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军骁将罗剑雄(上)
□文/图 厐思纯 李 芳
民国初年,战乱频发,政局动荡。那些政客遗老、军人武夫趁乱而起,兴风作浪,层出不穷的政治纷争,无休止的地盘抢夺,犹如街头活报剧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闹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贵州麻江青年罗剑雄生逢乱世,弱冠从戎,转战西南,凭借个人出色的军事才华和人格魅力,书写了不寻常的人生篇章,从而跻身于可圈可点的民国贵州军人之列……
移民家庭,投笔从戎
罗剑雄(1897——1929),名熙培,号质安,布依族。清顺治十三年(1658),江西吉安府罗朝泉随军入黔,定居麻哈州(今麻江县旧名)乐平乡蒋岗村。经过数代的韬光养晦,奋发为雄,到了清末民初,罗氏家族因罗良臣进入仕途而声名远播。罗良臣,早年崇文习武,中过武举。民国后进入仕途,历任黄平县县长、兴义县征收局长、天柱县征收局长。其一生娶妻四房,膝下五男六女。五男中四人从军,尤以长子剑雄出类拔萃,胆识过人。
罗剑雄儿时师从举人冉佐东,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课程,兼习书法作文。由于聪敏好学,成为老师期许甚高的高徒。冉佐东曾撰联冀望剑雄:“生为英,逝为灵,功垂万古;在作贤,去作福,名播千秋。”
1915年,罗剑雄毕业于贵阳达德小学,进入贵阳省立模范中学就读。两年后,黔军领军人物王文华欲扩充实力,创办贵州讲武学校,自任监督,聘任何应钦为校长。为了办好讲武学校,何应钦运用自己留学日本时学到的知识,以新的军事理念进行教学,并以身体力行、严谨求实的作风赢得了师生的敬重。随着学校誉声鹊起,社会各阶层也慢慢将目光投向这位留学日本的青年军人身上,省内外青年亦慕名而来,纷纷投考贵州讲武学校。
受宋代诗人陆游的影响,抱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武兼资的情怀,在父亲的允诺下,罗剑雄前去报考贵州讲武学校。录取后,他随即从模范中学转入讲武学校就读。1920年,罗剑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发到黔军第四旅(旅长张春浦)任教导队长。次年升任第四团上尉连长,时年二十四。
王袁内斗,弃武从教
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因护国讨袁、护法中坚而誉声鹊起,加之其手握全省军事大权而无人敢与争锋。王文华的崛起损害了贵州省长刘显世(王的舅父)的根本利益。王文华毕生追求共和国体、反对封建割据,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新军人,而刘显世则是一位无国家观念,无是非原则、权力欲望极强的地方封建军阀。由于政治理念的不同,导致了两人的政治对立,最终反目成仇,兵戎相见。王文华自然不会忘记刘显世在护国战争前夕向袁世凯告密,企图以刘显潜取代他的一事。之后,刘显世对王文华与何应钦建立贵州陆军讲武堂,鼎助“少年贵州会”成立,创办《少年贵州日报》,支持“五四”学生运动大为不满,看到其势力坐大,却又无力阻遏,还强装笑脸任命其为黔军第一师师长。为了不使局面失控,刘显世又任命袁祖铭为第二师师长,企图造成两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牵制的局面。王文华深知刘显世的用心,果断地解除袁的兵权,调其为总司令部总参议,并借“治病”之名,胁迫其同往上海。然而王文华并没有意识到,此举虽然挫败了刘显世的企图,又架空了袁祖铭,然而他没有想到袁祖铭大权旁落,由此与他不共戴天,视为仇雠。
袁祖铭早年投身军旅,十余年间迅速窜起,成为雄踞西南的政治明星。袁祖铭与王文华早年同生死,共命运。1916年护国战争时,袁祖铭随王文华挺进湘西,在晃县、蜈蚣关、大关、西江桥诸役大败北洋军,崭露头角,扬名军中。之后在护法之役中,袁祖铭与王文华勇克重庆、泸州,两度攻占成都。对袁而言,王文华“攘功垢能”,无军事才能,之所以现在有如此权位,与自己舍生用命、敢为前驱不无关系。如今王文华卸磨杀驴,六亲不认,实在令人怒火上炎,愤恨难消。困居上海期间,袁祖铭与“民九事变”逃亡至沪的刘显世心腹张彭年秘密接触。1920年11月,在张的帮助下,袁借逛妓院之机,摆脱王文华的监视,逃往北方,投靠北洋政府……
在北洋政府和刘显世的支持下,袁祖铭与张彭年积极筹划刺杀王文华的计划。1921年3月16日,王文华在上海一品香旅馆大门准备上车时,突遭狙击,身中三弹,抢救无效,隔日殒命。
闻知王文华毙命的消息,袁祖铭大喜过望,立即电告北洋政府。在北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袁祖铭在武汉组建“定黔军”。
由于王文华的被刺,1921年冬天,黔军内部纷争加剧,窦居仁、谷正伦、胡瑛、张春圃、何应钦兵戎相见,导致“五旅乱黔”的混乱局面。袁祖铭于次年春率部到达湖南洪江,随即中央直辖黔军参谋长刘其贤、旅长王天培、彭汉章、吴传心等率部联名通电“拥袁回黔”。在黔军大部通电加入“定黔军”的情况下,第四旅旅长张春浦因反袁杀掉痛袁的第五团团长张行伟而引起兵变,第四团团长黄道彬率部驱逐张春浦,通电拥袁。由于罗剑雄是王文华、何应钦的学生,十分敬重昔日的老师,自然耻于参加迎袁队伍,于是出走湘西,以教书为业。
入川作战,初露锋芒
1922年4月19日,袁祖铭入主黔政,派其表弟何厚光及亲信许开凤率两营兵赴武汉领取吴佩孚拨给的五千支枪械。何、许行至湘西,突遇罗剑雄,随即邀其同往。经两人反复劝说,罗剑雄迫于同学情谊,应允随行。领械途中,罗剑雄悉心考察了沿途湘鄂两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和风土人情,并写出考察报告,以资今后借鉴。枪械运回贵阳后,经何厚光推荐,袁祖铭任命罗剑雄为少校营长。
袁祖铭治黔不及一年,又被云南军阀唐继尧伙同刘显世赶出贵阳,退守川东、鄂西一带休整军队,准备加入吴佩孚“武力统一”四川的战争,借势发力,重振雄风。3月27日,袁祖铭退至湖北施南,立即致电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与湖北督军肖耀南,表示“愿将所领军队加入援川后路,俾川事先为解决,则可移师回黔,驱逐滇军而收西南统一。”接电后,吴佩孚“当令汉阳兵工厂拨济快枪一万三千支、子弹五百万粒、机关枪五十挺、手枪三百支”,并正式划出鄂西施南一带地盘,让袁祖铭“召集旧部,编制成军”。在北洋军阀的武装下,袁祖铭很快恢复了元气。
1924年7月,袁祖铭就任川黔鄂秦陇五省联军统帅,率部入川。在川省的战斗中,罗剑雄初露锋芒,崭露头角。重庆石院子、半边山、真武山诸役,在敌我悬殊以及该团大部分指挥官负伤的情况下,罗剑雄指挥若定,亲率领两营官兵冲入敌阵,刺杀肉搏,力挫敌三、四旅之众。一次进攻敌阵,罗剑雄身着白衣,指挥部队躲避敌军炮火,一举攻占敌阵。此情此景,给视察前沿阵地的袁祖铭留下深刻的印象。袁祖铭问及左右,知是讲武学校的罗剑雄,不禁默默点头。之后,凡有硬仗,袁祖铭便遣罗剑雄为前驱。罗剑雄不负所望,屡建奇功,英武之名,声震川中,北洋政府授予其陆军中校衔。
风云突变,回黔投周
袁祖铭“武力统一”四川后,声威大震,加紧了“复黔”的步伐。是年秋,唐继尧与袁祖铭达成《滇黔和解协议》。1925年1月5日,滇军全部开拔,在川黔军第二师师长彭汉章率部进驻贵阳,接收省政。
1926年8月6日,广东国民政府任命袁祖铭为国民革命军左翼总指挥,克取北伐。罗剑雄随袁祖铭进入湘西,驻防靖县。在靖县期间,罗剑雄对教育、实业颇为尽心,注重道德教化,化解地方矛盾,确保社会安宁,深得民众拥戴。是年12月,袁祖铭晋升罗剑雄为第一三四团团上校团长,电令其团移驻溆浦。离溆之日,溆浦民众依依惜别,炮声不绝,送至十里之外。军至溆浦,罗剑雄沿用治靖事宜,民众口碑甚好。
蒋介石对袁祖铭投机北伐战争的动机十分清楚,认为其“迟迟其行”不是“眷恋旧主(吴佩孚)”,就是企图“另树一帜”。 湖南省主席唐生智对袁祖铭集团滞留湘西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快。原来袁祖铭集团在湘西擅自委任官吏,提拨粮饷,直接侵害到唐生智的权益,并造成地方政局的动荡。为此,唐生智曾致电蒋介石,要求罢免彭汉章。但蒋鉴于“鄂西局势方紧”,怕因此牵动战事,便劝唐暂时隐忍,“稍俟时机”。为了达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袁祖铭集团的目的,蒋介石借部署肃清长江中下游作战计划之机,将彭汉章的第九军调往武昌附近集中,而命令王天培的第十军在鄂东黄梅、武穴、广济集中,而左翼军其余各部队则暂时在公安、澧州一带集中。这样一来,袁祖铭的黔军就被切割成了互不相连的几块,等着巨鲸大鳄来吞食了。
袁祖铭与彭汉章对此大感不妙,“决拟缩小部队,除第十军外,第九军及其他各部均降一级编制,彭汉章自请辞去军长”一职,然而为时已晚。1927年1月30日,袁祖铭在湖南常德被唐生智第八军教导师师长周斓诱杀。
袁祖铭被害后,为保存实力,罗剑雄随旅长史远勋移驻洪江,并向其建议道:“数千健儿皆黔中子弟枪械子弹为黔人脂膏,不宜在外散失,应率军返黔。”史远勋认为有见地于是与罗剑雄联名致电贵州省长兼第二十五军军长周西成,请求投奔接纳。周西成接电后任命史远勋为第二十五军教导师师长、罗剑雄为第二旅旅长。
1927年2月,史、罗率部回黔,沿途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到贵阳后,罗剑雄调任第二十二旅旅长,带所部修建团坡运动场。在此期间,适逢周西成生日。全省各州县军政长官纷纷送礼致贺。罗剑雄叫副官买来纸张,亲书一副寿联。左联:“八十一州县无腹不鼓”;右联:“七百万生灵有口皆碑”。这副寿联是对周西成两年治黔清正廉洁、整顿吏治,严格治军,保护商民,发展经济、关心民生的最佳的评价,兼之笔力遒劲,字字可观。周西成看过此联后脸上浮起笑意,随即叫管事人员将送来的贵重礼品重新摆放,以罗剑雄的贺联悬挂中堂醒目位置,以示贺客。
在罗剑雄的亲力亲为下,团坡运动场仅两个月就竣工。周西成对工程的进度与质量非常满意,随即晋升罗剑雄为第七师少将副师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