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2期 本期1946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08

胡林翼署黔政声留民间

□文/图 陆景川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思南、黎平知府等,咸丰初年调湖北,旋升按察使、布政使,累官湖北巡抚,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晴“四大中兴名臣”。

  据史料和民间口传记载,清代中兴名臣胡林翼与贵州及黔东南苗侗人民留下了政声在民间的美谈。

  胡林翼分发贵州之前,其实是靠捐纳得官的。原来胡林翼丁忧起复后,觉得在京候缺补官,上升的空间不大,而其师友们也认为他才气过人,做地方官更能有所建树,所以就凑钱给他捐个知府。根据当时捐例,捐纳为官可以自主择地,胡林翼本可以选择一个发达的地方,挑个肥缺做官。但他是正途出身,捐纳为官本已让他蒙羞,所以宁愿到边远之地,而首选贵州,以区别于那些输金为吏者。为此,在给弟弟的信中,他道出其理由与思考:

  “黔本为先严持节地,兄亦曾淹留多时,风俗夙所习闻。天下官方,日趋于坏,输金为吏者,类皆择其地之善者,以为自肥计。黔,硗瘠之所,边僻之境也,为人所掉首而不顾者。然兄独有取于黔者,诚以黔之官吏尚能奉上以礼不以货,以礼则知自重,不以货则知恤民,而治理庶几可冀。

  兄初为政,遇贫瘠之士,当可以保清白风,而不致负国。当兄之将入黔也,曾躬至先人墓,誓必竭其赤忱,恪恭将事,以报知遇。苟有以一钱肥家者,神明殛之。耿耿此心,笃亦为诸弟所鉴及者。”(《胡林翼集二》,岳麓书社版,第1037页。)

  显然,胡林翼是为了不辜负师友们的期望,励志作一名好官,干一番有声有色的事业,故选择了政风较为清明的贵州作为施展抱负的平台。而且其父亲任职贵州时,林翼曾在此生活过一年多,于当地情形所知甚多。而且父子仕途蹭蹬,他从这里做起,多少存有为父亲挣脸的心理。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他携眷与堂弟保翼赴任,行前“遍谒先茔,誓不取官中一钱自肥,以贻前人羞”。六月抵省城贵阳候补,同年十一月,署理安顺知府,开始了他的地方官生涯,是年37岁。之后,历任镇远、思南、黎平知府,而镇远与黎平两府今属黔东南州。在黔期间,其政绩突出,做了不少好事。一是发展生产,解决民生;二是率兵上阵,平息匪患;三是强化团练,除盗安良,三是创立义学,旌表节孝;四是亲自审案,还民公道,等等。胡林翼文武双全,且能诗能文,主张“用兵不如用民”,“用兵”只能治标,收一时之功,“用民”才是治本,享长久安定。他在贵州几任知府期间,以安定一方为天职,经常芒鞋短衣,深入民众摸民情探匪情,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还撰著了《读史兵略》。据专家考证,胡林翼的影响甚至波及到毛泽东、蒋介石身上。毛泽东曾将胡林翼的号“润芝”作为自己的字,以向其表达仰慕、崇敬之情。《胡文忠公遗集》更是蒋介石的案头必读之书,蒋介石且亲自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教材。

  当然,胡林翼不仅谙熟兵法,而且治政卓越,善谋经济,果断英贤。民国《贵州通志?宦绩志》对他有一段描述:“公状貌英伟,目闪闪如岩下电,威棱慑人,聪强敏给,事至应机立断无留难,苟当理艰烦重大,必毅然自任,不以例拘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乘机赴会,断行无疑。”现仅以他在黎平知府任上处理锦屏县九寨侗族山区的平秋金厂一事,即可窥视一斑。

  平秋金厂距离黎平府百多里,地处锦屏县平秋村东南面,因有一条小溪而得名为金厂溪。这条溪水只是一脉细流,源于十二盘,经壁泽、金厂,与大溪和棉花溪会合后,在三板溪码头流入清水江(现有国家“十五”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三板溪水电站),全程约为十多里。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林木阴翳。平秋金矿分布在形成于加里东期的一条长轴状背斜(平秋背斜)矿带上,矿点包括棉花溪、金厂、壁泽、十二盘、冲格、五香洞、乌槽溪、圭威溪等,全长十里。据后来测定,矿带由近百条石英脉组成,单脉长20--250米,厚0.23-2米,含金 0.03--23.56 克/吨。金矿产于番召组之缘泥石绢云母板岩、砂质粉矿质板岩中,属含金石英脉类型金矿。而且各矿点海拔高差不一,南边靠三板溪码头的棉花溪海拔只有380米,北边的冲格海拔有700多米,金厂溪矿区开采的海拔多在400—500米之间。据《黎平府志》记载,当时黎平府境内有四大金矿区,一在平秋金厂,一在岩湾寨八牛山(今河口)、一在大腮(今大同)、一在锦屏太冲山后(今铜鼓)。但以平秋金厂为富集,且因其埋藏浅、品位高、厚度小、易开采、成色新等特点而声名远播于湘粤等周边省份。民间还有“金厂黄金十八块,块块都是十八斤”歌谣传世。

  平秋金厂的民间开采始于明末清初,第一次的大规模开采在道光年间。到道光末年,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此时,淘金的人众成百上千,不仅是当地的侗人,也有清江对岸的苗胞,还有下游来的汉商食民,无不视金厂为唐僧之肉,人人争抢。于是,时常发生滋事斗殴,甚至刀枪相见,死有人命。如此人祸,为乱地方。因此,地方绅士款团即呈文黎平府衙,要求禁封或官管。府衙官员们见报获知如此乱象后,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因为前朝嘉庆初年开办的锦屏太冲山后金矿就因滋事闹乱而被府署禁采。想起前车之鉴,对眼前的烫手山芋,官员们一时毫无应对良策。直到咸丰元年(1851)七月,胡林翼到任黎平知府,此案又作突发案件被端上议事日程。此时的胡林翼已历署黔地三四年,深知黔境地瘠民贫,而且眼前的黎平,更不能与安顺、镇远、思南相比,这里远比前面诸府偏僻荒远,贫穷落后,府库乏银。当他上任伊始得知府内北部百里之外有一平秋金厂,即心中自慰是天助我也。他即唤人拿来呈文,反复默念沉思,以便寻一良策,妥善处置。当时,他也许想到亲赴平秋金厂实际勘察,以便下车伊始,熟知地理民情,对症下药。然而,直至如今,笔者还没有直接发现他驱往平秋的史料。不过,依据他在前署三府的一贯风格,比如在安顺解决饮水工程,他亲自勘察了几条水源,在胸有成竹后方才施工,一举收效而惠民。在镇远治理匪盗,他对于“菁林幽险,孤山峭厉”也必定实地访察后才制定清剿方略,故而每剿必胜,除暴安良。故想,为解决平秋金厂的开采纠纷,他也完全可能前往勘察。只是如今尚未查到记载,就难知其详罢了。但民国《贵州通志·风土志》转引《黎平府志》记载了他当时的详尽批复:

  “平秋金厂可救黎平之穷,不宜禁封。即以本境之人开本境之厂,不许外人参杂,致生事端;本境之人亦须造册稽查,则后患易耳。厂旺则有益于民,厂歇亦不致为乱。”

  这段文字闪烁了胡林翼作为知府大人的远见卓识,并可看到他对平秋金厂经济价值作出的高度概括与评价:“平秋金厂可救黎平之穷”。黎平府当时所辖为开泰县、锦屏县、永从县及古州厅、下江厅,可见平秋金厂的经济潜力可大。为此,他态度鲜明地果断决策“不宜禁封”。而历史的教训是,对于这种规模不小的矿乱,往往是一放就乱,或一封就死。为了发挥其资源优势,又能保证民生,使百姓受益,他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即允许本地人开本境的矿,不能使资源的拥有者守着金山银山而饿饭。但为了管理有序,又绝不允许外境人混进参杂,以免滋生事端,遗患郡里。而且为了有序开采,强化管理,本地人也应登记造册,以便出现问题,依档追责处罚,不致留下后患。这样处置,既能使金矿开采兴旺而有益于民众,又不致金厂停止开采,而留下动乱遗患百姓。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决策与措施,既考虑了政治稳定,又产生了经济效益而惠及民生。

  由于胡林翼治理的有效举措,使得平秋金厂能安全持续开采延及清代。终于迎来了《黎平府志》记载的“光绪十七年(1891),知府俞渭移奏办清溪机器局,道员曾彦銓购运洋水龙设局试办”的机遇期,使平秋金矿进入一个官方开采的新时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地矿局及解放军某黄金部队的勘查开采。

  而当时,胡林翼黎平府任仅一年有余。咸丰二年(1852)十月,他交卸黎平府事,专司黔东南境内的剿匪。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因太平军事起,遂率练勇三百,于镇远泛舟还乡。咸丰四年(1854)补贵东道而未到职。之后,历官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直至升任湖北巡抚。因长期鏖战疆场,忧心国事,积劳成疾,呕血濒危,于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六日,病逝于武昌衙署,享年50。朝廷闻奏,即予褒扬,加太子少保,追赠总督,赐谥文忠,诏命将其事迹“宣付史馆,以光简册。”

  史家认为,为官一任,想造福一方且真能造福一方者,并不多见。胡林翼自任职贵州,辗转于安顺、镇远、思南、黎平四府,长则年余,短则数月,均未坐满任期,而皆有善政,民间口碑极佳。可见,凡有遗爱在民者,终究不会被历史遗忘。

  胡林翼病逝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三月,黎平府士民数十人,公同禀请将他入祀本地名宦祠,“以风有位,以顺舆情”,即“为做官者树立榜样,并顺应民情舆论”。禀文所列举的善政计有十项:

  故宦由翰林改捐知府,咸丰元年(1851)七月来署黎平,二年十一月奉调带兵剿办乌沙贼匪,在任一载有余,御灾捍患,历著政绩,黎民至今感戴不忘。

  故宦未任黎平之先,楚匪李沅发窜扰黎境窥伺,郡城危如累卵。故宦奉前抚宪乔檄委总理军务,督兵剿办,俾贼匪不敢觊觎,黎郡易危而安,保全莫大。

  黎属多盗,劫抢成风,行旅乡村,深以为患。故宦莅任伊始,即委员率同绅士分路下乡,督行团练保甲,设立乡正团长,使之守望相助,弭盗于未发之先,乡村赖以安帖,行旅恃以无恐,黎郡至今尚行其法。

  故宦莅任未几,即值粤逆分窜,黎属与粤西接壤,游匪乘间勾结,防堵最关紧要。故宦劝民捐输,于东西南北四路共建碉百十余座,兼筑堡于要隘处,屯兵驻守。为坚壁清野,议《保甲团练条规》、《团练必要》等书,刊布民间,使民知捍御之法。

  故宦当军书旁午,犹以培植士类为先务。每月集生童入署课文,口讲指画,必以敦行立品相勖。择其秀异者招致署中,肄业资以膏火,人人争自濯磨,士气为之一振。

  黎郡山多田少,偶遇歉收,饥饿者众。故宦于北路瑶光等寨,劝立义仓,捐廉倡令积谷,以为凶荒之备。嗣后苗匪蠕动,乡民逃散,荒芜甚多,饥者皆赖得生。是以乡间无爬抢之患。其积储之法,现尚遵行。

  黎郡向少出产烟树茶油之利,近亦渐衰。故宦见野多栎树,捐廉百五十金,派人前往遵义购买蚕种,教民放养,获利甚溥。

  故宦为政首在维持风化,民间节孝妇女,有年例已合,无力请旌。如民妇管周氏等,访闻即饬儒学具详以阐幽潜;其乡团有御贼被害者,捐资赏恤而外,详请照阵亡例准入祠祀,一时团众有勇知方.争相激劝。

  黎郡有前明何忠诚公祠墓,故宦躬亲谒祭,并捐金修葺祠堂墓表,焕然一新,示民以劝忠之道。近年孤城危卵,人心不懈者,皆有观感而兴起焉。

  故宦留意人才,凡属僚之贤能与士民之有才艺者,皆简拔任使,策励功勉,以期才可大用。现今文武官吏声称卓越及出自寒微,力登仕版者,多由故宦推挽之力。盖为国求贤,诚古大臣风度也。

  故宦历署安顺、镇远、思南各府,俱有善政,后带兵剿贼,迁升湖北巡抚,劳绩更不胜书。总之,为国为民之心,昭然若揭。(光绪《黎平府志·秩官志·宦绩》卷六下)

  胡林翼在黔历时八年,莅黎不过一年多,士民们竟能为他总结出十项政绩,涉及剿匪防盗、治政安民、发展经济、民生备荒、人才教化、表彰节烈等等诸多方面,且多有实效,令百姓受益,并引发皇上“胡林翼官声何以如此之好?”之问,在官场传为美谈。

  史家认为,为官者无不追求政绩,而政绩的关键在于为官之居心。为官用权是谋求个人之升迁,还是造福乡里?检验的标准就是视其是否真正有益于民生。官场求政绩者,求升迁者,滔滔天下,比比皆是。但如胡林翼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遗爱在民间,恐怕屈指可数,也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