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至成与红军在镇远的护商爱民活动
□黄贵武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光绪29年)出生于贵州省镇远县邛水分县(1912年冬从本县划出单列立县,1928年改称“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的一个侗族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还有他之上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7岁开始读私塾,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1921年毕业。1923年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1925年夏,随联军赴粤,参加北伐。1926年春随联军到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随部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4连连长。在参加反国民党军“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随即在反“会剿”作战中兼任留守处主任,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29年1月随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任红四军部副官长。同年4月,杨至成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1930年4月到1933年1月,杨至成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因地制宜,兴办了一批后勤工厂,并加强对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1930年起任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枪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并创办了后勤学校。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一伙说他“保障”不力,遭受错误打击,被降为供给部科员。1934年10月,杨至成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后,会议采纳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主张,并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区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议》。当时,蒋介石企图将共产党和红军消灭在清水江以北与氵舞 阳河以南地域。为此,中央考虑到这次大转移行动的艰巨性,决定成立军委先遣工作团,选派了解本地情况的人员担负此项工作,于是毛主席推荐了杨至成,周恩来副主席任命他为先遣工作团团长,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搜集信息,做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部队,保障红军主力的行动。杨至成在接受任务时,向周恩来建议,红军必须先于国民党薛岳兵团抢占黔东重镇——镇远古城,才能解决几万红军所需的粮食、物质和经费。这时,红九军团已经占领剑河县岑松至镇远县报京、金堡一线。23日,中央军委命令红军右纵队(红一军团、红九军团)抢占镇远城。命令要求:“红九军团要扼守镇远、施秉间险要地势,阻击追敌薛岳、周浑元纵陆西进,掩护中央和中央军委纵队与第一、第三、第五军团经镇远向乌江进发”。
24日清晨,红一军团十五师从马号向镇远鼓楼关发起攻势,一仗击溃黔军。红军一路追赶20多里,直至大西门城楼下。中午,红九军团、红一军团开始对镇远卫城大西门城楼发动攻击,红军多次冲锋后,于傍晚才胜利攻克镇远府、卫二城。当时,大码头、冲子口的浮桥和平冒园木桥均被黔军炸毁,红军右纵队6个战斗团,共6000余人云集镇远城,另外还要保证中央军委纵队、红三军团、红五军团顺利通过镇远城,只有祝圣桥是唯一通道,对红军的进出与战斗十分不便。于是,杨至成向罗炳辉、彭绍辉等领导通报镇远情况后,要求部队立即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护工商业,维护社会秩序。罗炳辉司令员当即下令:一、迅速修复城区氵舞 阳河上原有的两座浮桥和平冒园木桥,动员船工恢复大西门、上北门两个渡口的运渡,方便红三军团,中央纵队通过镇远到施秉、黄平,保证党中央右翼的安全。二、所有红军部队指战员,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得私自进入青龙洞,及其它祠、庙。三、不得违反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首领,不杀耕牛。
25日清晨,红军在镇远一面阻击追兵,一面恢复社会秩序,架设浮桥。其分工是:红九军团政委罗炳辉、蔡树藩率部队在镇远两路口设伏,阻击国民党薛岳兵团吴奇伟师;红一军团15师后勤部队在镇远城区内迅速恢复浮桥和木桥,大西门码头、上北门码头的船工恢复了船渡,使城区秩序井然,红军对群众丝毫无犯。
红军主力进入镇远后,杨至成率领军委先遣工作团迅速摸清城内粮源情况,专人清点缴获黔军遗留的各种战备物资,及时配置给各师团;要求各军团供给部在府、卫两城各商号采购所需物资,实行各自负责筹集军粮,解决作战物质给养的办法;各部队宣传队在各街道积极开展打富济贫宣传教育活动。当日,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在镇远府城三牌仁寿宫,召开了规模很大的挖富济贫大会,城里的工人、店员、农民及贫苦居民闻讯,纷纷赶来参加。会上斗争了地主老财,把他们的财物分给劳苦群众。有的分得一些粮食,有的分得几斤猪肉,有的分得几件衣服,也有的分得一条被子,真是人心大快,个个扬眉吐气。同时,红军还在镇远卫城省立镇远师范学校门口的墙上画了一幅很大的宣传画,画面上是一个劳动妇女背着一个沉重的背篓,压得弯腰驼背,喘不过气来。背篓是用“苛捐杂税”四个字组成。这幅字画说出了劳苦群众多年不敢言谈的心里话。
中央先遣工作团在镇远府城隍庙(今县供销社)设置中国工农红军银行,让收得红军中华苏维埃纸币的生意人,及时兑换到银元,保护工商业不受损害,确保繁荣市场。当时,镇远城是黔东的商务中心,从头牌至六牌,从东关上至大西门都是商号。杨至成在25日天亮后,就要求红军各部队派人安排各街更夫在府、卫两城街上鸣锣传达红军的告示,手艺人恢复生产,生意人开铺营业。为了方便群众生产、交换和生活,红军将被军阀部队破坏的三座浮桥、木桥,重新搭起来,氵舞 阳河两岸人来人往,士农工商各业繁忙,镇远古城朝气洋溢,一派生机。李高沛挑着一担糕点在街上放心大胆地叫卖,红军战士还帮着他数钱;四牌袜商李基元生意兴隆;戴伯妈和戴玉珍母女俩的葵花、纸烟生意也从来没有这样好过。27日早上,更夫又鸣锣通知收得红军苏维埃纸币的生意人,到城隍庙红军银行去兑换银元。袜商李基元手头有二十多元的苏维埃票子,没有拿去换,一直细心地保存着留作纪念。镇远大街小巷的群众纷纷赞扬红军说:这样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的好军队,古往今来从未见过。大家一谈起红军,都非常感动,无不从内心里热爱工农红军。
据氵舞 阳镇顺城街的欧孝先老人回忆说,当年中央红军来到镇远,指战员都睡在府、卫两诚大街的屋檐下,不扰民。红军在二牌杀了地主黄百成(卖糖)家一头肥猪,把猪肉摆放在(现镇远工商银行处)现场分发给当地贫苦群众,重量不等,有的分得一斤,有的分得两三斤。我父亲欧洪顺还分得黄百成家的锅子和鼎罐等东西。红军在镇远期间,还批斗了饶福顺等多位地主。当时,受中央红军的影响,镇远头牌的周长和、杨庆云等有志青年都参加了红军队伍长征走了。
陈云于1935年秋(中央军委纵队政委)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上写道:“贵州东部与北部之守军为侯之担部两个师。侯之担本为贵州三首领之一(王家烈、犹国才、侯之担),兵力虽号称两师,但枪弹均系其赤水兵工厂所土造,且无新式武器。这样兵力,如何能当朱毛赤军。故赤军分路连占锦屏、柳霁、剑河、台拱,而入镇远占领通贵阳之汽车线。侯之担部可怜连战连败,直败至乌江边。王家烈部此时在新黄平扼守,但亦被赤军击败,弃城而走。
此时,赤军即完全占领镇远、施秉、黄平。赤军由湖南转人贵州,此时确缴获不少。侯之担部至少一师人被缴械,并连失黎平、镇远、黄平三府城,尤其镇远为通湘西之商业重镇,赤军将各城市所存布匹购买一空。连战连进,此时赤军士气极旺,服装整洁。部队中都穿上了新军装。在湘南之疲劳状态,已一扫而空矣。”
红军离开镇远后,杨至成率工作团的同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搜集信息,做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继续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部队,使红军能顺利地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物资保障。
于是人们说,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挽救了红军。而红军进入镇远城则解决了突破湘江以后在经济上遇到的重大困难,镇远在经济上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