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间活力 增强发展动能
——贵州促进民间投资系列文件解读(上篇)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激发民间资本的潜力活力,民间投资呈现“总量不断扩大、增速高位运行”的态势。2012-2015年,全省民间投资年均增长33.3%,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2015年,民间投资总量是2012年的1.87倍;今年1-4月,完成民间投资1108.79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解读一:破题民营经济发展“七难”
为有效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准入难、融资难、政策落地难、审批难、盈利难、用工难、创业难”的“七难”问题,以实施专项服务、精准服务、贴身服务为抓手,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破题“融资难”>
积极搭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定期组织民企与金融机构对接、洽谈;设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各地、金融机构、创投机构及其它社会资金支持初创期、早中期中小微企业;充分发挥现有“黔微贷”、“贵园信贷通”等融资工具及产品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单列信贷计划;加快推动符合条件民企到主板、中小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及融资,积极推进“险资入黔”工作;鼓励民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及定向工具等债券产品,支持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
破题“盈利难”>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各部委关于减免部分行政性事业收费的政策,巩固涉企收费项目清理成果,公开透明公示收费标准;进一步优化电力供应政策,组织符合条件民企参加年度电力直接交易;积极引导民企拓展市场,组织民企参加各类展会;积极搭建“贵州电商云”子平台,通过电商活动扩大网络销售渠道;组织“民企财务管理专项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辅导企业开展建账建制工作;深入开展“千名律师进民企”活动。
破题“审批难”>
清理和规范省直机关行政审批事项,制定省直部门权力清单,对各类行政服务类职权进行清理及调整;加强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管,强化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所在地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综合性服务。
破题“用工难”>
加强全省职业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为民企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大力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开展“民企招聘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破题“政策落地难”>
宣传落实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兑现优惠性政策;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指数测评,并定期公布测评结果;确定重点企业名单,实行领导挂牌服务。
破题“创业难”>
大力实施“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充分依托各类基地(园区)、闲置厂房及场地,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创业园(点)创建工作;继续抓好“3个15万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落实,对大中专(含高职、中职)毕业生、科技人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者、境外人才等创业基础较好的扶持对象给予优先支持,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孵化园、创业基地、合作社等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微企给予优先支持;全力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积极建立创业示范基地;强化科技型民企成长梯队建设,培育扶持一批科技型种子企业、科技型小巨人成长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破题“准入难”>
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领域广泛推行特许经营,集中向社会公开推介一批特许经营项目;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资以多种形式入股非国企及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方式,稳妥推进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制度,实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制度;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查询,充分运用信息公示、信用奖惩、社会监督等手段,推动市场主体诚信自律、部门联动监管及社会协同共治。
解读二: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按照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要求,以民营经济三年倍增为目标,开放发展领域、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机制、提升服务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不断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营经济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发展目标>
主体倍增:到2013年底,全省民企逾15万户、个体工商户逾120万户,注册资本总量达4000亿元。
总量倍增: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速逾26%,实现增加值3200亿元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至40%;全社会民间投资达400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至50%。
就业倍增: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经济新增就业30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的比重提至70%。
创新能力倍增:到2013年底,全省民企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0个以上,获专利申请受理2440件、专利授权1750件。
发展重点>
能源产业:围绕将贵州建成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目标,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开发煤炭、水能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资源。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能源产业累计完成投资900亿元,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
原材料工业:围绕将贵州建成国家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的目标,引导民营经济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参与开发磷、铝、锰、钡、钒、镍及非金属矿物等矿产资源,重点发展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原材料工业累计完成投资900亿元,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
装备制造业:围绕将贵州建成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引导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汽车、能矿及工程机械、电力器材及装备等产业。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实现总产值300亿元。
新兴产业:围绕将贵州建成国家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目标,引导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新兴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实现总产值140亿元。
民族制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将贵州建成国家优质轻工业基地的目标,引导民营经济立足生物、旅游及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制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实现总产值600亿元。
现代农业: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及新农村建设,引导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养殖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现代农业累计完成投资250亿元,实现总产值500亿元。
服务业:围绕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商贸流通、家庭服务、教育、卫生、体育、房地产、市政公用等生活性服务业。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实现收入3000亿元以上。
主要任务>
全面推动创业,增加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民企;推动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竞争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解读三: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
围绕主基调、主战略,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以实现五项突破目标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着力激活民间投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到2017年,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力争60%,呈现“活力增强、规模扩大、产业提升、效益显著、贡献突出”的良好局面。
发展目标>
民营经济增加值有较大突破:到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8250亿元、力争9000亿元。
市场主体有较大突破:到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330万户、力争350万户。
注册资本有较大突破:到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0000亿元、力争12000亿元。
民间投资有较大突破:到2017年,全社会民间投资总额突破10000亿元、力争11000亿元。
新增就业有较大突破:到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年新增就业突破100万人、力争110万人。
重点任务>
实施产业升级优化工程:支持民营经济较集中的“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鼓励重点企业、项目进园区、进标准厂房;引导民资投资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副产品标准化程度、提升农业与服务业关联度;引导民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旅游、文化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实施“双增”示范提升工程:着力打造15个民营经济“双增”示范县,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65%以上、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着力帮助15个民营经济“双增”提升县,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45%以上、增加值达30亿元以上;开展贵安新区民营经济“双增”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实施民企培育工程:省级重点培育营收100亿元以上民企20个、50-100亿元民企30个;各市(州)重点培育营收10-50亿元民企50个,各县(市、区、特区)重点培育营收1-10亿元民企2000 个;加大各类专项资金引导扶持力度,培育规模以上至1亿元民企10000个;支持民企上市融资,培育上市民企20个;继续实施“3个15万元”扶持微企发展政策、“万户小老板工程”等,以全民创业带动全民就业,使私营企业活跃度显著增强,每万人私企数达100个以上。
实施民企产品市场开拓工程:开展贵州民企产品、服务品牌培育推广活动,使“驰名商标”总数达50件、“著名商标”达800件,在省内主要媒体宣传推广特色品牌500个以上;引导民资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立100家贵州特色产品专卖店,开展连锁经营;分地区、分区域建立20个特色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产品配送体系,鼓励民企与各级政府接待宾馆、酒店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实施服务体系升级工程: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民营经济综合服务机构,重点打造100个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1个省级平台+9个市(州)级平台+6个专业平台”模式,建设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重点建设100个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使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80个,专利申请量达10500件、专利授权量达8200件;依托中国、香港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对外开放平台,鼓励民企“走出去”。
实施引贤育才工程:重点引进有市场开拓、现代管理、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1000名,每年分类培训3000名优强民企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星光培训”、“阳光工程”等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训中小微企业技术、管理人员10000人、农村劳动力100000人。到2017年,全省民企经营管理人才达2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40万人、技能人才达50万人。
解读四: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目标>
制定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2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达4000亿元、注册资本达4000亿元,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到2015年底,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为55%,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5000亿元。
主要任务>
放宽民营经济发展限制:制定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全面拓宽准入领域、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全面清除准入障碍;发展壮大民营工业,推动民营经济信息化;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三农”建设及扶贫开发;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服务业,参与教育、卫生、文化及体育等其它社会事业发展;鼓励民营经济联合重组及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
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进入民营经济领域创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带动战略;加强人才支持,改善创业环境。
加大财税、金融、土地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保障用地需求,引导集聚发展。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民营经济拓展境内外市场。
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提供规范、高效的政府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业组织。
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环境,规范民企经营行为。
(文字整理/田锦凡 制图/姚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