工程,扶贫因梦想而行动、因精准而出彩,他和企业将继续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下去。
王学哲:做勇担社会责任的“天使”
走进公司大门,一幅“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是我们的责任,健康人类幸福人生是我们的义务”的醒目标语便映入眼帘。这是贵州天使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哲智慧的结晶。
在贵州卫生行业,只要提及王学哲,很多人都会翘起大拇指。这位18岁就背井离乡,只身一人从河南闯荡医疗行业的中年人,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及好评。
2003年春,非典阴影下的人们犹如惊弓之鸟,一声轻轻的咳嗽也能吓得他人急忙躲避。当时33岁的王学哲,只是贵州医疗器械的代理商之一。用他的话说,那时市面上仅有的口罩等耗材被一扫而空,再有钱的医疗单位也无法买到产品。身为长期合作伙伴,贵州很多医疗单位直接对他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弄到口罩、脱脂纱布及相关隔离器械,哪怕是原材料也行。
“一块纱布、一个口罩、一件隔离服都难求,如果再有更大的疫情发生,亲人、民族、国家拿什么做保障?”从电视上看到广州、香港疫情极为严重,且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王学哲深感肩上的责任。那些日子,他辗转于河南老家与贵州两地之间,将纱布、棉花等原材料一吨一吨地交给贵州区域的医疗机构。
看到医生都动起手来做口罩等急需耗材的场景,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贵州创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2003年8月,王学哲在朋友资助下创办贵州天使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经营医疗器械产品。
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金不过100万元,规模不大。2006年,作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入驻清镇市高科技产业规划园;至今,已发展成注册资金3590万元、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全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彼时,全国无数志愿者与灾民心手相牵,共同抗震救灾。作为贵州医药行业首家作出快速反应的医疗企业,天使公司的20多吨医疗器械,于震后第2天下午便成功运抵都江堰。“这些医疗器械都是灾区急用的。”王学哲讲述亲自带队运送医疗器械赶赴灾区的经历,听到这句话时他很感动,也只有在那种场景里,才会真正明白“雪中送炭”的深刻含义。
身为“天使人”,王学哲经常教导员工要对得起“天使”二字,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及义务。他用语言、行动向人们诠释“天使”的真谛:“只有员工身心健康,才能制造出健康的产品。”为了让员工拥有健康的身心、快乐地工作,天使公司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集吃、住、健身、玩乐等于一体的场所,还聘请教练指导员工每天科学、合理锻炼1小时。
“永远履行天使的责任,将爱心播撒人间。”王学哲这样说,也带着团队这样做。他投入上百万元,捐助清镇梁家寨水利建设等地方民生工程;2013年,向省内相对贫困的23家县级以上人民医院、贵阳相对贫困的27家乡镇卫生院,捐赠价值400余万元的医疗器材产品;每逢节假日,带领公司员工跋山涉水到边远山村看望留守儿童、孤老,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
刘威:赤子仁爱 甜美山村
不久前,36桶中蜂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安家落户,数十万只蜜蜂载着精准扶贫的神圣使命,让那里顿时“沸腾”起来。它们嗡嗡飞舞、采花酿蜜,要为村民酿造甜美的生活。
霞光中,刘威看着这些可爱的小蜜蜂,产生了无限遐想:再过一年、两年、三年……它们将陆续繁殖、成倍增长,一个可观的“蜜蜂王国”有望崛起。
刘威是贵州息烽人,现任贵州合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息烽分公司总经理、息烽县旅游服务行业商会副会长。他出生在该县流长镇龙泉村一个农民家庭,得益于农村艰苦的环境,从小养成了孝顺父母、勤劳实干、坚毅沉着、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
在西部大开发浪潮中,不安于现状的刘威走上自主创业路,经历无数坎坷、饱尝创业艰辛,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近年来,他率工程队在贵州境内修建一条条优质公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公司解决150多人就业问题,其中就有30多名息烽人。
他情系故土,时刻关注家乡发展、热心公益事业;他同情别人,常常济困扶危、乐善好施;他想方设法为落后山村创造条件,帮扶村民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
2016年,刘威响应“千企帮千村”行动号召,积极动员、组织商会会员到鹿窝镇瓮舍村走访。了解到部分村民致富无门路、主要靠土地维持生活的情况后,便决定帮扶他们。经召集商会成员一起探讨,最终达成共识:依托当地生态良好、蜜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帮助发展养蜂业。刘威认为,养蜂是一个“膨胀产业”,只要管理得当,每年每桶蜂可创造上千元收入;每桶蜂又可繁殖2-3桶,且蜂蜜单价较高,市场供不应求,农户不愁没销路。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主任时,对方兴奋地说:“太好了!养蜂很适合我们瓮舍,如果搞得好,争取把养蜂办成村里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后还可以成立养蜂合作社。”很快,这一计划也得到大部分村民赞同。于是,刘威立即通过朋友联系了蜜蜂供货商。
养蜂讲究技术,有村民担心养不好,他就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养蜂技术培训。有了技术,大家信心倍增,都期盼来年春暖花开、养上蜜蜂。
今年5月4日,刘威争取商会出资20300元购买36桶中蜂,分别送给36户低收入家庭,为他们打开了致富之门。看到村民们接过蜂桶时露出甜美的笑容,他感到十分欣慰。
在商会帮村计划中,除养蜂项目外,还涉及化肥供给、农业技术培训、青年农民就业、乡村旅游打造等。去年12月,商会就给瓮社村16户农户送去复合肥,每家4包共计8800元。刘威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帮扶村民致富奔小康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商会应尽的义务,我们要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刘威不仅积极帮扶农民,还将爱心献给教育事业。2012年4月,他发现息烽县永靖小学门前车辆过往频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便个人出资1万余元购置22颗圆球拦路石,安装在校门外确保师生出入安全;同年10月,他个人为遵义山盆镇孤儿院捐赠现金2.5万元,还赠送生活、学习等用品。2015年,又个人出资19800元购买1台大型净水器送给息烽县流长中学,让全校师生喝上了卫生、安全的小康水……
吴长津:“高一格”扶贫 “快一步”致富
贵州长津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长津,老家在七星关区海子街五十亩村。所谓五十亩,大意是1万多人口的大村只有50亩良田。在穷乡僻壤的环境里,他从13岁开始便开启了创业人生。
吴长津当过小商小贩,如收洋芋、猪毛赶乡场等。他还是个菜贩子时,就常到贵阳红枫湖周边批发蔬菜,发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农药、化肥,土地被破坏;更严重的是,农药残余经土地渗透到红枫湖里,污染了这个贵阳“大水缸”。吴长津觉得自己应做点什么,后来因缘际会成立了贵州长津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他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过来,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地品质,并不断完善标准化种植基础设施。一些以前只能种一两季的菜,如今可种6季以上,菜地保供能力大为提高。
在右七村的蔬菜基地里,他采取生物防治手段,拒绝使用任何农药,坚持数量、质量两手抓。经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基地周边环境越来越美,漂亮的楼房、整洁的公路……朴实的村民也逐渐明白,平时老吴嘴里念叨的环保、生态农业,比以前“靠天吃饭”的农业有搞头多了。
2015年初,长津公司引进贵州首台生物制肥机,成为全省首个采用农业废弃物生产优质有机肥的企业。将秸秆、稻草等农业废弃物送进机器,经6-24小时的杀菌、发酵、除臭等过程,即可生产出优质有机肥,实现废弃物回归土壤。吴长津算了一笔账:一台制肥机以秸秆、烂菜叶为原料,按1∶1配方制肥,每天可处理2吨秸秆、2吨烂菜叶,生产出有机肥3吨;按0.4元/斤收购秸秆,加上能耗等,每吨有机肥成本约为800元,比购买化肥节约1000多元。此举既能保护生态、减少成本、改善土壤,还使种出来的蔬菜品质更高。目前,该公司已有有机蔬菜认证13个。
同年12月,他又做出尝试——投资300万元的3000平方米智能光伏农业大棚正式投用。在蔬菜大棚棚顶装上光伏太阳能板,通过棚顶绿色发电、棚内种菜栽花,实现了种植、发电双丰收。目前,该光伏大棚已能满足500亩蔬菜基地的全部生产用电,还可提高植物光合利用率,屏蔽昆虫喜好的紫外光,起到物理驱虫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吴长津采用“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经营模式,对没流转土地的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回收他们种植的蔬菜,并在受市场冲击时确保基本利益。目前,长津农业共解决红枫湖周边210户500多人就业问题,其中包括48户低收入家庭。
如今,该公司拥有员工286人,7个占地5000亩的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有机械设备301台。在帮扶工作中,企业累计吸纳1000余人就业,其中常年就业500人、临时就业每年达 500人以上。“以后除了继续发展公司,也会继续为老百姓做事,共同打赢这场扶贫攻坚‘大仗’。”吴长津说。
兴达兴建材:真情换真义发展更担当
料场露天堆放、厂区尘土飞扬……很多人不曾想到,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厂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完美蜕变;更不会想到,在这段发展历程中充满着浓浓爱心与温情。
几年前,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只有老旧的设备、百余名下岗工人。2008年,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百废待兴的兴达兴人的内心。在负债累累的当时,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用微薄之力拧成一股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红绳,通过贵州省红十字会向受灾同胞进行了捐助。
时光荏苒。历经9年改革创新、厉兵秣马,兴达兴从设备落后、濒临倒闭的窘境走上了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的大路。穷也不独善其身,富则更兼济天下。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兴达兴坚持每年以各种形式开展帮扶活动,切实为和谐社会建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几年来,先后向观山湖区百花湖乡平山村、蟠龙洞村,清镇市洗马村、息烽县大尖山村、黄平县谷陇镇大寨村、金沙县桂花乡桂花村提供帮扶,累计捐资120余万元。
从帮助修建住房到助力发展生产,从修建乡村公路到出资建设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从购买环卫车改善村街环境到签订帮扶协议助推农村发展,从慰问困难老党员、农村贫困户到资助贫困村民子女入学,从救助农村危重患者到投资兴建乐土长者公寓……帮助不论多少,哪怕仅是一个祝福;善举不分先后,哪怕只是一份关爱。9年来,兴达兴用每一次帮扶、每一项善举,在脱贫攻坚征程中汇聚了一条条爱的暖流。
“表爱心展风采,捐千金树万人”,这是观山湖区百花湖乡坪山村赠送给兴达兴的锦旗。面对企业发展,它有“拆掉旧设备,推倒重来”的决心和意志;面对扶贫济困,它有心系群众、携手发展的真情与担当。
“扶贫是一种责任,让企业更自信;扶贫是一种力量,让企业更担当;扶贫是一种亲情,让企业更温馨;扶贫是一种收获,让企业更兴旺。”兴达兴员工杨微说,绿色发展、科技兴企让兴达兴走上了可持续发展新路。在这条大道上,全体兴达兴人将不忘初心、奋勇前进,带着责任、思想、方法和感情,在扶贫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为贵州经济建设发展、全省人民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聚鑫创富公司:扶贫行动永不缺席
“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宽阔大道,使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良好效益。”贵州聚鑫创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江波说。
几年来,该公司从单一的水果种植发展到农业产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农产品种养殖、仓储、销售、企业与个人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技术推广、网络电商平台建设、教育培训服务等综合业务,拥有聚鑫创富实业有限公司、合创盛世贸易公司、聚集盛世资产管理公司、兴明房地产事务有限公司、聚众汇通科技公司、新前方文化产业公司、合创财务公司、聚卡物联网科技公司、同创生态种养殖联合社等15家实体企业,分布在观山湖区、白云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及七星关区、黔西县、福泉市、普定县等地,且运营情况均良好。
今年初,白云区分公司接到该区有关部门倡议函,邀请参与区委、区政府组织的“白云区百家企业帮扶长顺县白云山镇千户贫困户”活动。该公司立即行动,拟帮扶中院村翁稿组的8户贫困户。到村组调研后,发现当地农业资源很匮乏,加之山高坡陡、农林交错,山地经济发展很落后。经反复思考,又邀请相关专家实地对相关地块的坡度、湿度、酸碱度、地层、水土考察并作出选项,明确了帮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计划。
经严格科学论证,结合项目地基本是荒山坡地的地理条件、贫困户的自身条件,该公司提出引饲草种植促进土鸡蛋鸡家禽养殖有机化、引土鸡蛋鸡养殖推动环境土地生态化,使生态帮扶集群化、促扶贫项目循环化的发展思路。让8户贫困户联合起来,以集中饲养土鸡蛋鸡家禽推动开发种植饲草、盘活荒山荒坡,在荒山进行饲草养殖、坡地人工饲草生产,一方面可有效缓解人、禽、畜的口粮之争及耕地矛盾,另一方面可拓展新型、现代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家禽养殖、饲草种植规模化发展,可推动8户贫困户从自给型、散小型经济生产结构向商品性、规模性、效益性生产结构转变,有助于为当地精准扶贫开辟一条新路子。
除根据贫困户推进帮扶工作外,该公司还借助毗邻中院风景区的地理优势,逐步打造生态家禽科技养殖点、美丽乡村旅游农家乐连锁店等实体,使乡村旅游热起来、有机农产品订单忙起来,从而使贫困户动起来、增收乐起来、腰包鼓起来,通过“造血式”扶贫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该养殖帮扶项目先期投资8万元,由白云区分公司承担,目前已做好养殖项目规划、帮扶资金准备,将于近期进场开始施工。
贵阳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民企开展扶贫捐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