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2期 本期194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08

王胜江的别样人生

□李 慧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王胜江,曾先后就职于北京建工集团、建设部、SOHO中国。SOHO中国是为期最长的一次、也是收获最大的平台,但在事业巅峰期他毅然选择离开,任凭老板潘石屹如何盛情也未能挽留。

  不到两年时间,2015年4月19日,王胜江联合俞敏洪、盛希泰创办洪泰基金,成立了全国首家创业服务商品牌“洪泰创新空间”。王胜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其旨在打造1+1+1+N的资源共享平台、争当众创空间的Uber。

  从房地产企业高管到创业服务者,两者看似很不搭,王胜江的阐述却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传承和内在逻辑。“我是一名创业者,认为创业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旅行。”这似乎也能作为其转变的一种诠释。

  “不得已”的离开

  2013年3月,王胜江离开工作14年的SOHO中国,为自己的“售楼生涯”画上了句号。对于一个刚刚演绎国内地产销售神话的企业高管离职,社会上留有诸多不解。但明了SOHO中国战略转型和时下国内房地产大势的业内人或许理解,王胜江的离开其实在情理之中。

  2011年以来,因销售额大幅下滑,SOHO中国开始试水转型。4月29日,其联合新浪乐居、易居中国、世联地产举办“网上销售及代理战略合作仪式”,意在拓展外部资源,共同构建代理公司席位制销售体系。改革后,销售员工与其不再是传统雇佣关系,而像易居中国、世联地产一样,形成甲乙方的合作关系。

  但该模式引入后,并未能改变销售下滑局面,反而打击了SOHO中国原有销售员工的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其销售额仅为109亿元,远不及上年的238亿元。

  2012年,SOHO中国取消代理席位制,又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以期扭转下滑状况。高售价为其带来高利润,却极大透支了投资人的收益空间。此外,SOHO项目的商铺售价远高于写字楼,所以商铺比例通常很高,一些项目达25%以上,也给后期招商造成了极大困难。

  在未能改变总体下滑的趋势下,当年8月SOHO中国再次宣布转型,从散售转向自持。按SOHO掌门人潘石屹对外的说法,北京、上海两地的商业物业租金上涨,转向持有获得稳定租金收益有利于资本市场给出合理估值。随后,SOHO中国正式解散北京的销售部门,只保留部分上海销售人员。

  以销售起家的王胜江,企业转型使之失去用武之地,离开对他而言似乎成了必然。

  转型后首份业绩报告出炉,当SOHO中国欣喜地宣称净利润逾百亿元时,王胜江关注的是一组每况愈下的销售数据:2012年,SOHO中国合约销售额仅为94.68亿元,与年初制定的230亿元目标相差甚大,也远不及2010年的238亿元、2011年的109亿元。

  租赁与散售,两种截然不同商业模式的转变必然给SOHO中国带来人事变动,王胜江的离职更凸显了这一影响。

  “他是一个很靠谱的人,但又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目前还不清楚他会去哪,是否会自己做点事情,他也对我保密。”一位王胜江SOHO中国的同事曾这样说。

  至今,问及是什么原因让他离开SOHO中国,王胜江仍称“SOHO中国转型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是自己渴望能换一种活法,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

  不经意间的“播种”

  离职前,王胜江虽已有初步规划,但方向一直不太明确,度过了一段时间的彷徨期。基于自己对房地产的了解及敏感度,他最终仍把落脚点放到地产上。

  2013年,王胜江创办中开投资,公司核心业务包括地产收购、房地产基金、产业园区规划与运作、物业资产管理等。他表示,自己有十几年商业地产运营和销售经验,尤其是在办公楼方面及中小型企业筛选上较有经验,希望通过搭建创业平台把存量房盘活,特别是解决很多产业、科技园区高空置率问题,让土地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

  近几年,高空置率一直是产业园、科技园的突出问题。地方政府、行业商家以不同主题纷纷进入园区规划、投资与建设,但疯狂投资建设的背后,是国内大部分园区发展受限、空置率高企。

  国内园区建设失败案例远多于成功案例,空置率高企是普遍状况,商务园区空置率甚至高达60%。2013年期间,全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使北京甲级写字楼物业市场向租户方倾斜。虽然市场平均空置率保持在低位(前三季度均低于5%、第四季度末为6.6%),但在许多租户企业租赁预算收紧背景下,租赁需求已有所减弱。

  产业园区空置是商业地产的一大症结,王胜江瞄准这一市场,想利用之前的商业房地产经验,把市场上空置的产业园、科技园盘活起来,作为自己创业的一个载体。

  在从事产业园、科技园摸索的两年里,王胜江每天想的、做的都是要约谁吃饭、找谁洽谈,解决什么问题。一路摸爬滚打,也让他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

  “创业就像把自己置身在荒漠里,虽然未来方向很明确,但道路需要自己慢慢摸索着走出来。只有走对道路,你才能发现绿洲、获得成功。”期间,王胜江也一直在寻找合作伙伴,好让自己的创业不那么举步维艰。

  直到与老友盛希泰的一次聊天,让彼此找到了合伙人。盛希泰是洪泰创新基金创始人之一,天使投资人的目标就是协助更多年轻人创业;王胜江则利用其地产经验为创业者搭建一个空间。恰逢此时,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把这些元素整合到一起,洪泰创新空间便应运而生了。

  不谋而合的合伙

  王胜江,SOHO中国前副总裁;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盛希泰,资深投资银行家、华泰联合证券公司前董事长。三者的联合不禁让人想问:是什么让这三个职业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起到了一起呢?

  俞敏洪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创业大佬,选择重出江湖做天使投资,并未选择曾经的合伙人徐小平,而找到盛希泰一起创办洪泰基金。此次他选择王胜江来合作自己的创新空间,而未选择徐小平投资的优客工场进行合作,这也使得“创客空间”的竞争更为有意思。

  相比毛大庆的优客工场,作为同是为创业服务的服务运营商,王胜江对创新空间在增值服务上有着更多思考,这也源于他以往丰富的商业地产操盘经验:在SOHO中国一直专注于做商业办公地产和商业办公运营,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办公服务,对创业办公需求和企业属性有着独到理解。而毛大庆在万科是住宅开发商,缺乏办公开发和运营经验,使之缺少对中小企业的理解。

  丰富的商业办公地产运营经验,让王胜江的创新空间在起点、经验上都比住宅开发的毛大庆略胜一筹。

  王胜江离职创业已有三年,创业的经历更能让他与创业对象产生共识、更容易理解创业者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相比高管出身的毛大庆,则缺乏对创业的贴身理解,使其对产品的服务很难贴合创业者的内心。

  “创新空间不仅是办公室、也是一个社交场所,创业者可以在办公空间和线上平台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同时,它还是一个展示平台,创业者的项目可以放到空间或官网上推销、路演。它甚至是一所学校,我们将每天在线上线下提供导师创业课程。”王胜江说。

  对俞敏洪、盛希泰和王胜江来说,三者也有所分工。其中,王胜江主要负责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所,盛希泰主导的洪泰基金主要为创业对象提供资金支持,俞敏洪则负责对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意见。

  这样看来,洪泰创新空间三个合伙人的组合,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链,可谓近乎完美。

  “不一样”的创业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考察后,去年4月19日对外召开洪泰创新空间新闻发布会,我把那天当作生命的重生,也算是我创业的第一天。”王胜江这样形容洪泰创新空间对自己人生的意义。

  对创客来说,创客空间已不再新鲜,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向这一风口领域。相比其它创客空间,洪泰创新空间更强调创业者的核心地位、更专注后期技术辅导,对初创企业做出诊断,为创业者提供主动管理,通过互动式管理提升创业项目,主动吸引投资人投资。

  早在洪泰创新空间开张前,毛大庆的优客工场已正式对外开张运营,旨在为企业提供共享办公空间,同时为入驻创业者提供包括金融、法律及创业指导在内的多种服务,且一再强调不只有办公物业的功能。彼时,优客工场已与北京阳光100、鸿坤花语墅、峰创科技园、万科台湖新城等十余个物业项目签订租赁合约。

  这样看来,优客工场与洪泰创新空间的服务方向多有重叠。对此王胜江表示,“洪泰创新空间做的是综合服务运营商,跟别人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办公室,而是打通整个创业产业链的办公+服务,咨询、投资、技术、互动管理和项目如何获得投资者关注。”洪泰创新空间倡导共享经济理念、架构1+1+1+N服务体系,与各方资源合作打造创业服务生态链条,为入驻创业者提供悉心指导。

  对于同行竞争,王胜江表示自己离职创业已有三年,期间经历让他与创业者产生更多共鸣、更容易理解创业者的需求,从而有效为其提供所需的增值服务。相比之下,很多联合办公空间过于强调硬件空间打造、忽略配套服务,这是洪泰创新空间与其它众创空间的主要区别、亦为优势。

  “沙漠中的一杯水”是洪泰创新空间的价值定位。王胜江说:“对创业者来说,生存最重要。一个企业想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沙漠中的一杯水、而不是城市中的一杯水,不是可有可无的水、而是解决企业生存的水,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在创业这条路上,王胜江做得最多的是“坚持”。从最初坚持自己的追求,选择离开SOHO中国到创业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洪泰创新空间正式运营,可以说是坚持让他走到了今天。

  创业并非坦途,未来的路,王胜江还需继续“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