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从9.4%下降到8.9%,贫困发生率从33.4%降低到17.8%,2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25个“贫困乡镇按照省定标准实现了“减贫摘帽”。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省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如何解决我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占比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民生及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等问题,我省全国政协委员武鸿麟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上提出:
加大对贵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力度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贫困问题与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相互交织,深山区、石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脱贫难度大,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因灾、因学致贫返贫情况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问题凸显,贫困,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老百姓共同致富的步伐,因此说,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武鸿麟说。
武鸿麟指出,近年来,我省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省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表现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占比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民生及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低,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致使扶贫成本越来越高、脱贫难度越来越大。
如同武鸿麟所说,记者了解到,贵州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我省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区,未来五年能否实现同步小康、不拖全国的后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省贫困状况,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调研期间,最牵挂的就是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遵义县花茂村访贫问苦时,勉励大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鉴于此,扶贫、脱贫成为我省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贵州“十三五”规划中成为最为热门的词语。在今年的全省“两会”上,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了贵州“十三五”脱贫攻坚决心: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未来五年,贵州将对贫困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学校等进行标准化建设,让农民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返贫,并全部免除(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大学的学杂费……
武鸿麟说,由于我省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黔党发〔2015〕21号)、《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黔党发〔2015〕27号)等系列文件,围绕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打好脱贫攻坚“六大攻坚战”。
“六大攻坚战”的内容是什么?
武鸿麟介绍,一是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中的攻坚战,确保130万贫困人口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同时,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让贫困群众从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受益。二是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着力打造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10个扶贫特色优势产业、10个扶贫产业园区,通过积极发展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扶贫,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使265万贫困人口脱贫。三是打好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探索建立省内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力争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移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渠道。四是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针对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打好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落实对14.2万贫困学生的“两助三免(补)”或“两助一免(补)”补助政策,对73.8万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因学因病致贫和因学因病返贫问题;加强构建保障生育健康的服务体系。六是打好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各地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低保标准低的地区要逐步提高到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发挥低保线兜底作用。对158万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政策性兜底。
我省是国家确定的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是国家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由于我省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要想改变贫困面貌,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除了我省自身发力之外,更需要国家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
如何进一步得到国家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
武鸿麟建议,首先,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特殊困难人群实行特殊帮扶政策。我省有65个县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有不少极贫乡、极贫村,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希望国家充分考虑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成本高、资金投入大、生态功能明显的客观实际,以贫困人口和扶贫成本为依据测算补助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贵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每年新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向贵州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黔北(遵义)革命老区、左右江(贵州地区)革命老区的倾斜,促进特困地区加快发展、如期脱贫。
其次,将体现贵州脱贫任务和支出成本差异的客观因素纳入相关转移支付算账。我省93%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处于世界喀斯特地形最复杂区域,生态环境尤为脆弱。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贵州省生产成本高、投入产出低,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资金投入需求大,政府公共服务成本高、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大。希望国家在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扶贫以及交通等各类涉及民生基础设施的专项转移支付时,将体现地区间脱贫任务困难程度的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占比和体现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的地表起伏度、特殊地质地貌等作为分配因素,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投入,支持贵州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第三,帮助推进“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工作,加大对我省实施全面医疗救助工作的支持力度。我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衔接,发挥社会救助制度救急难、兜底线功能,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稳步推进“两线合一、减量提标”,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2016年全省农村低保标准平均已提高18%,以后年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提高标准,稳步提升托底保障水平,确保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政策性兜底。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希望国家大力帮助我省推进“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工作,确保到2020年前“两无”贫困人口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相适应,共享全面小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