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我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孩子依然在条件简陋、办学水平差的民办学校读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大中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全省的城市化进程,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好我省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曾国强建议:
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建设解决我省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户籍人口基本现状
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必须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转户1600万人,才能实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的目标。据统计,贵阳市三城区共有流动人口子女10万人以上,目前约有30%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读书。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应由流入地政府解决,但据调查,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仅靠流入地政府是难以真正解决好的。
对此,曾国强委员认为,由于我省流动人口特别是中心城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得该问题已直接影响全省的城市化进程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曾国强委员在贵阳市云岩区调查了后发现,在公办教育方面,云岩区有公办学校60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10所、9年制学校3所、12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41所。现有在校小学生人数为38679人,初中生人数为14208人;小学班级数为789个,初中班级数为272个。现有小学在职教师1970人,离退休教师1811人;中学在职教师1319人,离退休教师664人;2008年,因区划调整,“三马片区”(即三桥和马王庙地区)3所公办中学、8所小学划归云岩区,有在职教师272人,离退休教师210人,师生比为1:19。2008年云岩区教育支出3.6149亿元,生均教育支出5763元,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1800,中学教师月平均工资3000元。
在民办教育方面,云岩区有民办中小学67所(含“三马片区”及南明区划拨的共计12所学校),其中9年制学校17所,小学45所,初级中学5所。现有在校学生为34343人,其中中学6438人,小学27905人;小学班级数为588个,初中班级数144个,现有教职工共1376人,师生比为1:25。
此外,另有公参民中学5所,在校学生为9841人,班级数为166个。在67所民办学校中,中天北京小学、中天北京四中、小花学校、筑西学校占民办学校的5.97%,此类学校办学条件好,办学经费较充裕,校舍自建,硬件设施规范,举办者文化层次较高,办学水平较高,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素质高,内部管理规范,生源充足;达兴学校、星光双语、筑东大兴等20所学校占民办学校29.85%,此类学校的校园环境好,水平高,教师素质好,内部管理体制较规范,生源较好;圣德小学、星春小学等43所学校占民办学校的64.18%,此类学校大部分经费不足,水平低,队伍不稳,教师素质低,管理差,生源不足。
户籍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曾国强委员意识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令人忧心忡忡,根本不能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实施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
教师状况方面,学校教师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退休教师;二是郊区代课教师或厂矿子校富余教师;三是打工者中有一定文化者(多为办学者亲友);四是刚踏出校门不久的大中专毕业生。学校教师工资达1000元以上的只有1所,即西瓜村学校1037元;其余学校均在1000元以下,其中,650元以下的有23所学校,651-800元的有26所学校,801—1000元的有13所。在学校租房住的教师有977人,自建住房的399人。任课情况为周课时量23节以上的有20所学校,19—22节的有33所学校,12—18节的有13所,12节以下的1所。
这些民办学校普遍没有为教职工交纳保险,仅达兴学校给买保险的教师每年补助一定的金额,其余的学校在解决教师工资上都有困难,更不要说给教师买保险了,有部分学校教师由于数量不足,存在工作量超过标准的情况。
校舍等设施设备方面,基本采取租用民房办学,教室面积小,缺乏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活动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校舍条件简陋,并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全区67所民办中小学中有自建校舍的仅为22家,其余55所均为租借房。教育设施设备方面总体情况也令人担忧。西瓜村小学、筑东大兴、瑞华学校、振华中学平均有计算机10台左右,库存图书平均3000多册,体育器材还不能达标;丰航等学校平均只有计算机2-3台,库存图书平均仅300册左右。
在投入方面,曾国强还发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没有纳入国家财政管理,完全由学校收取学费自行运转,自生自灭。目前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收费每学期约108-200元,三年级以上收费约200-300元左右,初中为400元至600元。就是这样相对低廉的学费,开学时能一次交清的学生也只能占一半左右,有的学生要分三至五次才能将一学期的学费交清。此外,由于办学者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办学以盈利为目的,缺乏其他社会投入渠道,以及不少民办学校之间为竞争生源而降低收费等原因,使大多数民办学校仅能勉强维持学校运转,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在硬件等各方面上的投入上根本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每年用于购买维护各类教学仪器的经费屈指可数,致使教学仪器、设备简陋杂陈,数量不足。
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曾国强委员认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前农村土地不能自由流转,我国现在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基本上是顺向流动,即农村向城市流动,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内地向沿海流动,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执行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户籍与福利、权利等附着在一起,使流入的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不能享有迁徙的自由和迁徙后在新居住地域与其他户籍人口相同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上保障不够。尽管国家不断出台优惠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关键还是财力困乏,以及传统思维定势的限制。
二是进城务工流动人员常常是跨县、跨市和跨省流动,其随迁子女不得不跟随家长频繁迁移,造成民办学校就读学生管理困难,教学安排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因陋就简,变动较大。因此,在如何减少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让这些流动儿童具有相对稳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习环境;如何加强他们的学籍管理,保证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联系畅通;如何划分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义务教育责任;如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质量等问题上,还缺乏比较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统筹和规范,需要建立相应的义务教育配套制度。
三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意志,流动人口不能成为政策盲点。云岩区是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需要承担市区近一半流动人口的就读压力,如果按照一所学校1200人、占地10000平方米、24个教学班、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规模来建设,拆迁费按5000元/平方米,工程造价按1200元/平方米计,19个学生/师进行配备,每个教师平均收入35000元/年的标准来计算,则至少需修建标准化学校29所,投入资金17亿元左右,新增教师1800人,每年新增教育投入6300万元,而云岩区200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0.57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已达3.05亿元。仅靠流入地政府的财力压力大,需建立全省的投入保障统筹机制。
大力调整义务教育规划布局
根据我省城市中心城区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等存在的实际问题,曾国强委员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建立领导机构,落实责任主体。让已经在城市务工多年的农民工城市化,并设置赋予农民工以平等的国民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包括没有歧视的户籍制度、城市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治参与制度等,其中首先应该全力实施的是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主要是农民工)义务教育的公办教育制度。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稳定,对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像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一样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不能让其成为国家政策的盲点。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全国性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和领导跨省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施和沟通,建立公办义务教育全覆盖的工作机制。省、市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机构负责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具体实施。
二是制定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应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义务教育法,保障包含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义务教育的真正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国家建立覆盖全体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保障义务教育制度全面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统一实施和保障的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杂费。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和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应大力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规划布局,按照满足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划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学校,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让包含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内的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真正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都能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政府、社会和家庭都能切实履行各自的义务教育责任。
三是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要用统一的方式和途径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不现实的,各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是不一样的,需要国家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分类指导。对于西部各省区,由于经济普遍落后,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如果完全由这些城市的县级政府来完成这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这些城市的县级政府财力远不能负担,必须要省、市政府和国家进行统筹并建立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