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877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23

高举和平旗帜 维护人间正道

——谈谈老庄国际“和谐之道”的当代价值

□彭联柄 陈晓红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现实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48、149页)

  老子《道德经》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必须借鉴、吸收的营养之源,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社会和谐,有国内的一维、国际的一维。老子《道德经》提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之道”:“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道德经》第61章)意即:“大国应像海洋一样居于百川的下游,作为天下归附的交汇之所。雌性常用静态战胜雄性。雌性的静态居于卑下,所以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能取得大国的庇护。……双方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大国应当主动谦下”。当然,老子的本意,并不是要大国去吞并小国,也不是要小国去奴奉大国;而是要和平相处,互惠互利。老子对“水”和“雌”还有精彩的阐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意即:“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样,水利万物却与世无争,处在大家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相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道德经》第6章)意即:“大道的功能永不寂灭,这就是玄妙的产门”。老子看来,自然界的万物,仿佛早已存在于这个伟大母体的怀中,享用无穷尽的养料。母亲养育而不占有、给予而不自傲、奉献而不索取。母爱是无限的包容,因为包容,她更广博、更伟大,进一步彰显了老子“和谐之道”的深刻内涵。

  《道德经》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30章)意即:“驻扎过军队的地方,荆棘满地,野草丛生,打过大战之后,田地荒芜,灾害连年。”《道德经》说:“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第31章)意即:“打了胜仗也不认为是美事,如果认为是美事,那就等于喜欢杀人”。很明显,老子反对战乱,向往和平,心系百姓。

  如何认识老子国际关系“和谐之道”?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答曰:有这样的“道”,孟子从儒家仁爱的主旨出发,讨论了大国与小国的“仁”、“乐天”、“保天下”等问题,只有仁爱的人才能以友善的态度结交小国,如“商汤服事葛伯,文王服事昆夷”,是孟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并有自己新的见解(《孟子·梁惠王下》),体现了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的互为补充。

  墨子的“非攻”、“兼爱”体现了反对战争,爱护人民的意向。(《辞海》第2069页“墨子”条目)

  特别是庄子所说:“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庄子。骈拇》)意即:“天下人都牺牲了,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之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牺牲的,世俗称之为小人”。在庄子看来,两种牺牲都是对人生命的扼杀,基于对生命的尊严,他认为生命高于仁义,他提出的反战主张,是反对战争本身,而不涉及战争性质,他向人类不断昭示着自己的希望:让生命的旗帜高高飘扬,使人类不要因为战争而毁灭自己。这是道家重要继承人对老子反战思想的新解释。

  我们先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谈起。春秋时期,西周天子已经失去控制天下的能力,各诸侯国为了自谋发展图强,纷争不断,战祸连年,弑君36,亡国52,遍地灾荒,社会动乱,百姓遭难。当时的时代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急迫而重要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老子提出了国际“和谐之道”,是当时解决国际争端、互惠互利的良方,其核心内容就是国际双方都应“谦下”,尤其是大国更应该主动。

  培根说:“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雨果说:“哲学是思考的显微镜”。老子正是自觉运用哲学思维来观察社会,用哲学智慧来研究社会,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先贤,也是老子国际“和谐之道”科学性的依据和生命力的源泉。

  老子在国际“和谐之道”里所讲的“谦下”,包含不骄傲自大,不恃强争霸,不侵略弱小,不挑起战乱等思想,老子提醒人们:相互“谦下”,小国易行,大国难办,所以大国就该更主动些。

  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仍在不断考验着后来人,老子的国际“和谐之道”,至今依然可以借鉴。其中,两个重要特点:

  老子国际“和谐之道”的精华,集中体现在“善”和“爱”。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灯塔。有爱才有生命,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然向荣”。(《名人名言》第100页)人们常说:大爱无疆。道家的广爱,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爱,基督教的博爱等,其中深刻内涵正是人类普遍共识,是促进和平、保卫和平的丰富思想资源,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老子国际“和谐之道”反骄傲、反霸权、反侵略、反战乱等,都是正确的,应当肯定,它可以超越时空,在当今世界继续发挥维护和平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承认,老子把“谦下”策略提到“绝对成功”的高度,是有片面性的,不切实际,杂有幻想,需要我们在理性审视过程中,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传承,辩证吸收其精华,以实现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加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01页)

  回顾历史,温故知新。历史上,大国、强国不欺辱小国、弱国是颇难做到的。例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沙文狂热鼓吹法兰西民族最优秀,拥护拿破仑一世的征服计划,主张以暴力建立大法兰西帝国,竭力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奴役其他民族,鼓吹征服其他民族的战争。这种大国“沙文主义”为拿破仑利用,发动侵略战争。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日本军国主义、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二战”,更是一个典型的实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战争狂徒,把侵略炮火发射到中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又疯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揭开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也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经历的时间最长,付出的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的侵略军最多,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减轻了苏联卫国战争之忧,支持了美军太平洋战场作战,争取了盟国全面反攻的时间,迎来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和平来之不易。二战以后,战争阴云并未完全散去,世界仍不太平。许多迹象表明: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蠢蠢欲动,更值得人类警惕,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纵观古今,世界上也有坚持和平交往的典型范例:3000年以来,前28个世纪,中国古文明一直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史书记载,经过西汉“文景之治”,著名的汉武大帝鼎盛时期,文明之光耀眼,中国与西方已经有了密切交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国的丝绸从长安出口西亚、地中海、埃及……长达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亚、非、欧联系起来,驼铃声、马蹄声明快和谐,飞扬沙原和山野,既使东方人开阔了眼界,又使中西亚人、欧洲人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启迪,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古老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范本”,享誉世界。明初,中国依然世界领先,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制定“兵不征南洋十五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起世界最强大、最先进的船队,与海外平等贸易,传播中华文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斗转星移,伟大的“丝路”继续传承发展。今日的中国逐渐赶超欧亚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入篮”,迈向世界金融强国新起点,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坚持和平发展,持续增长,国力大增,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让“中国道路”点亮了广大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希望。希望就是信心,希望就是勇气,希望催生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自信”就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鲜明的精神特质:自强不息,务实担当,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于是,我们的人民共和国一串串精彩的“外交舞步”闪亮国际舞台:“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共同体的构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亚洲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深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一致认同。 亚投行的创建,“丝路基金”出资400亿美元,丝路愿景启动,建设事宜等一系列成功运作,坚持了共商、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精诚合作,比翼齐飞,以新的形式使亚、非、欧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互利共赢,效应显著,影响深远。据商务部资料介绍:2015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份,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完成营业额692.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截止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瞭望》2016年第9期第5页)中国智慧引领国际合作方向。俄罗斯《独立报》说:“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新的地缘政治大师”;美国《名利场》杂志2015年1月号刊登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文章《中国世纪》;美国《外交》双月刊2014年11月底刊载《中国得分》一文感叹:“几十年来,都没有出现另一个大国这么有能力,这么自信了”。

  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可阻挡,朋友圈越来越大,贸易伙伴有120多个国家;中国“话语权”越来越多,中国“好声音”越来越受欢迎;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一些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一些遏制中国、诋毁中国、唱衰中国的声音交汇出现,不断给中国发展添障碍、设陷阱,“国强必霸”就是他们的一个强盗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群言》2014年7期第17页)中国历史完整地书写了这个事实,世界人民也如实地见证了这个事实。近期,中国将裁军30万,彰显了维护和平的决心,特别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世界和平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决策行动的根本指南,是对老庄国际“和谐之道”的创新性发展,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包含着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承诺: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瞭望》2015年第36期第19页)中国人民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和平,努力维护人间正道,任重道远,自信前行,必将从历史走向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