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质朴的诗风
——读秦永刚诗集《黎明·走进生活》
□黄鹏先
秦永刚是中国诗乡绥阳诗人,贵州省作协会员、曾任绥阳县文联副主席、《诗乡》文艺报编辑。他在上世纪1985年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曾到北京参加“黔北作家强化班”学习深造。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在《诗刊》、《人民文学》、《花溪》、《贵州日报》等报刊及新华网、中国作家网发表,受到读者的好评。
秦永刚学生时代就喜欢文学。上世纪1980年代初,笔者曾在绥阳师范任教,兼任过他们班的教育学课,因爱好文学兴趣相同,永刚常来我家交谈。他干瘦的个子,说话轻言细语,显得很文秀。他勤奋好学、踏踏实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于1985年春离开绥阳应聘到贵定师范。他毕业后在太白中学教书期间,坚持业余创作,还创办了油印刊物,寄赠于我。近些年,有了电子邮箱,他的大作常发送给我。而今收到经他精选由中国·新世纪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诗集,真是喜不自胜。读他的诗歌,总的感受是清新质朴的诗风,真是文如其人。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第五篇》中有一段名言:“一个诗人的全部作品,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每篇各有不同,却仍然有一个共同的面貌,印刻下他才有的那种特殊性格,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从规格人格,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我’生发出来的。因此,要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就要在他的许多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抓住他的个人性格的秘密,这就是他才有的那种精神特点。”
秦永刚的《母亲和我》是他的处女作,刊发在1985年7月23日的《贵阳晚报》上。“晨风把朝霞搓碎/撒进油菜地的波浪/像母亲轻轻地/给我搅调蛋黄/她脸上的红光/已被岁月抹去/她的身体躬着/像微熹中的山峦——/早晨,当我总结梦的时候/为我托起鲜灵灵的太阳”。前一诗节描绘的是一幅油菜花开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晨风、朝霞、油菜、波浪,都是熟悉的物象,一个比喻句:一是给菜花染上了色彩,金黄的油菜花开,意境出来了。作者借此抒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二是诗句中点出了“母亲”和“我”,切题。后一诗节,写“母亲”因艰辛的劳作、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老去,“我”如初升的太阳,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代代相传。全诗紧扣诗题,直抒胸臆,故土、家乡、母亲,养育之恩、母子情深,感情真挚,诗风清新质朴。他写的《走进春天》(原载《贵州日报》2013年3月29日),通过满山灿烂的“野花”、花粉涂抹的“衣衫”、泥泞弯曲的“小路”等意象,抒发了喜迎春天到来的激情,“让我们打开人生温暖的胸怀/去拥抱又一个嫩绿的春天”。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两行一小节,每一小节分别用“一抬腿”“一眨眼”“一转身”,借鉴前辈著名诗人李季曾采用过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句式,别有一番风味。
亲情、友情、爱情,是诗歌作品中常见的题材。永刚写的一首以《爱情》(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副刊)2009年第1期上)为题的短诗,却与众不同:“爱情,像一把手枪/你的双眼/是两枚情感的子弹/把我脆弱的灵魂/击倒在你的胸怀/如今,你那两束目光/是两根绷紧的导火线/把我深埋胸中的地雷/——拉响了/于是,我的心/再也不能愈合……”作者想象丰富,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难以描述的“爱情”写得那么生动形象。诗中一连串新颖的“吓人”的比喻,手枪子弹击倒灵魂、导火线地雷拉响,与内心的喜悦造成巨大的反差,初恋的甜蜜写得丝丝入扣,诗的意境美妙,耐人寻味。作者有一首写失恋的诗,《山村教师的星期天》(原载《诗刊》杂志2002年4月号上半月刊):“单身汉的星期天/是寂寞的/如校门前的那口/古井/我不再想什么/呆呆地躺在床上/对着窗户看天/看天外的山连绵/因为这些大山/她要回了她的照片/幸亏今天礼拜/流泪没有人看见”。诗人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难能可贵。笔者曾在山区工作过,深知山区教师的艰辛与疾苦。好在近些年农村面貌已逐步改变,公路通到学校,山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随着工作生活状况的改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必然会改观的。
秦永刚干过教师工作,他发表有《老师》、《致老教师》、《黑板》、《历史课》等多篇反映学校生活、教师工作的诗歌。作者满怀深情地赞颂人民教师神圣职业的伟大。例如《老师》:“你手中/那根银白色的教鞭/被你摇曳成/天空中跌落的闪电/划破那块漆黑的乌云/让你额下的两枚太阳/输出新鲜的血液/浇灌这片森林里的/每一棵幼苗/一茬茬的幼苗/凝视讲台上的你/用那根指挥棒/挥出 数条/充满智慧的金光大道/引他们 冲出/这座长满愚昧的森林/去寻求人生的真谛……”(原载《花溪》杂志1995年第10期)这首诗歌节奏感强、诗味浓郁、意境鲜明,适合朗诵。诗人通过想象及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可感可触的具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
作者还写了《山乡邮递员》、《山乡普查员》、《打工姑娘》、《晒盐人》等各种行业的劳动者。例如歌颂山区邮递员:“仿佛一个旅行家/走遍山乡的岛屿/让包中拥挤的思念/在山腰的小路上流淌”(《山乡邮递员》原载《遵义晚报》2008年8月15日);又如赞扬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姑娘:“把她们十六岁的花季/移到了南方工业园区”,“她们,把自己甜美的乡音/像种子 丢进/日月星辰喂养的日子/她们,把自己/像山一样的性格和风骨/搬入大都市开发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工姑娘》原载《遵义文艺》2001年第5期);又如描绘海边晒盐人的艰辛劳动:“背着火辣辣的六月/晒盐人走进浅浅的晒盐滩/潮湿的夏季风/把层层海浪牵到盐场/让蓝色的梦幻/结晶成白色的希望/于是,大海浓缩成/晒盐人的基因/在海边代代遗传”(《晒盐人》原载《贵阳晚报》1990年5月28日)。
一首真正的好诗往往是人生格言、生活沉思录,具有启迪人们认识事物的艺术力量。诗集中还收有组诗《哲理诗一束》、《杂咏》、《畜禽集》等微型诗。例如《窗口》:“两只眼睛/浓缩世界成盆景”;《尺子》:“量尽天涯海角/未知自己长短”;《山》:“因有棱有角有骨气/才傲然挺立”;《树》:“今天你有茎粗叶茂的风采/别忘了脚下根的无私奉献”;《鸡》:“有一双漂亮的翅膀/却没有翔空的力量”。读后令人深思,给人启示。我很赞赏永刚清新质朴的诗风。
重庆诗人李元胜说得好:“诗歌是一种很难求得共同理解的艺术形式,每个人阅读经验、教育水平和人生遭遇,都会让他(她)在读诗时得到不同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是很难有一个判断标准,对诗歌的欣赏都是唯心的。”这是《当代》主编周昌义说的。
“真诚”是文学的生命。顾随先生说得好:诗歌之主要作用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 ,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