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587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5-11

贵州精准扶贫的“阳芳路径”

□蔡兴文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如何解决投资效率不高、重复浪费的问题?如何避免只讲公平不讲效率、只问生产不讲销售、只重开发不讲市场、只重数量不讲质量的现象?如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出路问题?

  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成员刘源在《关于台江县农产品市场培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一针见血指出了扶贫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贵州省台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台盘乡阳芳村位于台盘乡政府所在地南侧,仅巴拉河一河之隔,沿公路距离1公里,由于历史原因,依然贫困,是南方电网公司精准扶贫示范村创建点。截止2015年年底,全村尚有150户,606个贫困人口。2016年年初以来,在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成员刘源和贵州电网凯里供电局派驻第一书记杨斯瀚的带领下,逐步摸索出一条可复制、借鉴的扶贫路子。阳芳村按照“党支部主导引领,推动扶贫资金股份化、承载主体组织化、经营责任集中化、受益对象精准化”的扶贫思路,采取发展产业、合作社引领等举措,立足每个贫困户至少都有一个合作社、一个致富产业,积极探索具有阳芳特色的产业扶贫路径,不仅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也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闯出了一条扶贫攻坚的新路子。

  先锋领路

  “你帮他找个村里打扫卫生的活,不占用太多时间还能增加收入,但他说要照看庄稼不愿意;你告诉他特色种植收益好,他说还是种玉米踏实。”在杨斯瀚看来,扶贫工作最令人头疼的,不是缺资金缺技术,也不是缺项目缺人才,而是缺战斗贫困的信心和“精气神”。

  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杨斯瀚发现,有的村民思想过于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缺乏脱贫能力。正是由于这种内在思想观念上的贫穷落后,使得一些贫困群众年年扶年年贫,有的甚至越扶越贫,必须要探索出一条路子来解决这一头疼的顽疾。

  “扶贫工作必须得依靠基层党员!”凯里供电局党委书记韩旭升指出,在凯里供电局党委看来,贫困村的党支部是脱贫攻坚战的基层战斗堡垒。党员是农村最有凝聚力、战斗力,思想最解放的群体,是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党员的先进性在产业转型、思维转变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常常先发动党员。”对于此,杨斯瀚深有体会。首先由党员带群众干,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效果再反过来影响群众的想法,从而形成党建开展和产业发展螺旋上升的态势。

  2016年年初,杨斯瀚初到阳芳村的时候,带领村民种植红米,然而由于种植品种比较新,对产量不确定,对市场需求不了解,起初做种植动员和加工动员时不算顺利。好在村里杨金华在内的多位党员带头,48户参与,25亩的有机红米种植才得以落实。首批精装红米迅速销售一空,平均售价高达每斤18元,最远卖到澳大利亚。至春节前后,共销售红米2100多盒,总收入达23万余元,种植户户均增收近5000元,产值是传统水稻的4倍之多,村集体和合作社各分红12000多元。其他没有参与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7年,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成员刘源和杨斯瀚一起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种植五彩米时,186户农户共入股100亩土地,明确收益会低于红米的前提下,动员工作却十分顺利,更有多户村民主动上门询问参与合作社事宜。

  “四化”探路

  “这个新来的杨书记,这次是送猪呢还是送羊?”初到阳芳村时,有部分村民在嘀咕观望。

  在驻村农村中,杨斯瀚发现,不仅仅是思想过于保守的现象,部分村民满足现状、奋斗动力不强、总指望政府救济和扶持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有些时候起不到效果不说,还会造成浪费。”对于给牛给羊的现象,阳芳村村主任杨进深有体会。他说,前些年,县里的稻田养鱼扶贫项目,落实到阳芳村每户领取鱼苗10斤,由于项目收益对象太过分散,难以监管,最后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经济效益极低。“听说有村民还把送的鱼苗给吃了呢。”

  然而接下来的时间,部分村民似乎有点失望,杨斯瀚并没有像其他驻村干部那样送猪送羊送钱。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把扶贫资金量化为股份的措施,现在看来效果十分好。”杨斯瀚说,将扶贫资金量化为股份,明确了受益主体,避免了过去由于受益对象不明确或太过分散造成行业扶贫资金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情况。不仅仅如此,还能通过行业扶贫资金撬动企业、农户或政府的扶贫资金,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你还别说,股份化后,村民们的积极性大增啦。”杨进说。

  “让其他企业和农民出资入股,真正参与进来,调动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扶贫资金股份化的做法,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成员刘源深有体会,只有首先帮助村民们树立了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意志,脱贫才有希望。

  2016年,村里决定修建农家乐后,刘源和杨斯瀚带头捐赠4000元,凯里供电局承诺出资用于广告制作和宣传费用,其余9名党员率先响应,最后共21人,集资84000元开始农家乐修建。后又引入村集体发展资金10万元以村集体名义入股。由于村民和村委会均入股,多方投资多方监管,群策群力,后期管理经营效果良好。这个小小的农家乐,开业当天营业额就达到3000元,每年为贫困户提供3至4个就业机会,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万多元收入。此举不仅推动了阳芳村停滞多年的旅游开发,更是盘活了阳芳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阳芳村的脱贫之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刘源和杨斯瀚入股却不参与分红,算成村集体的入股。”杨进说,村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积极参加了入股。简单明了的宣传,一下子让村民们明白资金量化为股份到底是啥意思。

  谈到资金量化为股份,刘源道出了三个好处:首先让其他企业和贫困户出资入股或者土地入股,真正参与进来,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其次明确受益主体,避免了过去由于受益对象不明确或太过分散造成行业扶贫资金无人监管;三是出资多元化,通过电网行业扶贫资金撬动企业、农户或政府的扶贫资金,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都在说‘输血不如造血’,要想‘造血’,必须得有产业。”村民们渐渐发现,杨斯瀚来了后,帮扶资金是直接投入合作社而非贫困户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村民们加入合作社找到组织。”杨斯瀚说。将扶贫资金投入合作社,从而形成产业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组织所有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让所有贫困户找到组织,看到希望。

  扶贫的主要目的是让贫困户精准脱贫,良性的产业扶贫是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为有技术有发展意愿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提高启动资金的目的,通过扶贫多方资金入股、合作社承接、统一管理经营的方式,让农民成为股东、盘活村内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合作社运转,达到受益对象精准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在阳芳村调研时,对该村发展红米种植等多项小产业的“造血式扶贫”做法给予了肯定。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村民顾永江一家合计后,没有种玉米,改种起了折耳根。南方电网公司资助的2.7万元帮扶资金,通过量化为村集体经济股份后,顾永江和其他4户村民加入了种养殖合作社折耳根养殖小组,自己出资2万元并投工投劳在排内寨并开展了12亩折耳根种植。通过以合作社为基础,对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或承包,经营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提升。经营管理者同时是既得利益者,把“大家的事”变成“自己的事”。此外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成都得到提升。由于收益的挂钩,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主动学习技术,通过统一的管理,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的效果。折耳根收获后,村集体将占股40%,个人入股占60%。目前种植情况良好,在为村里提供2个务工机会的同时,还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年分红5万元以上。

  阳芳上路

  犁田、施肥、育秧苗,往年的这个时节,贵州省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的杨昌学一家从早上起来就会忙这些,然而今年不一样的是,杨昌学把土地入了股,参加了村里的五彩米合作社,让合作社统一来播种五彩米,自己出工还可以领到工资。不过杨昌学每天都往村头的五彩米基地瞅,那里正在进行土地耕作,预计又是一个丰年……

  村委会活动室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隆,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南方电网公司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的阳芳村民宿宾馆已经开工建设,预计6月底可以正式营业……

  如今,走进阳芳村,一股新风扑面而来。截止至目前,帮扶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仅阳芳村就有20户,94人实现脱贫。

  “推动扶贫资金股份化是源头,承载主体组织化是平台,经营责任集中化是经营方式,受益对象精准化是科学的分红模式。”杨斯瀚一语道出了“阳芳四化”之间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

  “‘阳芳四化’是刘源同志在指导阳芳村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我们先在电网范围内进行推广,相信对其他行业参与扶贫工作有一定帮助。”凯里供电局局长王祥如是说。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