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193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10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指出,农村电商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利器”,但还有“下行容易,上行不易;线下容易,线上不容易;产品容易,产业不容易”的四大瓶颈亟待突破。

打通“农村电商”的平台“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曾 丹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现在买一些日用品,再也不用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镇上啦,都是在网上买,几天后就能到货。”玉屏县米路村的陈华告诉记者,在2014年的上半年,他们村还不通互联网,快递都不愿来这个偏僻山村,但在铜仁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推动下,他们村现在不仅通了网络,村里还开了一家电商,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民众。

  陈华说的电商,是村里舒勤一家开办的“农村淘宝服务站”。在她家小卖部的左墙上,挂了一台大显示屏,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在上面一应俱全。3月2日早上,村里46岁的吴清忠带着孙女来到舒勤的店,面对着这台显示器,准备挑选一件春天穿的外套。很快,吴清忠就选中了一件淡黄色的春装外套就下单了。舒勤说,顺利的话,这件衣服将在5天内就能送到。

  “开业以来,从早到晚,每天都忙。”舒勤说,由于价格便宜,收货方便,质量有保障,很多村民尝到了甜头,网购的村民越来越多。舒勤告诉记者,在她家的“农村淘宝服务站”,可购买的不止价格便宜的小商品,像摩托车、电冰箱这样的大件也时常有人购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4年,铜仁市在全国首先试点农村电商,在全市的45个村设立了46个“农村淘宝服务站”,为当地农村脱贫致富探索捷径。 如今在当地的乡村,已随处可见“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要销路,找百度”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带有地方特色、生动形象、易懂易记的墙体广告。

  “聚焦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消费,对于推动经济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坚持发展大数据产业,把电子商务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出台系列针对性扶持办法和指导意见,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外取经学习、对内挖掘潜力,联手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奋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仅在铜仁市,近年来就相继开通贵州省第一家市级馆“淘宝网·特色中国铜仁馆”,中国西南第一家少数民族地方馆、贵州省第一家县级馆“淘宝网·特色中国印江馆”。

  今年1月,由省政府、阿里巴巴集团主办,省商务厅、省农委以及各市州政府承办的首届“阿里巴巴·贵州年货节”,我省参展企业的所有商品都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村淘”、“聚划算”、“淘宝”、“天猫”等线上平台销售,并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动“黔货出山”。

  3月4日,贵州(兴仁)农村电商返乡青年创业论坛暨京东西南第150家县级服务中心开业仪式在兴仁举行,此举旨在以“农村电商+返乡创业”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促进政府、电商、村民的联动,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黔货出山,做好贵州农特产品上行工作,是我们发展农村电商的重点。” 省商务厅电商处副处长陈挺峰在论坛上表示,希望像京东这样的知名平台,能够肩负起农村电商的发展重任,把正品行货送到农村,将更多的资源倾斜到像贵州兴仁这样电子商务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

  陈挺峰认为,年轻人才是农村电商的最活跃的群体,他希望本次论坛活动能成为兴仁县农村返乡青年与京东集团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电商瓶颈亟待突破

  通过网购,不仅让村民享受到便捷和实惠,一些村民还逐渐萌发了开网店的念头。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电子商务在我省农村还存在“表面火、卖得少”等问题。

  一些“农村淘宝服务站”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时常有村民前来询问,想把自家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出去,但实际上,这些服务站很少成功卖出农产品。

  “村民对运用智能手机、PC等网络工具相对陌生,对线上交易不熟。”采访中,一位电商老板告诉记者,该行业讲究的是“讲故事”,一样的产品,谁更懂宣传推广,谁的土货图片、视频、文章搞得漂亮,谁的货销路就更广、收益就更大。很多村民的产品物美价廉,开个淘宝店也比较便捷,但是运营人才奇缺,连找个美工都很难,更不要说网络维护和宣传、营销人员。

  “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物流不给力,农民开个网店订单收了不少,货运不出去,最终导致‘叫好不叫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赚不到实惠,也打击了农村电商产业链从业者的积极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指出,农村电商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利器”,但还有“下行容易,上行不易;线下容易,线上不容易;产品容易,产业不容易”的四大方面的问题。

  夏庆丰指出,“农村电商”的四个瓶颈:宽带“面不宽”,70%的农户没有用宽带;电商平台在“最先一公里”对农村电商导入不够,农户开的店,淹没在海量信息中;产品运输时间还是比较长,对农产品而言极为不利;农村电商的数据反馈很困难,想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还得跟电商买。

  在2015年9月的一场“为贵州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建言”的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 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三农”是关键。以电商改进“三农”工作,以服务助推创新创业,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专家认为,“黔货”出山,电商要先行。狠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倒逼干部学起来,鼓励创业活起来,实现产业聚起来,促进物流忙起来,创造收入多起来,带动农民富起来。

  “在农村,许多人不了解、不知道何为电子商务,更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有专家认为,要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就要加强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相应的电子商务技术,才能从事好电子销售。否则,势必影响“黔货”出山。

  多措并举推动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在农村电商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观念、人才、资金、物流、冷链设施以及农产品认证等一系列“痛点”,我省启动实施了“电商惠农”工程:以“贵农网”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支撑,整合供销社传统优势资源,构建集电商交易、农技服务、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完善人才培养、孵化创业、冷链仓储等电商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电商服务网点布局,用2至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全进村、网络全连通、物流全覆盖”。

  2015年11月,我省出台十二项“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我省要实现电子商务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发展重点之一就是农村电商。按照专项行动计划安排,到2018年贵州全省将开展130个以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企业建设,完成12000个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按照专项行动计划的规划,贵州省电商交易额力争到2017年底要突破2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2016年1月,省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一方面要支持本地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腾讯、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保持战略合作,另外则要深度挖掘“供销社+互联网+电商”等自建农村电商平台运行模式的潜力,最终要让全省有条件的农民致富,推动我省欠发展地区的农民脱贫。

  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7年末,贵州将打造50个以上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各县(市、区、特区)分别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建成1000个以上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建成10000个以上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鼓励具有条件的县创建电子商务产业园,2017年力争达到50个;力争培育发展1000个以上注册地在县乡的电子商务企业法人主体;发展乡村网店10000个以上;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万人次以上。

  据了解,除了引导农村市场主体应用电子商务、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下乡开展业务之外,我省还将加强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大学毕业生、农村能人等有潜力、能成长的创业群体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从而引导农民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此外,我省还鼓励金融及担保机构加大农村电商项目信贷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信贷产品、降低信贷门槛,为农村电子商务创业营业主体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农村小微企业信贷信用保险,增强农村电子商务创业营业主体的融资能力。“黔微贷”、“贵园信贷通”、“特贫特惠贷”等既有金融服务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