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387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9-22

  旅游,是我省发展对外亮出的“三张名片”之一。当前,全省旅游业正面临井喷式增长,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当下,我省提出并发展全域旅游,正是旅游业出现创新产业格局和多元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全域旅游 贵州旅游发展新热点

□本报记者 蒋兴华

  锦屏旅游红似火

  “今年以来,我家酒店接待游客比上年多了几倍,月收入最高能达到近4万元。”锦屏县隆里古镇旅游景区隆里古城酒店的老板吴大英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说。旁边的一位王姓人士告诉记者,原来这里只有她一家搞农家乐,现在已经增加到50多家,农家乐、宾馆、饭店等经营服务活动已经成为了群众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同这位人士所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锦屏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古城区位、文化、旅游、生态、自然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力度,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6亿元,对古镇核心区、生态田园休闲区项目及配套服务设施进行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以及便利的交通,隆里古镇旅游景区的人气不断聚集。去年,隆里古城景区接待游客39.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0.93亿元。今年1月,锦屏县与湖南华旅集团合作,将隆里古镇委托运营,按照年接待300万游客的目标共同建设“中国最美乡间古镇”、“长在稻田里的古城”,打造全域化景区,实现利益全域化共享,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古城居民户均增收15020元,累计脱贫1105人。

  记者注意到,不仅如此,在该县获得“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的敦寨镇雷屯村,广大农民同样享受着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目前,在村前河滩沙坝草地上,村后的生态花园里,时时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尽情地体验美丽乡村的情景。

  该村村民朱守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仅去年收入就达20余万元。“雷屯的变化是一年一个样,在家门口搞农家乐,蔬菜是自家种的,猪是自家喂的,鱼也多是自家养的,原生态的味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品尝。”朱守林高兴地说,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范述喜告诉记者,在锦屏,全域旅游正扑面而来,乡镇或村庄已成为一个个景点,犹如一串珍珠,散落在锦屏这个大景区里面,被锦屏的“木商文化、军屯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串联起来。三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龙大道故居、瑶光毛泽东行居、龙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文斗、瑶白等一些旅游景区景点,正快速进入广大游客的视野。

  记者采访得知,2015年,锦屏县接待游客量超过120万人次,增幅22%,旅游总收入11.35亿元,全域旅游,使得锦屏逐渐成为了省内外旅游新的热点。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正当时

  当前,贵州旅游业正面临井喷式增长,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我省提出并发展全域旅游,正是旅游业出现创新产业格局和多元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什么是全域旅游?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民建会员、贵州大数据旅游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文华说,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邓文华解释,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对此,有专家赞同说,在当前旅游发展加快的形势下,单一、分散、传统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全域旅游开始兴起。为发展全域旅游,我省举行了贵州全域旅游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会上,许多专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上网查询了解到,关于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阐明其重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旅游产业要素供给的巨大机遇,也是激发旅游市场活力的巨大动力,是实现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重点之一。

  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年,国内外游客对贵州的关注度虽然不断上升,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贵州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百度银河数据提供的以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得出的结论显示,贵州关注度在全国31个省市仅排名22位。因此,有专家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贵州发展全域旅游正当时。

  打造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

  在今年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上,“全域旅游”一词成为热门语。

  全域旅游的的核心是“全”“是“域”?

  有专家认为,全域旅游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景点旅游,而是应将单一型、孤岛型的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联动型、扩散型景区,以此将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所转变。“域”是核心,但“全”仍旧不可忽视。因为 “从‘全’的角度来说,全域旅游表现为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等方面。”

  怎么理解全域旅游目的地?

  邓文华说,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由此,基于旅游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广泛,邓文华提出:借助“互联网+”模式 塑造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

  全域旅游目的地名片构成的基础是什么?

  邓文华解释,从“互联网+旅游文化”角度,对县域文化内容进行整理并数据化、结构化,让文化内容回归对应到源点。从移动互联网应用角度讲,也可以定义为内容位置化、地图CP,它是整个全域旅游目的地名片构建的基础。自从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作为贵州的一张名片推出后,近年来,我省的旅游方兴未艾,有超过周边省市的趋势。在加大力度发展旅游时,我省提出了以“塑造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的口号。

  针对贵州为什么要塑造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的问题,邓文华说,这个问题,还处在践行探索阶段,贵州旅游资源太富集了,这正是贵州旅游能够吸引全球游客眼球的关键所在。

  破解旅游目的地难题

  贵州旅游要想真正实现“井喷”,其路子如何走?

  邓文华认为,必须破解旅游目的地难题。邓文华介绍,贵州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资源,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梯队:镇远、荔波、花溪、赤水等10余县构成了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初级形态,可为第一梯队。这些区县它们的体验消费型游客流量每年都在百万级以上,族群客源构成了县域目的地名片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现代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其余区县为第二梯队。这个梯队,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和现代服务业态的逐步完善,急需快速塑造立体式旅游目的地名片。它们将以地域文化为魂,借助“互联网+”模式,不受地理空间限制,穿透五百公里甚至五千公里以外客群的大脑之中,快速在受众人群思想中构建一张立体名片,让其神迷向往有来的冲动。

  邓文华告诉记者,近两年在为积攒旅游大数据基础资料,研究的不仅仅是旅游资源的多少问题,更多关注的是旅游资源如何与其他产业融合,最后的结论是:贵州旅游资源富集区最为关注的是在“互联网+旅游”新概念下,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布局,如何最终形成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地方复合型旅游产业经济。在贵州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塑造过程中,一定要看重文化旅游数据的拓展。因为在贵州,绿色原生态、宜人气候仅仅只是基本条件,地域民俗及民族文化,才是现代旅游宣传、营销的根本。只有融入了区域文化名片的旅游目的地,才可能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

  如何破解目的地难题?邓文华指出:首先,必须破解旅游目的地如何走向世界这一难题。其次,应进行多方合作立体式宣传推广,快速搭建境外智慧营销的基本框架;与文化企业合作,将文化挖掘传播植入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塑造之中,形成一条龙公关服务链并智慧营销;与“美丽贵州”等品牌机构合作,把县域旅游目的地内容植入立体平面媒体之中,用以提升品牌及产品信誉度,获取游客流量的高转化率;与自媒体矩阵合作,以智慧微营销为切入点,夯实县域旅游目的地名片智慧营销互联网化基础,让贵州全域旅游名片迅速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