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207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2-08

黔北红军歌谣拾遗

□胡启涌

  1935年元月至4月中央红军两次占领遵义后,这支长征铁流辗转黔北近4个月,在播下革命火种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红色作品。特别是便于口头传唱的红军歌谣成了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至今仍在黔北地区流传。

  红军歌谣以形象、生动的特点,极富感染力,成为该时期鼓动行军打仗和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的主要形式。“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绅粮笑,干人叫。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要使绅粮天天叫,白军弟兄拖枪炮。拖了枪炮回头跑,打倒军阀妙。妙。妙”。这首歌谣是当时最红的“流行歌曲”,常被红军和当地群众书写在墙壁上作宣传用,其作品调子明快,充满动感,巧妙的对比、通俗的语言,极大地增添了歌谣的感染力,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的不平。以“拖枪炮”、“回头跑”的语言形象地描写了地方军阀溃不成军的“熊”样。“红军到,区长跑,土豪哭,干人笑。分白米,领猪肉。打老蒋,灭东洋,欢迎红军住下来”。红军来了解救了人民,赶走了长期压迫群众的土豪,分白米领猪肉的刻画使这首歌谣充满欢悦的气氛。最后一句真切地道出了干人心中的殷切期盼:希望如救星的红军永远住下来,使他们过上不受剥削,当家做主的新生活。

  “红军到,穷人笑,村村锣鼓响,家家放火炮。贴对子,迎红军,千年穷根要拔掉。红军到,穷人笑,人人有吃穿,平等又逍遥。打老蒋,斗土豪,铁树开花结鲜桃。红军到,穷人笑,人人贺红军,个个迎朱毛,心欢喜,脸含笑,好似太阳当空照”。这是流传在播州区县尚嵇镇的一首歌谣,以“铁树开花结鲜桃”、“好似太阳当空照”的比喻,唱出了穷人们欢迎红军,喜庆翻身的心情。“三教寺来红军,我们干人好高兴,抓毛栗,捧核桃,红军干人恩情深。要抗日,要救国,铲恶霸,除汉奸,大家一条心”。歌谣中三教寺位于凤冈县琊川镇东面,这是1935年1月14日,红九军团某部约200多人从湄潭县经水鸭子、杉树坳、直达偏刀水(今琊川),随后红军在偏刀水建立了抗捐委员会和除奸委员会打富济贫,宣传抗日方针。15日,红军接到上方命令撤回湄潭县,这次红军在偏刀水驻宿两天一夜,走后偏刀水农民十分怀想这支人民军队,以真挚的感情创作了多首红军歌谣,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歌词中“抓毛栗,捧核桃”欢迎红军的描写着实让人为军民之间的浓郁深情而感动。红军歌谣中最让人感动的是红军离去时人们创作的歌谣,如《送红军》:“鞭炮响,红旗飘,送红军,泪洒襟。干人们,要斗争。团结紧,送红军,红军要回来,大家请放心”。依依惜别之情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也寄寓了劳苦群众对红军深切的怀念和殷切的期待。

  红军歌谣中也有不少作品是结合转战黔北的战斗实际而即兴创作的。“同志们,快加油。不怕脚痛汗水流,飞到仁怀打白狗,胜利提到手里头”。这首歌谣就是当时行军中,设在仁怀两路口的红军宣传队鼓动站即兴编拟的,以鼓动由坛厂奔赴仁怀县城中枢镇的红军部队。“赤水县,白狗兵,转来经过娄山关。红军上前去交战,打得白军满山翻”。“红军过茅台,分盐分浮财,土豪把头低,百姓笑开怀”。这些歌谣都是红军所经之处留下的,清楚的记载了红军当时的征战历程,在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史价值。

  红军歌谣的创作者是当地群众,是他们感激红军的真实写照,其创作过程也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1935年1月中央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凤冈县琊川镇,建立琊川苏维埃政权,领导群众打土豪。红军走时给了当地农民周绍齐四张苏维埃纸币,红军走后不久,伪区长又回偏刀水(今琊川)来欺压群众,并强令周绍齐交出苏维埃纸币,周拒不交出被遭其毒打。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遂而创作了“我有苏维埃,哪个敢来挨。区长保甲长,红军回来掉脑袋”。“挨”是方言,指招惹的意思。琊川镇街上的雷四,曾跟随红军到新舟,一个月后回到老家,邻居们都到他家问红军的近况,雷四高兴地告诉大家红军在遵义不走了,大家再也不会受地主们的欺压了。于是小街上便流行一首歌谣:“红军在遵义,遵义要建都,红军多得很,红军要回来。朱(德)军长,周(恩来)军长,张(闻天)主席,毛(泽东)委员,遵义城头过新年”。清楚记载了中央红军1935年在遵义的这段史实。播州区的铁匠蒋锡臣,他为红军义务修理破损的枪支,打制大刀,与红军结下深厚情谊。他在红军驻遵和离遵期间创作了不少歌谣:“早打铁,晚打铁,从早一直打到黑。红军同志来哎!马刀钝了来安钢,梭镖断了拿来接”。马刀和梭镖是当时红军队伍的武器,铁匠蒋锡臣义务为红军修理的行为,表明人民群众支持红军的由衷情怀。蒋锡臣还创作的《啥时再回还》,充满着凄怆和悲壮,“柞蚕上树又裹蚕,月亮缺了又团圆,茶花三开又三谢,红军离去已三年。亲人哎!啥时再回还”。表达了人民群众思红军、想亲人的真实心情。播州区贫苦农民李祖德,帮助红军从南白镇挑东西到遵义,一位红军连长送给他两把江西瓷茶壶以表感谢,李祖德万分激动,红军起兵后他难忘这段经历便创作了《红军送我一把壶》:“红军送我一把壶,装进凉水当吃肉,穷人吃了壶中水,千年穷根要拔除”。“红军送我一把壶,雪白茶壶是明珠,红军开去打日本,见壶如见太阳出”。想红军,思红军,他寄情于壶,真切感人,特别是“见壶如见太阳出”的歌词,包含着对人民军队的信赖和尊崇。李祖德也因此而被保长所迫外出,直至全国解放才回到老家。

  红军歌谣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在红军转战黔北期间,这种即兴创作的歌谣为鼓动士气、宣传革命真理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给黔北土地镀上了一道炫目的红色,如同名城遵义会议的城楼一样,始终闪烁着熠熠清辉,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