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34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3-24

给后人留下影记

——杨文金与《蒙正苗族图集》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日,一部以研究夜郎竹王文化的《蒙正苗族图集》面世后,立即在有关范围引起反响。

  记者了解到,在镇宁县蒙正苗族同胞家中,大部分都均供奉着“竹王”席位,男性供的是竹王偶像,死后用竹片陪葬为证回归祖宗,为祖传;女性供奉的是安竹王神位,为师传。因此,为传承蒙正苗族的竹王文化,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以跨度时间31年,编撰时间4年,编著了《蒙正苗族图集》。

  《蒙正苗族图集》以搜集到的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婚俗、丧俗、节庆、祭祀、风情等内容程序编排成书,全书480页,收编图片2818张,文字25万,可以说是杨文金呕心沥血编成的。在该图集中,既有蒙正苗族的民风民俗及黔、桂、滇各地竹王后裔供奉的“竹王偶像”的场景,又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研讨、拍摄竹王文化的画面,还有大到百岁的老人,小到几岁的小孩参加“竹王节”热闹场面的真实显现,不失为一本图文并茂可阅极强的书。

  为什么要花费如此的精力编著这样一本书?记者近日书面采访了杨文金。

  书名的由来

  夜郎,最早见于我国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傳》记载:“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而彪炳史册。

  关于 “夜郎竹王”的传说,早在1600多年前在《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等均有记载,是否有其事?竹王是否还有后人?其具体的居住活动范围在哪里?

  杨文金说,在镇宁县蒙正苗族中男性﹑女性均供奉着祖先竹王。男性供的是竹王偶像,以死后用竹片陪葬为证,回归祖宗;女性供奉的是安竹王神位,为师传。因此,我省著名史学家史继忠先生说,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就是传承了史书上记载的竹王文化,夜郎国虽然已消失了两千多年,但它的“活态”文化还在民间。

  杨文金介绍,44年前的1972年,在镇宁举行了束供祖先竹王偶像仪式,当时作为蒙正苗族的后代,有他幸参加了隆重的仪式。而提出到研究竹王文化至今40年,研究竹王文化首先是从蒙正苗族中竹王崇拜发端,蒙正苗族竹王崇拜2007年已列省级非遗保护,2011年安顺市人民政府公布被评选为安顺市八大民俗之一。图片资料蒙正苗族居多,因此该书定名《蒙正苗族图集》。因蒙正苗族崇拜竹王,为体现特色,封面设计用竹、蒙正服饰和花纹图案,看似很土,但还是蒙正苗族,虽不识字,一眼就看懂。

  图集的起始

  如此浩瀚的图片是怎么收集的,杨文金说,图片资料搜集始于1985年我参与抢救民族古籍、镇宁民间三套集成调査,省、市、县编写民族志资料调查,至今已31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夜郎竹王文化研究的深入和认同,蒙正苗族老少大部分均积极参加夜郎竹王文化研究小组和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还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蒙正苗族老少,均在不同场所、不同角度留下了自己各个年龄段的影像。31年来,我拍摄搜集的蒙正苗族图片上万张,因太多了连自己有时想看的都难以找到,为方便查看和保存, 2013年12月6日研究会召开一届第25次会长会议,大家一致通过由我把这些资料编成《蒙正苗族图集》。从2013年12月起我就作手编辑。因在习俗活动方面还缺 “扫寨”、“ 保家”﹑母系团体的“鸭锯”﹑“鸡锯” 的活动全程,这些民俗活动,一年只能做一次,不是随意可安排的,因此,只能等,一等就是两年,今年才拍齐。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几个年纪大的人提出,再不出书,可能我们就看不见了。于是,在一些老人的呼吁下,2016年10月16日研究会召开常务会议。会上,我说:“这些资料如果我自己保存,花1000多元打印一本就行了,但只能是自己得看,大家都看不到。要大家都能看到和收藏,只有印刷,成本低,想要的自己花钱买,不强求。”与会者十分赞同我说的,大家意见,成立了筹备组,趁我还能动笔,决定由我把31年来积累的资料编辑成《蒙正苗族图集》编著出版。

  图集的目的

  在杨文金看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本图片书,不仅是要对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对民族负责,对后人负责。

  杨文金告诉记者: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是无法拥有,只能是经历。我在工作中拍摄的蒙正苗族图片资料,转眼已有31年,真是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短暂,我的一生中已去了半辈。回过头来看,在这31年中,资料中各个年度参加各种活动的蒙正苗族老少。有的当年是老年人,现已作古多年;有的当年还是年青人,现已成了孙子的爷爷;有的当年参加跳舞的小姑娘,现已成了母亲和到省外打工。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已作古,有的已变老,有的已长大,不管怎么变,但还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蒙正苗族老少,均在不同场所、不同角度留下了自己各个年龄段的影像没有变,各自当年的容貌没有变。为使图片资料不致遗失,我开始收集图片,其搜集方法:13年前我先后在县政府、县人大和县政协工作,资料的搜集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忙里偷闲做的业余工作。其收集方式为:一是参加的会议留意拍照;二是利用星期天自己坐班车下乡调研拍照;三是请知情人到家座谈拍照;四是见到有关的图片把收藏起来。时间一长就积累了上万张照片。

  为什么要把积累的这些图片汇编成一本书呢?

  杨文金告诉记者:一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蒙正苗族年青人都外出打工,本民族的服装都不穿了,语言在外也不讲了,民族的乐器年青人都不会吹拉了,民族的习俗年青人大都不懂了。照这样下去,可能在过几十年后,蒙正苗族千百年来创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可能消失;二是蒙正苗族2.5万人有164个自然寨,分布在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的深山、石山区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栘民搬迁,在不久的将来164个自然寨有的将消失。因此,对蒙正苗族居住的大小164个自然寨均作了拍摄,给后人留下影记;三是图集中生产、生活、习俗、婚姻、丧葬,服饰,节庆、竹王文化及活动图片等,均为各种活动实拍的图片记录,目的不仅是给今人看,而且给后人留下影像记忆。对有影像的人来说,收藏对自己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同时,还可传之后人;四是竹王文化是历史文化,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竹王文化,由于蒙正苗族没有文字,对文化的传承是用民俗事象和口口相传,编著成图集,其资料还可供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研究参考。

  图集的“名”与“实”

  无疑,《蒙正苗族图集》内容十分丰富,其图片的起始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在我省出版的书籍中,是很少的。

  谈及该图集的书名,杨文金动情地说,书名以蒙正苗族为名,图片在婚﹑丧﹑祭祀、习俗方面以蒙正苗族图片为主。从书的实际内容看外延很宽,因夜郎竹王文化是历史文化,不是蒙正苗族就能研究的,需要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支持。因此,从1990年以来,先后召开专家学者论坛夜郎竹王文化16次;前来考察调研夜郎竹王文化的专家学者50拨;先后接待前来采访的新闻媒体58拨。所以涉及的人多,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新闻媒体报道不仅是国内的,法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的都来拍摄采访向国外报道。2016年3月20日第九届“竹王节”上,有苗族、布依族10种乐器、21种服饰,42个代表队,均穿戴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裙饰前来参加活动,各族群众在活动场上载歌载舞。西班牙﹑美国﹑法国的摄影师千里迢迢赶来拍摄。

  《蒙正苗族图集》名为图集,实为把我31年来拍摄蒙正苗族活动的各种图片汇集而成。图片不仅是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而且有蒙正苗族的民风民俗,有大到百岁的老人,小到几岁参加看热闹的小孩都在不同的场面显现。

  杨文金充满感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该民族文化积淀、道德素养、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对内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对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当前,蒙正苗族年青人都外出打工,本民族的服装都不穿了,语言有的也不讲了,民族的乐器也不会吹拉了,民族的习俗年青人大都不懂了。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蒙正苗族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将没有了。 所以说,我把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婚俗、丧俗、节庆、祭祀、风情等按内容程序编排成书,目的就给后人留下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