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5期 本期2177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16

国务院部署在5个省(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贵州领航绿色金融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对于全球生态、人类未来的责任和抉择,中美两个大国表现相悖。美国总统特朗普于本月初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我国则对这一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表达了坚定支持。

  继2016年8月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后,官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再进一步: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贵州、浙江、江西、广东、新疆5个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各国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争相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已成全球共识。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加速发展、绿色信贷持续增长,绿色债券、碳金融等领域不断突破,但对信贷之外的绿色金融探索尚为有限。

  此番,在全国先行尝试推动绿色金融改革与创新的5个省(区),既有生态资源保护区、重化工业区,也有经济增长较好却面临传统产业升级的地方,更有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业界专家认为,在部分产能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试验区的建立可避免带来二次污染;同时,可获取适用不同类型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教训,便于今后其它地区借鉴、学习。

  事实上,在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未获正式批复前,相关工作已在贵州、广东、新疆等多地积极开展,探索了对绿色信贷、债券等绿色融资的贴息、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开发各类环境资产产权市场及各项财税、其它扶持政策等。

  尤其是“三不沿”“三欠”的贵州,以“笨鸟先飞”“后发赶超”的态势,在绿色金融模式创新、体系构建、产业发展等方面已迈步全国前列。

  何为绿色金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实体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引擎;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则成为未来重要的驱动之一。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心脏”。然而,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体系已无法适应产业变迁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需要。此时绿色金融粉墨登场,成为绿色发展的“发动机”“过滤器”。

  “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是《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的定义。

  那么,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前述专家表示,金融作为信贷资源配置行业,利用价格手段及信贷、债券等产品改变不同行业的融资成本、方式,从而引导金融资本配置到低碳、循环、节能减排行业中,并控制着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需绿色金融。“去产能”“去库存”的重要方面是高消耗、高污染而低效的产业或产品,所“补”则为可引领高新技术、突破西方“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产业、消费所需的绿色产品,以及推动绿色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环境供给。

  一方面,通过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循环、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绿色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发挥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释放市场力量,优化要素供给结构、促进供给要素升级,在改革中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供给作用。

  “对贵州来说,撬动社会资金流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领域,引领各方资本涌向绿色发展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新的更有效率、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融资渠道和产品,尤为重要。”贵州省社科院某研究员表示,这既要改善金融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之间配置的效率,又要拓展新的融资渠道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即深耕绿色金融。

  显然,作为实体经济重要支撑的金融产业急需加大力度,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效率,推进绿色金融机制建设。形成金融与绿色产业良性互动格局,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探路绿色经济

  贵州地处西南一隅,区位上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经济上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

  为力挺贵州加快发展,国家早在2012年初就出台专项文件“国发2号”。2016年以来,贵州再迎重磅利好——去年2月、8月,先后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此次入列“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贵州又添一个“国字号”试验区。

  无疑,贵州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先天优势: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资源、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水。不过,全省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生态基础十分脆弱,受损后极难恢复。

  为此,贵州牢牢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下大力气治水、治气、治渣,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环境。其中,绿色金融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经济向绿色转型,必然要求投资向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通过构建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把各类社会资金引入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产业,是推动绿色投资、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前述研究员说。

  贵州的行动很超前。2014年,积极支持兴业银行在黔成立系统内首家生态支行,引导银行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2015年11月,全国首个聚焦绿色金融主题的交易中心——贵州绿色金融交易中心建成投运,整合资本、咨询、中介、技术等各类资源,助力绿色资源定价、交易、融资,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链融合发展。

  贵州是全国首个建立较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省份。去年11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明确“加快构建集绿色金融交易中心、生态支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小贷、绿色担保为一体的地方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更早之前,贵州已将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纳入“十三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目标,确立了“打造贵安绿色金融示范区,做实贵州绿色金融交易中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推动绿色资源资本化,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战略。

  为促进各类要素向绿色产业流动,贵州依托财政、国企资金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围绕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三块长板,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国开产投旅游扶贫产业基金、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基金、贵安智慧制造医药大健康产业并购基金、国寿(贵州)大健康产业基金等,投资省内优质企业、创业企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

  为拓宽绿色项目低成本直接融资渠道,贵州抢抓国家关于绿色金融债、企业债的政策,力推贵州银行围绕城市垃圾治理、节水节能、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的绿色项目,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企业为全省绿色企业、项目提供小贷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至2016年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每届年会均举办绿色金融专题分论坛,大力倡导、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助推国家产业布局向绿色、可持续经济转型。

  引领绿色发展

  “贵州的生态优势、后发优势、政策优势,决定了贵州是发展绿色金融最好的‘试验田’。”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举办的“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专题高峰会上,一位省领导如是说。

  两年后再看,此话竟已成真。

  按国务院部署,贵州等5个省(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主要有五大任务: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鼓励小额贷款、金融租赁公司等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等;鼓励发展绿色信贷、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加大绿色金融对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推广和应用电子汇票、手机支付等绿色支付工具,推动绿色评级、指数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扶持,建立绿色产业、项目优先的政府服务通道等;依法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模式。

  而根据《实施意见》,贵州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为主线,探索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绿色、低碳、环保发展模式,支持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未来5年,贵州将逐步形成绿色金融的多层次组织体系、多元化产品和市场服务体系、多层级政策支持体系。到2020年,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绿色债券规模累计达300亿元以上、绿色基金规模突破200亿元,绿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初步建成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绿色资源资本化、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其中,组织体系包括支持金融机构绿色化发展、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绿色金融交易中心创新发展,鼓励发展绿色小贷及担保;产品和市场服务体系包括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与推广,引导和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扩大绿色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新型绿色投融资交易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包括构建支持绿色信贷、债券的政策体系,支持绿色企业上市、绿色发展基金所投资项目,推动绿色金融大数据应用,建立大生态项目库。

  对照而言,贵州的思考、办法与国家战略、安排一脉相承,体现了极佳的先行先试、引领性。

  据悉,贵州已与国内领先的新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汇付天下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推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基金、大数据合作、消费金融、支付及综合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项目在黔落地,助力贵州绿色金融、大扶贫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