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场渡江记
□蒋明理
一
故事发生在1934年末。
这年12月底的一天,是一个难得的晴朗日子。家住余庆县大乌江镇回龙场上游的老船工赵子云,刚从床上起身,便催促老伴为他弄饭炒菜,因为他忙于去凉风赶集。菜饭端到桌上后,他三口两口咽下肚,邀约寨里的几个老者便出发了。
当他们刚到岩门山坳处时,看见许多肩扛枪炮、头戴军帽、脚打绑腿的人,一个接一个,朝着回龙场方向急速而来。此情此景,使几位老人忐忑不安,急急忙忙去到场上,买上一点煤油和食盐,就打回转了。
太阳刚偏西,他们就回到寨子来了。这时,在寨子的院坝里、屋檐下,到处住满了部队,墙壁、石头上,写满了“打倒军阀王家烈!”“打倒土豪劣绅!”“解放全中国!”的大标语。正当几个老者望得出神的时候,一位中等身材、二十出头、说话带江西口音、战士们叫他李连长的男同志,面带笑容,来到他们面前,摘下军帽,指着红色帽徽说:“老乡们,我们是毛委员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打富济贫的队伍。”听了李连长的话,几位老人心中的疙瘩解开了,顿时眉开眼笑。他们亲眼看到: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老百姓像亲人一样关心……于是,几位老人立即端来凳子,热情招呼李连长等人坐下。
他们拉起家常话,越说越亲热……。
红军战士对老百姓可关心啦!他们不仅为群众挑水、扫地,还把自己的粮食送给农民吃,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农民穿。第二天,气温突然下降,天气寒冷,一位红军战士看到帮工周大伯身上只穿了一件破烂不堪的单衣,立即脱下自己身上穿的皮褂,双手捧着,把它穿在这位老人身上。周大伯穿上红军战士的皮褂,只觉得一股暖流涌在身上,感动得热泪盈眶。
红军热爱老百姓,乌江人民更爱红军。顿时,只见回龙场上下,家家打扫卫生,户户腾出房屋,迎接红军进家门。乡亲们把稀饭煮的稠稠的,把茶炖得热热的,端到红军伤病员的床边;乡亲们攀悬崖、钻深山,挖来草药,熬成药水,为红军伤病员医治伤口;乡亲们晚上不休息,坐在油灯下,给红军战士刷洗衣服、编制草鞋……。在那些日子里,回龙场处处洋溢着军民鱼水情。
红军驻下不久,就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财产的斗争。顷刻间,当地地主恶霸威风扫地,广大农民群众喜气洋洋。红军战士还给群众宣传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唱了不少革命歌曲。至今,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曲:
呦呦,呦呦呦,
昨日打下三个省,红军三万真英勇。明天要进遵义城……
二
回龙场是乌江的一个险要渡口,也是余庆至遵义的必经之地。这里,南北两岸数百公尺高的石崖好似一堵堵冲天的墙壁;江面足有一百多米宽,水深流急,排排巨浪,腾空而起,震荡山谷。因此,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军进入贵州境内后,国民党二十五军军长、贵州大军阀王家烈,急急忙忙派其亲信侯子担的部下“万八团”把守回龙场上下渡口。他们下令船工沉了木船,强迫农民修筑工事,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到处设置障碍,阻挡红军继续北上。
但是,困难吓不倒英雄汉。连续几天来,白天,红军战士踏遍回龙场上下的山山水水;夜晚,红军战士走访乌江南岸的家家户户,为飞渡乌江寻找突破口。
1935年1月2日晚,天黑沉沉,地静悄悄。赵子云刚躺上床不久,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屋山头发出: “子云在家吗?”他很快就辨别出,这是老船工周金科的声音, “我在,进屋来吧!”老赵一边回答,一边起床,披上衣服便去开房门。周金科跨进门坎就说:“子云,我要替红军做其他事情,跟我来的李连长他们有事同你商量。”说罢,他把随同来的李连长介绍给赵子云,便转身消失在夜幕中了。
赵子云和李连长相见,分外高兴。老赵一家老小热情招呼李连长等人,有的端板凳,有的倒开水,再三要请李连长他们进家休息。李连长却说: “老乡,我们是红军先头部队,任务紧急,请赵大伯带我们去回龙场渡口查看地形。”
回龙场渡口南边是一座大山,山下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北边的山头叫野猪塘,全是透不进阳光的柏树林。赵子云常年累月摆渡在这里,十分熟悉周围的环境。平时,过路人不多,但这次北岸的敌人防守很严,加上水流湍急。李连长喘了一口长气说:难怪我们1日这天首渡未能成功,今天天刚黑,我们又用竹筏在回龙场渡口强渡,结果八位战士又被江水卷走。焦头烂额的李连长问: “比起附近几个渡口来,还有比这里更隐蔽的地方吗?”赵子云想了一会说: “有一个地方,你们跟我来。”于是,他们一起来到回龙场渡口上游约五百米远的鱼子塘渡口。经过仔细察看,这里不仅水流比回龙场渡口处缓慢,而且茂密的森林既可以挡住北岸敌人的视线,也可以避开回龙场渡口北岸敌人在余家沟渡口构筑的主要防线;同时,回龙场渡口至鱼子塘渡口的大片密林,还可以作为扎竹筏的场地。李连长经过仔细侦察后,向杨团长和李师长汇报了侦察结果:于是决定第三次强渡改从鱼子塘渡口突破。
接着,红一师一、二、三团全体战士,连夜奋战,编扎竹筏——有的砍运材料,有的劈篾条,有的编竹排,有的运木板……1月2日戌时,红军就抬着一只可乘坐十二、三人的竹筏,悄悄地穿过密林来到鱼子塘渡口。
三
时间接近半夜,渡江战斗开始了。
在孙继先营长的精心挑选下,由李连长带着十二名红军战士,首批登上竹筏。他们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好不容易把竹筏划到江心,突然几个大浪袭来,顷刻间,竹筏被冲往下游一百多公尺远,李连长等人只好将竹筏划回南岸。
第一次渡江失败了。在这关键时刻,赵子云一个纵步跳上竹筏,
拿过篙杆,坚定地说:“走,我送你们过江!”李连长怀着感激的心情,望着赵子云那高瘦的身材,担心地说:“江心水急,你年纪又大……”。赵子云说: “渡江任务紧急,就是有生命危险,我也要把你们送过江去!”
朦朦的黑夜中,只见赵子云手握篙杆,在滚滚波涛中,使劲地划筏。开始,他把竹筏朝江的上游划,划到一定距离,迅速拨动筏头,用力朝北岸划去,快接近对岸时,他迅速接过红军战士递来的绳子,牢牢地拴在一块大石头上。与此同时,在李连长的指挥下,南岸的红军战士拉紧系在筏尾上的绳索,把划过对岸的竹筏又拉回了南岸。
渡江终于成功了!接着,一批批,一筏筏,李连长带领红军战士全部划到对岸,埋伏在野猪塘和余家沟山脚的柏树林内……。
凌晨,鱼子塘北岸的几个山头响起了枪声。紧接着,下游余家沟到鸡公岭一带,枪声大作,“红军过江了!”的喊声不断。一时间,枪炮声、呼喊声响成一片,吓得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逃……。
原来,在赵子云、李连长带领红军战士从鱼子塘下游渡江的同时,老船工安清和带着几名红军战士,从回龙场上游的仙人蹬处泅水过江,隐蔽在对岸的关刀岩下。不久,他们翻过石崖乘敌人不备,连发数枪,打死一个敌军连长和班长。这时,被抓去修筑工事的老百姓,见到敌尸横倒,也勇敢地拿起铁镐、大锤、钢钎,跟着红军战士,向敌人冲杀过去。顷刻,敌人魂飞魄散,跑得精光。
四
北岸守敌全线溃败后,红军战士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立即开始在回龙场渡口用竹筏搭浮桥,为红军大部队过江开辟通道。
红一师工兵连把参加搭浮桥的人,按作业顺序编成几个小组。他们把头一二天扎好的上百只竹筏抬到岸边,又从下屯杨家竹林砍来粗大的斑竹,从茶点山头拆来神王庙的木板,从地主豪绅家拿来箩筐、背篓、绳索和铁丝,作为搭浮桥的材料;与此同时,许多老百姓还把自己家里的门板、棕索捐献给红军搭浮桥。他们将上百支竹筏连成一体,把下面一头系在南岸,将上面一头系绳送到对岸,并固定在大岩上,然后将连接的竹筏上半头顺水推向江中,对岸红军和乡亲们就使劲拉绳,很快一条形似蜈蚣的竹筏浮桥就搭成了。红军战士紧接着用木板铺设桥面,经过数小时奋斗,浮桥终于跨过回龙场两岸。通过下半夜的紧急强渡,红一师天亮前全部过江,形成了一条红军战士北上遵义的宽敞通道,乌江不再是天险了。1935年1月3日、4日,红一军团部,少共国际师,红九军团约一万五千多人,依次浩浩荡荡地渡过了余庆大乌江,北上遵义。
赵子云、安清和与所有送行的老百姓,不由自主地向红军挥手告别,一直目送着远去的红军,久久地沉浸在怀念之中……。
光阴荏苒, 日月如梭。转眼间,红军巧渡回龙场已经过去80多年了。如今,乌江渡口——回龙场早已经建起钢筋水泥大桥两座,“天堑变通途”,两岸人民翻身作了国家主人。但红军抢渡乌江的英雄事迹,却一直被当地群众传颂至今,它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永远指引着乌江两岸广大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