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72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08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对搞好盘江文化研究的认识和思考

□陈国芳

  在今年2月召开的黔西南自治州委常委(扩大)会上,专门提出要搞好盘江文化研究,明确由州政协牵头,宣传等部门参与,办好盘江文化研究刊物。

  州政协领头创办《盘江文化》(暂定)刊物,明确创刊目的在于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个载体,形成一个研究的格局。主要任务是搞好盘江文化研究,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激发脱贫攻坚斗志。

  一、 为什么要搞盘江文化研究

  对盘江文化进行研究,一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提出文化自信,笔者理解,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能解决现代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世界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智慧。比如是针对美国的话语霸权,明确提出要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明确提出要提供社会发展的模式,特别是“一带一路”。中国文化有传统文化的优势。很多专家讲,中国文化可能是解决世界现实社会问题的一把钥匙、一条路径或一个办法。说到黔西南自治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也需要文化自信。所以,宽泛一点讲,搞好盘江文化研究,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需求。

  二是贯彻落实省委书记陈敏尔的指示精神。陈敏尔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反复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要求贵州要搞阳明文化研究。在黔西南考察时又提出要搞张之洞文化研究。敏尔书记到安龙考察时,提出张之洞文化是开放文化,从贵州和黔西南来说,都需要用开放倒逼改革,用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他反复引用张之洞的半山亭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是贯彻落实州委书记张政的指示精神。张政强调,当前黔西南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要有文化自信,要用文化自信激发脱贫攻坚的斗志。在易地搬迁扶贫中,他反复强调要搬出文化,用文化“安心”、“安神”,由文化生出产业。敏尔书记给黔西南的定位是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这里就有一个山地文化的概念。从地域来说,也是盘江文化的概念。

  总之,中央、省有政策,州里有要求,内容规定得很具体,盘江文化研究必须要抓好落实。

  二、 盘江文化研究什么的问题

  盘江文化如何定位,笔者倾向于从地域文化来看,是不是可以定义为:盘江文化是在南北盘江流域,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围绕人民群众在盘江流域劳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概念去思考,研究就可能聚焦目标,不断拓展,越来越深入。

  笔者理解,盘江文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二是丰富多彩;三是特色突出。

  第一,盘江文化源远流长。翻阅一下兴义的史料,可以看到这么一条线索:在兴义出土的贵州龙比恐龙早一亿年。考古学家在兴义顶效猫猫洞考古探明猫猫洞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代表了一种区域性文化特征,是人类繁衍及扩展的第二个兴旺时期,在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首屈一指,在全国也十分突出。猫猫洞人也被命名为“兴义人”。同时,“兴义人”也包括兴义丰都的张口洞人等。兴义出土的秦汉时期文物也是证明。黔西南出土的秦汉时期的文物,其中一、二级文物占整个贵州省的五分之四。后来的夜郎文化。再到明代以来的屯堡文化,包括鲁屯、郑屯、景家屯、下午屯等,实际是屯兵,形成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清末民初,整个贵州的留学生中,兴义的占了五分之四,走出了何应钦、刘显世、王文华等一批人物。近代有红色文化。有一句话这样说,遵义是转折之城,兴义是胜利之地。遵义会议确立了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红军一路从黔南过来进入兴义,走向胜利。从红军的历史上来看,重大的战役都是离开遵义以前发生的。建国以后,有革命的文化,建设的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等。所以说盘江文化源远流长。

  第二,盘江文化丰富多彩。一是历史文化。史前文化,贵州龙比恐龙要早一亿年,黔西南出土的海百合等生物化石很多,也证明了史前生物文化的丰厚。“兴义人”以来的历史文化也是波澜起伏的。王阳明文化在兴义的传播和影响也不容忽视,兴义黄草坝的阳明洞就是乡贤修来纪念王阳明的。南明小朝廷、安龙走出张之洞、兴义系军政集团兴衰等都值得研究。二是红色文化。黔西南是左右江革命老区。望谟县蔗香乡卡法村,红军在这里建立贵州第一个党支部。南盘江北岸,红一军团、红八军、中共黔桂边区委员会都曾经在这里活动。贵州省的第一个红色兵工厂、第一所红色学校创强小学也建立在这里。红军在过兴义西出云南途中,毛泽东、朱德等在安龙县草纸街召开会议等。三是民族文化。有融合发展的汉文化,布依族文化,苗族文化,彝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四是张之洞文化。张之洞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就很独特。五是书院文化。兴义的书院历史长、影响大,既秉承传统书院精神,又具有独特性,在书院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六是民间文学。黔西南的民间文学更是丰富多彩。七是书画艺术。历史上可以推到明清,也出过张之洞、孙清彦等有影响的人物。

  第三,盘江文化特色突出。一是地域特色。黔西南地处珠江上游,被南北盘江环抱,夜郎特色较为明显。夜郎为什么会自大,就是过去交通不便出不去,出不去是不是有地域特征呢?南北盘江把他阻隔了,造成封闭,使其成为夜郎。夜郎文化,大家都在抢,毕节在抢,六盘水在抢。甚至湖南施恩有个县也在抢,依据是李白写过的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是民族特色。黔西南是民族自治州,民族特色突出。有汉族的融合引领作用。从东汉来看,稻田模型从中原民族地区引到西南民族地区,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引到西南来。布依族文化,布依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望谟、册亨、贞丰属布依语第一古语区。100多年前,法国天主教神父约瑟·方义仁和古斯达夫·卫利亚在黔西南传教时,为方便传教而专门编制了工具书《布法词典》,书中含有大量丰富的古法语词汇和古布依语词汇,囊括了布依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堪称布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布依族语言和东南亚语言读音内容又有相似之处。理解布依族语言可以突破一定的区域性。苗族文化,黔西南的苗族文化与湖南、铜仁又有区别,各具特色。三是山地特色。贵州的山地比山地王国瑞士的还多。在中国,被誉为“公园大省”贵州的山地资源最为丰富;在贵州,黔西南的喀斯特山地发育又最为显著。有复杂多变的山体景观、山地水体、山地动植物景观、山地立体气候、区域小气候等自然资源。比如像生物多样性,黔西南的兜兰是世界独有的,还有石斛。石斛过去叫黄草,兴义的黄草坝实际就是黄草石斛的集散地。此外,黔西南还有一些物种如苏铁等等。四是统战特色。在中央统战部的组织下,中央民主党派自发帮扶黔西南27年。这27年,有很多工作值得总结研究和提升。民主党派的帮扶有哪些经验,形成哪些路径、方法?还有黔西南探索的贵州精神等等,通过深入研究,形成制度,可以宣传推广,让黔西南统战文化走向全国。同时,对其他地方也可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 盘江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基础

  第一,盘江文化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包括兴义府志、布法词典、地方志、文物志、民族文化、植物志、兰文化、书法理论研究等一批地方研究的成果。民族音乐也形成了一批成果,奠定了基础。单从兴义这个地方的人来说,故去的如冯景林等老先生有一批成果,现在的如吴厚炎、熊宗仁等先生也有一批成果。

  第二,有一大批有志研究盘江文化的人才。各种协会、高校有一大批人才,州里和各县市都有一大批人,这些人也还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盘江文化研究正当其时、正逢其时。盘江文化研究,有需求、有环境,既是历史责任,又是现实需要。当前,黔西南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要激发脱贫攻坚斗志,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为什么会产生贵州精神?这和山地有关系,劳动人民在山地劳作中同大自然作斗争,绝地逢生,在劳动中发展自己,又体现精神。总书记讲的,脱贫攻坚首先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他的积极性,就需要这种精神。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还有良好的家风以及好人现象。黔西南好人现象很多,百万人口占有的道德模范在所有市州中是最高的。别看黔西南这个地方封闭,黔西南的网购在地州市中也是名列前茅。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富裕和谐,也为盘江文化研究提供了环境。

  四、挖掘研究保护传承盘江文化

  盘江文化在前人的努力下,开启了研究的航程,但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广阔,挖掘研究保护传承有许多工作急需现在就做。当前,我们可以集聚共识、搭建平台;集中力量,集中展示。一是办好《盘江文化》刊物。定期刊载盘江文化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盘江文化研究成果。二是团结一批力量。包括省内外的力量。关于张之洞文化,武汉大学在研究,河北、湖北、广州也在研究,我们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把这些力量团结起来,利用好,扩大盘江文化的影响力。省内的包括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的专家学者也很支持我们的盘江文化研究。要通过盘江文化研究的形式把省内外、州内外的力量集中起来,团结起来。三是定期如每年开一次年会,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推动盘江文化研究。

  (作者系黔西南自治州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