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灿烂
□王明相
农历六月,在清水江两岸的侗族苗族山寨里,几乎都在过一个叫做尝新节的节日。但这个节日,在不同村寨日期却不一样。就在十七日这天,我受到邀请来到青山界山麓一个叫八一村的地方,他们今天也过这样的一个节日。
八一村是一个苗寨,它坐落在青山界大山的半山腰上,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左岸。这一带,山高谷深,陡峭险峻,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想找一块巴掌大的平地都很困难。但尽管如此,不管在哪一面山坡,只要有一点点平缓之处,几乎都有房屋和村落。如此险阻,如此偏僻,如此的深山野箐,真弄不懂当初这一带山民的先祖,为何来此安家落户,为何到这定居繁衍。我想,当初他们流落于此,绝不是如山花野果,在秋天成熟之后,随一阵阵山风,就四处飞扬,散播山野。如果没有非常之变故,没有涉及身家之性命,是绝不会轻易跋山涉水,躲避林间的。
我们是早上七点过钟就出发的,经过高速公路,经过通乡油路,经过通村公路,一直到九点过钟才来到村子里。乌下江原先就是一条不大的小河,从黎平方向流下来,像一根棉线,缠绕在大山的深谷里,过去这一代山民需要彼此走访或走出去,必须从山上走下来,直到谷底,然后再从谷底往上攀爬,一弯一拐,越过一道一道的山梁。彼此之间大家也能相望,可要走到对方的山寨,却要上上下下,盘来绕去,费时几乎三五个小时。所幸的是修建三板溪水电站之后,形成的库区水位直接上升一百余米,这些原本居于山腰上的村子,几乎都成了库区周边的水上人家。然而如今复建的库区公路正在改造,十分难行,离开库区公路往村里去的路,又是一条刚刚新修不久的通村小路,乱石遍布,凹凸不平,又一直向上,更增加了难度。尤其因为节日,周边很多村寨纷纷来人,各种机动车辆争先往山上走,本来就没有一处平地,道路狭窄,其拥挤程度就更不消说,快进村子,只见沿路的车子停放了大约一公里远。幸亏有人帮助协调,我们的车终于能够慢慢挪进村子,在学校背后一块刚平整的地方停了放下来。
“八一”这个村名非常现代,与这些山水不相吻合,与他们的苗族村寨也不相符。确实,原先并不叫这个名字,它的苗名称为“番西”,古文献称为“番鄙”。后来通称叫宰格”,是周边侗家的称谓。村民嫌“宰格”之名不雅,含有贬义。1956年主持成立初级社的一位干部就指着自己所戴军帽,帮他们改为“八一”。这个村不过百余户人家,依山面谷,所有木房仿佛都仰靠在山梁上。寨子下方则是一片梯田,直通山脚。难怪有一首民谣唱到:“岑同蜡亮好姑娘,苗庄宰格好田庄。也许在这样陡峭的大山深处,能够僻出这么大片梯田,确属不易,自然由此也便闻名。”而且此行,刚要进村时我们遇到一大批男女,正在村子不远处更换新装,经询问他们就是蜡亮人,其中几个少女,非凡清新秀美,当时我们都暗暗惊呼。
我们把车停好,来到学校门前,看见已经摆好迎宾仪式了。只见两位少女身着盛装,手捧牛角,面满春风的站在大门外面,和他两并列的还有村主任,一队小学生;往里则摆放一张小方桌,桌上有糯米饭、腌鱼片、米酒。一个不足六岁的小女孩也一身盛装站立桌前,桌子后面又站两位盛装少女,一红一蓝。这两位少女的盛装与大门外那两位有些不同,颜色更鲜艳,色彩更丰富,银冠、坠子、项圈、手镯似乎都更加现代,下身的长裙外边是用无数条编织的彩带围成的装饰,还有无数下坠的珠子,她俩身材苗条,腰身俊美,明眸皓齿,好似下凡的仙女。她俩一个捧白瓷酒杯敬酒,一个负责喂客人腌鱼片,旁边还有一位大姐专门喂你糯米饭团。再往里走,就是村小学操场,分别站有两列身着盛装的妇人,他们每人手里都捧有一杯米酒,也是专门等候客人的。因此所有来宾,进入这道门,必须喝很多酒,即大门外的牛角酒,接着喝两位仙女用白瓷杯盛的米酒,再就是那两列大妈大嫂们的敬酒,稍不留神,经过此关就得半醉。为躲这几轮轰炸,我们没有直接从正门经过,大凡从正门经过的都是相邻村寨被邀请来的客人,他们进来时都有一位姑娘帮着高举书写某某村的牌子,敲锣打鼓,浩浩荡荡,结果个个都被灌得满嘴是酒,满嘴是饭,这个场面非常热闹,不断旋起阵阵欢呼。
这天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也是一个难得的日子。他们邀请了相邻的村寨大约有七八个,诸如本乡的锦额、扣文、晚娄、东庄,启蒙的便晃、地稠,河口的韶霭,黎平的蜡亮、平寨等,每个村寨都有十几甚至几十人。这些村寨的来宾似乎都带有表演的节目,他们坐着不同的车子来,摩的,面包车,皮卡车等等,大凡在农村里经常能够跑来跑去的各种车辆,几乎在这天都派上了用场。他们来到村子外边就停下来,打开包裹,取出自己民族的盛装,银饰,相互帮着穿戴,齐整之后,方才整队进村。有的村寨还特别讲究,进村时还主动燃放鞭炮,以壮行色,以示祝贺。进到村里之后,几乎每个村都要给主办村送一些钱物。
迎宾结束,大家就在学校的食堂里吃饭,中餐比较简单,但据说晚餐内容才更丰富,这次活动村子里就杀了好几头肥猪。吃完中餐就开始游行。然而这个游行非常特别,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最有特色的游行。而特别处一是它的路线,二是它的队伍。因为这里没一处平地,也没一连片的房子,更没有一条所谓的街道,游行路线都是行走在仄仄的梯田埂上,坎高坡陡,身边是青青的梯田,头上是蓝天白云,迤逦蜿蜒的队伍,敲锣打鼓的在其间盘来绕去,那情那景,几人见过?其次你看那个队伍,打头的一对小学生,身穿少先队服,领头者举着升旗的指挥剑,其余的都打鼓吹号,仿佛举行升旗仪式;接着是一群少妇,身着迷彩服,敲锣打鼓,这是村里的积极分子;后面跟着的也是一群少妇,不知何处来的客人,一律白衬衣白短裤白球鞋白手套,涂脂抹粉,敲打军鼓;再后面那些就是各村各寨的队伍,有穿古朴厚实民族服装的,有穿典雅高贵民族盛装的,有穿大红大紫腰鼓队服的。总之,既现代又古典,既时尚又古朴,或红红绿绿,或花枝招展,或款款细步,或肆意招摇,五花八门,五彩缤纷,真是意趣无穷!
尝新节,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品尝到新鲜瓜果蔬菜的日子,它是一个即将结束饥饿,丰收在望的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社会遗留的一个典型节日。这样的节日,对于世世代代依靠种田吃粮,望天吃饭的山民来说多么重要。过去,每当春节之后,很多农村就几乎缺粮了,而这时一边需要耕种,一边昼长夜短,漫漫春夏,饥肠辘辘,不知有多少人等不到新一年秋收的到来。然而,六月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瓜果渐渐成熟,新禾已扬花抽穗,鱼肥瓜香,丰收在望,青黄不接的日子渐将结束。看到这些,能不欢欣鼓舞,能不喜笑颜开?如今,这种完全依靠上天吃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是遗留的节日还在,遗留的情结还浓。于是,在这样一个夏日的午后,把大家邀请前来一起庆祝,一起欢歌,不是很有意义吗?老实说,今天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千余人的游行队伍,在青山绿野间,这样的吹吹打打,这样自由无虑的游行,真的格外感动。尽管条件还是那样的不足,尽管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不伦不类,可有什么东西比高兴更好的呢?
游行结束之后,他们就来到小学校临时塔就的舞台上演出唱歌,争相翩翩起舞,节目居然达到六十多个,看来需要演到晚上八九点钟还不能完成。我是无法看完了,只好悄悄独自离开。但我坚信,展示美好,是每一个人的天性。追求美好,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当我乘车转过村子的山湾时,不禁回望,仿佛看见了青山界下无数摇曳的山花在开放,那样的娇美,那样的鲜艳,那样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