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1986年的扶贫工作
□方家印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广大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贵州一些资源丰富、交通方便、靠近城镇的农村,靠开发资源、发展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走上了致富道路。那时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就是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总结“双万户”(年生产万斤粮、收入万元钱)的经验,却忽视了深山区、石山区、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直到1985年,贫困地区山河依旧、面貌未改,扶贫工作提上了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
首批扶贫工作队分赴贫困县
1986年2月,根据中共贵州省委的指示,省直机关和各地州市直机关抽调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由县处级领导干部任正副队长(分别挂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奔赴部分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省扶贫工作队由省委组织部具体组织,安排到各地州市的一个贫困县。分赴相关贫困县那天,队员们满怀激情,背着背包、带着箱子、拎着书籍,与送别的亲人一起到省政府大院广场集中,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厅局领导给队员们送行,大有参军离家去部队的光荣感。我当时所在的黔西南自治州,由州委组织部在州直机关选调干部组成两个扶贫工作队,即党群机关干部组成赴普安县扶贫工作队,政府机关干部组成赴册亨县扶贫工作队。我时任中共黔西南自治州委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成为赴普安扶贫工队的一员。3月1日早上,天气乍暖还寒,我们两个扶贫工作队的队员到州委大院集中,州委、州政府开欢送会。州委书记在讲话中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其中一项经济指标是工作队所扶贫的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85年基础上增加60元。欢送会结束后,队员们在亲人、同事、领导送别声中分乘2辆大客车赴普安、册亨。我们赴普安扶贫工作队到兴仁后得知,兴仁和普安两县交界的煤炭坡(海拔1870米)凌冻严重,交通中断。队长用电话向州委报告情况,并请求交通部门派员在凌冻路段铺砂,让工作队员能够安全通过。根据州委指示,为保证安全,工作队员当晚在兴仁住宿。第二天早上,兴仁车站站长陈林刚带着七、八个职工,驱车前往煤炭坡检查,并在凌冻严重路段铺上石砂,工作队员乘坐的大客车缓行其后。中午,队员们终于安全越过煤炭坡,奔赴普安。
发动农户种植葡萄桐
根据组队后的安排,普安扶贫工作队的队员分为4个组,分别入驻青山区和地瓜区的4个乡开展扶贫工作。同去地瓜区花月乡(后并入新店乡)的扶贫队员共有5人,其中3人任州机关副科长,分别挂任乡党委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我是挂任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之一人。3月3日早上,普安县委的一辆深蓝色面包车把驻波氽(当地读mǐ)乡的5位扶贫队员和我们5人送到波氽后就返回去了。因花月只通毛公路不通车,花月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武装部长3人拉来3匹马,驮上我们的背包、箱子沿着小路步行10华里才到乡政府。花月乡与晴隆县箐口乡交界,海拔1600米,山高坡陡、气候温凉、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繁。1983年至1985年,全乡人均占有粮食190公斤左右,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在928家总农户中,就有694家贫困户,占74·1%。为改变这种贫困状况,逐步脱贫致富,工作队员深入各村组开展调查研究,与乡党委政府一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队员们得到地瓜区林业站存有从湖南调进的葡萄桐(种下3年结果,4年进入盛果期,每枝结桐果可达30个)良种信息后,立即赶去林业站调来给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陡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的箐口村种植,同时向技术员要来《怎样栽培葡萄桐》的技术资料和照片,送给农户学习,还向农户宣传本区细寨乡1982年引进这种油桐,1985年初果,每亩产值达100多元的事例,以此调动农户种植葡萄桐的积极性,并要求农户精心管理,争取3年后全村有可观的种桐收入。到1986年底,我们结束扶贫工作撤离花月乡时,这批葡萄桐已经长到1米多高了。
在花月乡大种杉树
经我们了解,地瓜区有个上厂林场,海拔约2000米,距离花月乡政府所在地有45华里。那时,林场在几个山头上育有数百亩杉树苗,已经1尺高了。我们刚入驻花月乡,就连续下了几天雨,正是移栽树苗的好时机,经与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并征得林业部门同意,我们发动全乡农户去拔杉树苗来栽。3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吃过早餐,就和背着背篼、牵着驮马、带着荞面烙饼等饷午的几十个村民直奔上厂林场。走到波氽乡政府,驻该乡工作组的同志对我们说:“上厂林场很远,全是崎岖山路,你们才吃了一点早餐,走到就饿了,我们煮点面条,你们吃了再走。下午,我们早点做晚饭,等你们回来吃。刚好买有一只大公鸡,杀来犒劳你们。”
在波氽吃了第二顿早餐,我们立即追赶前去的村民。高寒山区的气候说变就变,大约走了10多华里山路,就刮风下雨了,我们带的伞根本不管用。被马掌磨光滑凸凹不平的石头路,上面的泥土刚被雨淋湿很滑,稍不小心就摔跤。挂任乡党委副书记的吴兴达重重地摔了一跤,撑着的雨伞都摔坏了。好不容易到了林场,实际上只是育苗场,放眼望去,山上没有大树,一小块一小块的台地里全是杉树苗。村民们披着塑料布冒雨拔苗,我们只能蹲下一手撑伞,一手拔苗。到下午,大家都饿了,就在山上吃饷午,带了荞面烙饼的村民争着分给我们。吃过饷午,大家继续拔足了苗,人背马驮运回。我们几个工作队员在波氽乡政府稍事休息后,吃过晚饭打着手电冒雨返回花月,途中经过一段被牛踩得坑坑洼洼的放牛路,虽小心谨慎还是不可避免地滑进齐小腿深的泥坑,球鞋和裤腿上全是带牛尿味的稀泥。第二天,拎着足有五、六斤重的裤子去井边洗,用了10多盆水才洗干净。过了几天,又由各村组干部带领村民去上厂林场拔苗。据当时大体统计,全乡共拔来并栽了120多万株杉树苗,就连田坝地区窑上村的山上都栽了杉树。
给尖山组引出洞中清泉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做好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花月乡尖山村民组位于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我们在走访该组村民时了解到,当地有个落差仅米的山洞中长年流淌着一股甘甜的清泉,但在距洞口80米的地方就消失了。尖山组的村民每年有9个月在进洞100米左右的地方取水。由于进洞的路宽不及1米,地面到顶棚高度多数地段1.5米左右,进出洞挑水都要半弯着腰,十分费力。一个姓张30岁的村民指着他家楼上的大囤箩告诉我们,村民们用干竹片照明进洞挑水,每年用去的竹片不少于囤箩那么一捆,用尽的电池足够人挑马驮。全组村民热切盼望扶贫工作队帮助引出洞中清泉,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灌溉无水问题。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打着手电进洞考察,还用竹竿丈量,走到尽头处刚好180米,只见一股清泉“哗哗”地流,就决定在那里用水泥浇注石块砌1米高、1米宽、1米多长的坝蓄水,用钢管把水引出来。说干就干,没有钱到县里想办法。我们找到县委余兴谷副书记汇报,请求支援。他立即打电话告诉县物资局负责人,让工作队员打欠条先拉走250米直径1.5寸的钢管,费用从县扶贫资金中划拨。我们马上找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把钢管拉到通车的新店乡所在地,行前在普安打电话给花月乡的干部,通知尖山组的村民扛回去。第二天,在地瓜街上找的师傅带着工具来安装引水管,仅两天就把清泉引出洞口70米的地方。村民们见到满管清泉从支架上的钢管中流出来,个个笑逐颜开,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按照家居该组的乡信用社职工张用才的安排,每户出一升黄豆,买一升米(均4斤),出一点腊肉、自酿的白酒和蔬菜,办一台酒席,放一场电影庆贺。用现在的话说叫AA制,工作队员和安装师傅被盛情邀请参加。酒足饭饱之后,全组老少在用竹竿撑起的银幕前看电影,但是因海拔高,当晚有雾,看不大清楚。
修通新花公路
花月乡不通公路,没有集市,老箐口的煤,全乡的公余粮、农副产品、生活和农用物资要靠人挑马驮运出运进,不但运输成本高,而且耗费时间,消耗体力。我们决心帮助修通新店子到花月的公路,改变花月乡交通闭塞状况。经向州交通局争取,给予以工代赈指标解决,8万元的物资折价后只有7万多元。用这么点钱修8公里县乡3级公路(单边沟7.1米、双边沟7.5米宽),困难可想而知。有利条件是当地村民积极性很高,工钱低一点也不计较;多数地段沿着毛公路测量,线路较平,坡度小,挖填方少,沿途石头多。村民最信任工作队员不会克扣他们的工钱。为确保在工作队撤离前的两个月内修好这条公路,挂任地瓜区副区长和我们驻花月乡的6名工作队员组成指挥部,搬到公路中段的石阶田村民组,住在组长家楼上,以便靠前指挥。我们从新店子粮店买来下乡扶贫补助的540斤大米,请炊事员做饭。为加快工程进度,指挥部采取承包的办法,由花月乡的3个村组干部和新店乡的1个村民组长分段承包施工,组织了800多人上工地。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们在岩洞里、包谷秆棚中与包工头共商措施,发动大家加夜班挖土方、推土填方。那段时间,我们白天黑夜在工地上往返促进度、查质量。看到民工们生活很差,劳动量又大,非常辛苦,就及时拨给部分工程款给他们买菜。20天后,铺满片石的毛坯路已经形成。时任地瓜区委书记是一位富于实干精神的军队转业干部,他召集各乡党委书记、乡长沿路开现场会,边看边问他们:“工作队员到这里扶贫才8个月,就能动员七、八百人上工地加班加点修路,20多天就完成了这么多工程量。你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办不到?”问得书记、乡长们面面相觑,不敢吱声。
扶贫工作队撤离前的20天,为激励大家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我们决定以指挥部名义,召开一次鼓干劲的会议,本意是犒劳20多个大小包工头。我们特意在新店子集市上买了猪腿肉、散白酒、萝卜等蔬菜,用马驮回指挥部。第二天,请了石阶田组的几个妇女做厨,找来大甑子蒸米饭。开会时间安排在下午4点至5点半。会上,我们通报了工程完成情况、明确了完工期限、强调了安全事项、提出了质量要求等,就相关事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诚然,民工们也担心如果不在时限内完工,就得不到工钱过年,工作队撤离后向谁要工钱也是大问题。吃饭时,我们提着装酒的塑料桶,端着酒碗,逐桌敬酒说:“大战20天完成任务,有信心吗?办得到吗?”大小包工头大声说:“有信心,办得到!”大家一仰脖子,碗里的酒便一饮而尽了。住在石阶田组的外村小包工头见我们像办酒席一样招待大家,酒也不喝了,囫囵刨了两碗饭,跑回驻地告诉他带来的民工说:“指挥部今晚吃得好很,快去吃一点。”忽然增加10多人,我们便叫炊事员重新下米煮饭。
新花公路共有10多个涵洞,指挥部要求在修每个涵洞时,先在底部铺上石板,再砌两边的石挡墙,水泥浆勾缝,五寸以上厚的青石板作盖板,并由我主要负责监督。为严把质量,每个涵洞我至少钻过两次以上。修建这条公路,我们参与了测量、钉桩、挖方、填方、手摆片石、加小石块碾压、铺粗砂拌泥碾压、铺细砂拌泥碾压、石头镶边等全部工序。最后,我将8块里程碑以每块10元钱承包给一个石工做。里程碑上的数字,由我用毛笔在废报纸上写好、剪下来放在用扁錾修平的里程碑上,再用毛笔画出来,石工雕刻凸出数字涂上黑油漆而成,可与球衣上的号码媲美。最后,我们拉着皮尺准确丈量,在每公里处埋上一块里程碑。我们入驻花月乡时,是用马驮着行李去的。撤离返回时,普安县委、县政府在花月举行通车典礼,10多辆吉普车、皮卡车、大小货车沿着银白色的公路驶向县城,村民们自发燃放鞭炮庆贺。在沿途经过的村寨、新店乡街上,搭车送行的乡村干部都放鞭炮以示欢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