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7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02

我省多举措改善乌江流域生态环境

——推进乌江生态走廊建设专题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何 博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和长江上游南岸的重要支流,也是三峡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河流,近年来,乌江水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农村普遍缺乏垃圾收运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且监管困难;上游干支流磷矿深加工企业和城镇集中排放式污染源影响较大,导致水质总磷超标等问题成为顽疾,作为国家重点流域三峡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控制单元的乌江流域水污染问题日渐凸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在采访当中,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乌江河水受磷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

  “中游磷化工企业造成的污染大,下游消化难度大,沿江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贵州思南县、沿河县在乌江干流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超标,流出重庆出境断面磷污染不能满足水功能规定要求。”专家表示。

  记者看到水利部门2014年第二季度监测报告:贵州全省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的6大河流中,赤水河、六冲河、北盘江为二类水质,都柳江为二、三类水质,清水江劣五类水质的河段占总长的68.5%,乌江二类水质河段占总长的33.5%,劣五类占58.2%。

  2009年的磷化工污染到现在对于息烽县小寨坝镇的村民来说还仍然心有余悸:河水当中散发浓烈的异味,大量像肥皂水一样的白色污水,从山体里、地里渗出,铁棍放进污水里面不多久就又明显的腐蚀痕迹。

  同样,沿江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和网箱养鱼也是一系列的问题,因为污水处理设施有限,造成了许多农村生活污水未能经过处理而直接流入到了乌江当中。“特别是在上游地区,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水体水质的情况时有发生。”省环保厅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在黔西县和清镇市交界的鸭池河上看到,在清镇一侧仍然还有一定面积的网箱养鱼设施,还有村民不时在河面进行作业。

  根据记者的了解,“网箱养鱼”面积的国家标准是2.5‰,即一千亩河面,合法养鱼面积为2.5亩;在这个标准之内,通过河流的自净能力,所造成的污染可忽略不计。

  但是,根据记者的观察,水域内的电站大坝减缓了河水的流动速度使得河水的自净能力大为减弱,而网箱养鱼当中的投饵养殖造成总磷污染和化学需氧量污染,也不能做到视而不见。

  积极全面开展乌江流域污染防治

  贵州已经意识到了乌江流域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省委、省政府对乌江治理工作发出了“铁腕治污,不欠新账”和“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

  省政府在息烽县召开乌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会上,明确了建立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流域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建立河长制等六项改革任务,拉开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序幕。

  记者在黔西县杜绝街道乌骡坝社区采访时了解到,为了真正打造出“青山绿水布衣寨”的目标,在生活以及农业污水上下了大力气,对排污沟、污水收集池、垃圾池等设施进行了新建和扩充,引导农户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曾经因为中化开磷有限责任公司交椅山渣场渗漏导致的34号泉眼以及下游的污染,经过了长时间的整治,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记者在乌江镇进行了采访。

  据介绍,2012年和2013年,贵阳中化开磷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建成乌江水污染治理工程1号、2号回抽污水管线,2015年2月,它们与乌江水污染治理工程配套的深度治理设施正式投入使用,乌江水质得到切实改善。

  检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设施投入使用后,每小时处理污水能力达3000立方米,涌出的污水基本得到处理。但由于降雨等原因,34号泉眼在雨季涌水量大增,最高时达到每小时5800立方米,多余的污水来不及处理,被直接排入乌江。

  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污水全部处理达标后排放,该公司制定了新的污染治理方案,并通过省环保厅和专家评审。工程计划于今年6月完工,届时,乌江34号泉眼对乌江水质的影响将会得到彻底解决。

  沿着乌江流域各地采访,记者发现,由于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省份,因此土层较薄,沿江两岸植被覆盖较少,大雨过后,往往会把山上的泥土冲刷下来进入河道当中,久而久之会使河流水质浑浊甚至是河道水深变浅、阻塞。

  在采访当中,省环保厅负责人介绍说,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尤为容易对河水造成污染,农业施肥会顺着雨水流入到河水当中,而开垦过的土地由于没有植被的固定也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流失。

  记者在沿河县采访中发现,当地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正在开展乌江流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与此同时,争取上级将乌江流域纳入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加大乌江流域主干流和各支流两岸生态建设,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效提高了乌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屏障保护能力。

  重点放在提升保护力度

  2015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了《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2015年-2020年》,规划共计项目347个,包括工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治理、区域水环境整治、环境能力建设等7大类项目,总投资82.7亿元。

  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下达挂牌督办任务以及深入推进清洁生产等措施,贵州切实加强流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废水排放。

  贵州省先后关闭了流域内贵阳市五矿(贵州)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龙汇纸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6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共淘汰落后产能100.7万吨。集中整治了乌江重要支流洋水河、瓮安河,先后对流域内23家磷化工、煤矿企业实施一厂一治理方案、一厂一处理设施。

  针对八大流域的一、二级支流,我省将深化实施河长制,层层落实州、县、乡镇水污染防治责任,充分整合资源,强化部门联动机制,综合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对河流环境保护不力的,将按照《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进行问责。

  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原则,我省将参考乌江、赤水河、清水江生态补偿办法,结合流域实际,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