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82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10

  最近喜闻“9月9日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当我们为之高兴、为之庆贺之时,应该记住徐健生,秦天真、吴实、朱厚泽、王朝文等老领导,特别是早期开发、宣传织金洞的两位有功之臣:汪朝阳和金德明。“他们是由原贵州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健生同志点名,从贵州科学院借调到省风景旅游规划领导小组,在徐健生同志的领导下从事贵州风景旅游资源的考察研究工作的。他们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行程万里。他们是贵州旅游的侦察兵、是贵州旅游资源的开拓先锋。他们艰苦奋斗,历经艰难险阻,发现了一大批有开发价值的溶洞景观和风景旅游资源,取得了重大成果。”(引自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贵州省旅游局编的《踏遍青山的人未老——汪朝阳、金德明勘察贵州旅游资源纪实》序言,作序者余英同志系徐健生同志夫人、老红军。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在为该书题词中写道:“金德明汪朝阳两位老同志,是我省旅游的老专家和开拓者,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作出过重要贡献。把他们的事迹整理出版,是为了让这样一种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激励新一代旅游人。”)

织金洞的前世今生

——汪朝阳金德明勘察和推动织金洞开发纪实

□傅汝吉

  勘察採标 妙景横生

  1982末的一个晚上,徐健生副书记将汪朝阳和金德明叫到他家中对二位说:“现在各地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性很高,发现许多溶洞景点,织金县贺仕荣同志报来几个溶洞资料,你们两个先去现场考察一下,摸清情况。”

  汪金二人到织金县后,在贺仕荣同志的带领下,先后考察了城郊的樱桃洞、庆泉洞、牛王洞等,认为均无开发价值,最后来到距城县23公里的官寨乡的打鸡洞,他们请农民抬着发电机,涉过没膝的泥谭,爬过摩天岭,来到塔林宫,便喜露神色,一致认为,这里面“有戏!”于是他俩在洞中奋战了几个昼夜,奇妙的景观和振奋的精神,让他们忘记了时间,已是腊月二十七了,农民工要回家过年,他们不得不停下工作,暂时撤回贵阳。1983年正月十三,他们再次返回打鸡洞,经过几个昼夜,对塔林宫、寿星宫、望山湖、雪香宫、灵霄殿、瑯琳宫、广寒宫、银雨宫等洞厅情况基本摸清,认定“打鸡洞是目前贵州特有的一个溶洞奇观。”(洞中名称是后来汪朝阳命名的。)

  他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返回贵阳,连夜到徐副书记家汇报情况,徐副书记边听汇报,边翻看照片,不停地夸赞:“好!好!”随后徐副书记通知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打鸡洞进行了考证,考证后认为,“打鸡洞无开发价值。”对他们的前期考察成果泼了一盆冷水。

  对打鸡洞情况心中有数的汪金二人坚信这个洞有开发价值,关键是必须进一步勘察洞情,整理资料,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然后他俩购置了溶洞考察设备,带着三台发电机和伸缩软梯等考察器材,在织金县城租了七套行李,带上锅瓢碗板,油盐柴米,照相器材,冲洗胶卷药物等,于1984年4月初,再次进入打鸡洞安营扎寨,开始拉网式地探索那沉睡亿万年,鬼神兴风的打鸡洞之谜。在洞中他们连续工作了十三个昼夜。

  这十三个不见日月星光的昼夜,头戴安全帽,身穿劳保服,脚登翻邦皮鞋的汪金二位专家身在其洞,心在其洞,志在其洞,他们搭梯拉绳、爬高上低、架线安灯,夜以继日。

  这十三个与外界隔绝的昼夜,他们两耳不闻洞外事,一心只读溶洞“书”。其间汪工爱人生病住院,金工爱人照顾不了两个调皮的儿子,将一个送回绥阳老家。这些他俩当时全然不知。

  这十三个吃苦耐劳的昼夜,他们铺在石岩上的“床”被洞中湿气侵潮,以致垫铺的稻草可以扭出水来,他们双脚出现水肿,没人叫一声“苦”。

  这十三个工作艰苦、生活单调的昼夜,汪工创下一天一夜抽11包烟的“吉尼斯记录”;金工创下一张照片重拍12次的记录,以至让举竹竿打灯光的工人睏得睡在冰冷的石崖上,误了金工的灯光精度,金工走到身边将其叫醒,说“再来一次!”工人们喊“着不住了!”

  这十三个辛苦的昼夜,他们摄制出上千张准确反映溶洞面貌的幻灯反转片和照片,并测定出打鸡洞一组科学结论:该洞穴系统展佈于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官寨向斜南翼,地处绮结河与红岩河的分水岭上,地表水与地下水排泄条件比较好,洞蕴藏于厚层碳酸岩中,有40余种洞穴堆积结晶形态,囊括了世界溶洞的各种形态类别,属于典型的层控型特大型溶洞系统。初步探明洞穴长13.5公里,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洞厅制高点150米,最宽跨度175米,划为8个景区,42个厅宫。并建议总体规划分期开发。

  宣传展示 誉满中外

  1984年5月2日,汪朝阳和金德明带着成功的喜悦和近千张充分展现打鸡洞神奇景物的照片、幻灯片,迈着水肿的双腿和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走出打鸡洞。刚出洞时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稍稍休息后,他们打起精神直奔织金县县委、县政府汇报战果。当天晚上,县委会议室里座满四大班子成员和文化,文物、旅游、建设诸部门的负责人,众目窥视幻灯银幕,金工娴熟地操作幻灯机,一张张神奇美妙的溶洞图片展现在他们眼前,汪工的解说词脱口即秀:各位领导,沉寂亿万年的打鸡洞奇观胜景,已在你们眼前展现,那是鬼斧神工、那是天工妙作,那是稀世绝作,那是普天下唯打鸡洞独有的仙境,过去中外旅游朝圣之洞是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和七星岩,从现在起,织金县的打鸡洞旅将独领风骚,将成为中国及至全世界的朝圣之地。银幕上映出一个溶洞大厅,金碧辉煌,顶圆边宽、日月争辉,活脱脱的一个仙宫圣景。汪工逐一介绍说:“这是迎宾大厅,这是蘑菇云厅”。室内顿时“哇”声连掌声,兴奋不已。幻灯接着映出了“卧牛潭”、 “塔林宫”、“望山湖”、“漫谷长廊”、“凌霄宫”、“银雨宫”等几十个胜景图片,“好”声连连,掌声阵阵。书记、县长真诚地、热情地向二位有功之臣握手道谢,深情地说:“造物主是上苍,发现挖掘景观的功臣是你们”。许多官员窃喜:“织金发展旅游大有希望了!”

  汪金二位的成果首先得到东道主认可,让他们垫足了底气。回到贵阳,他们把幻灯机搬到徐健生副书记的客厅,边汇报边放映,并一一解说,徐和夫人余英(老红军)全神贯注,边看边问,边问边夸,边夸边笑。徐书记高兴地对夫人说,“给汪工和金工炒两个菜,祝贺一下!”他们边吃边谈,气氛异常热烈。

  接着的几个晚上,汪金二人按徐副书记指示扛着幻灯机分别在省委大院吴实、秦天真、李庭桂、金风、朱厚泽、王朝文等领导家轮着放映。诸位领导无不拍手称好,都说“到织金县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为保证省委省政府领导到打鸡洞考察的安全,汪金二人到织金县找到县领导,希望他们先垫3万元,在打鸡洞内的卧牛潭架一座简易木桥,修3公里便道至银雨宫。在洞口安装一台七十五马力柴油发电机,将照明路灯送到银雨宫。汪金二人对县领导说:如果省领导考察后被否定了,县里垫用的3万元,由他们二人偿还。县领导当即表态,决定由县城建局贺仕荣同志组织架桥和修建便道,县水电局实施供电工程。原定十五天的任务,他们仅用十三天就完成了。1984年6月1日,汪金二人为向导,上属部分省领导带着财政厅长、交通厅长、建设厅长乘车前往实地考察。他们进洞后,高一脚低一脚地亲临几个主要景点考察,深感“大开眼‘景’,大长见识,大增信心、大有希望。”当即敲定“由财政厅拨款10万元,建立打鸡洞管理处,把它先保护起来。”

  汪金二位是一心想为贵州旅游干大事干好事干实事的人,对“先保护起来”的决定颇有不悦,他们再次向领导提出,“当务之急是加大宣传和尽快开发啊!”回到贵阳,他们二位不断出入徐副书记家中和办公室,尽力游说,并道出了在贵阳和进北京办展览,制造宣传效应,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的具体方案,徐副书记表态:“好哇,说干就干嘛!”

  1984年5月初,以打鸡洞为主体的《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在贵阳黔灵山宏福寺举行,其效果令汪金二人不太满意,未取得“轰动”效果。对自己摄影成果非常自信的金德明绝不甘心如此了结,经过几夜寻思,他决心“进京闯一回”。他的想法得到徐副书记的支持。他将120幅照片(其中打鸡洞的有92幅)重新放大装裱,用五合板细心打包。6月15日,金德明乘上北上的列车,开始了他叩响首都大门,宣传贵州溶洞奇观的探索之旅。

  俗话说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北京,经曾在贵州工作过的资深记者丁烨和王一楠二人的引荐,《光明日报》副总编刘爱之接见并听取了金的汇报、观阅了他的部分照片,顿生爱意,问金“你有什么要求?”金大胆地说明“想在北京办个展览”的想法。刘副主编是个雷厉风行的老新闻干将,他当即召集报社五个骨干碰头,并展示了几幅照片,大伙眼睛一亮,爱意油生、仅5分钟的“研究”,他们就作出决定:这个溶洞摄影展览由《光明日报》引领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并邀请相关单位协办。金德明当即拨通了徐副书记电话汇报这个喜讯,徐说“你在北京具体落实相关事宜,随时向我汇报。”有了“上方宝剑”,金便抓紧工作。次日下午,在《光明日报》3位同志的引荐下,金带上部分照片敬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90高岭的许老听了汇报,看了照片,一脸笑容:“这样好的溶洞照片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要广为宣传,要发消息,要在深圳、香港做宣传,并拿到外国去展出。”他又翻了一些照片,问了贵州一些情况,接着说,“贵州现在还不富裕,这些溶洞是很好的旅游资源,要利用好,把这些溶洞搞成旅游点,向国内外开放,多收些外汇,把贵州搞富裕起来。”一翻关爱贵州的亲切话语让金德明受宠若惊,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充满志在必成的信心。报社的同志早已备好宣纸笔墨,现场请许老题字,许老慢慢起身走到书案前挥毫写下“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两行大字,并与他们合影。

  紧接着,光明日报社会同中国新闻报,中国摄影家协会、人民画报社,中国美术馆等相关单位对展览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将策划安排方案向贵州省委写了一封信。

  金德明迅即返回贵阳,当即与汪朝阳向徐副书记汇报,送上光明日报社的信和许德珩的题字。在徐的建议下,次日晚上朱厚泽书记主持召开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参加的会议,一致赞同光明日报社的策划方案,并决定具体事宜由金德明和汪朝阳二位同志负责办理,省里由徐副书记总负责。

  经过十多天筹备,由金德明摄影、汪朝阳撰文的120幅贵州溶洞巨照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厅陈列就序,1984年7月17日,《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贵州省副省长徐采栋到会讲话,介绍了贵州织金洞、龙宫等溶洞奇观,并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对首都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光明日报社刘副总编希望首都新闻界把这个展览宣传好,还建议将这些照片举行世界巡展。

  1984年7月20日—8月3日,《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都各界人士500多人出席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和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为展览剪彩,许德珩副委员长在医院写来祝词:“祝贵州早日富裕起来,愿北京人民更多地了解贵州。”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实讲话,他希望首都各界继续支持贵州,关心贵州,大力开发以打鸡洞为代表的溶洞资源,造福于人类。

  198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此洞只应天上有——《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举行”写道:“沉睡亿万年的贵州大溶洞,相继被唤醒了。如果你去北京中国美术馆,那里正在举办的《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会把你带往五彩缤纷、气象万千的洞穴世界。

  这些云贵高原的洞中奇景是如何得到发掘和展现的呢?

  贵州科学院的地质工程师汪朝阳、摄影工程师金德明和他们的同伴,从1979年起,遵照省委的指示,风餐露宿,日日奔波于荒山野岭之间,先后考察了600多个洞穴,拍摄了4000余幅岩溶洞穴的照片。为了捕捉织金县打鸡洞迷离幽幻的真实面目,他们5次进洞,最长的一次连续在洞内奋战13天,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黑黝黝的洞穴里,阴风瑟瑟,潮气逼人,连权充铺床的草垫子都可以挤出水来。恶劣的环境,粗糙的饮食,紧张的工作,损害着他们的健康。同行的小伙子四肢水肿,迈不开步子。两位工程师也脸色苍白,双腿肿胀。但是,他们眼里、心中只有神奇的岩溶。他们穿梭于洞中,过暗河,渡伏流,下天坑,忙着选景、拍摄、冲洗,终于用镜头记录下洞穴的奇姿异彩。

  那一张张照片里也凝结了一位老同志的心血,他就是原贵州省委副书记徐健生。早年,他在贵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与这里的山山水水已结下深情。今天,虽已年逾古稀,却决心为揭开贵州山川的奥秘做一点工作。他过问考察摄影急需的胶片和器材,并亲自到实地考察。”

  《光明日报》1984年7月21日在“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开幕”中写道:“这次展览是以地质工程师汪朝阳、科技摄影工程师金德明为首的贵州科学院考察队对贵州600多个洞穴进行了5年艰苦考察的丰硕成果。他们发现了勘称世界奇观的溶洞群。金德明在实地考察中拍摄了4000多幅照片,这次展出的120幅作品就是从中精选的。汪朝阳对每幅岩溶照片的命名以及对其特点、成因的分析说明,在洞穴学科研究上有新的建树。展览以它高度的科学价值和富有奇特色彩的艺术美吸引了广大观众。黄华当场欣然命笔:“瑰丽多彩、举世奇景,愿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珍宝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作出贡献。”

  《光明日报》1984年8月1日的文章“真、奇、美——赞《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再次点赞,“以汪朝阳、金德明同志为首的贵州科学院考察队向人们提示沉睡亿万年的中国地下山水的奇特和奥秘,付出了艰苦劳动,人民应当感谢他们。”

  这批神奇壮丽的岩溶景观图片,震动了首都的观众,5万多人参观了展览。诗人邹荻帆为展览题诗道:“天宫未必有,溶洞此为奇。千山开芍药,万石写丽枝。金塔游岩底,银雨洒天梯。我谓黔地好,山河有佳诗。”

  开发打造 奇洞客盈

  地质部门和考古部门有一句行话:三分勘察,七分开发。织金洞的发现,如不去开发打造,它仅是一个物品的存在,而只有通过开发打造,它才能升华为旅游产品而问鼎于世,造福于世。

  为了尽快开发打鸡洞这个景点,徐健生副书记具体安排汪朝阳再次进驻打鸡洞,与当地政府制订开发方案,并具体组织指导开发工作。1984年底,汪工在现场拟制了第一期开发3公里,10万平方米,14个宫(厅)的实施方案。1985年2月,在织金风景管理处处长姚明能、副处长龙浩如的配合下,组织100多名农民工对打鸡洞内外进行排淤清渣,对堵塞洞口的上万吨巨石不准放炮,只能用钢钎开凿。现打鸡洞接待大厅门前的停车广场原是很深的麻窝,都是从洞内外排除的乱石淤渣填充而成。198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胡启立视察打鸡洞,极为兴奋,他对打鸡洞的景观赞赏不已,并建议将打鸡洞更名为“织金洞”。“织金洞”从此得名。

  1986年2月,汪工与管理处两位处长商定,向省政府申请到开发资金30万元,并由3个施工组增加到7个。汪既是工程设计者,又是施工监督者,他戴着安全盔,穿上工作服,每天都到各个施工工地查看,不合格的当即返工重来。洞内施工难度大,尤其在悬壁上人工开凿观牛台栈道时,绝壁下就是深潭,一不小心就有落崖丧命的危险。汪工不顾自己56岁的年龄,每天上午一身泥,下午又是一身泥,姚处长为他配了几套工作服,还专门雇了一位洗衣工。

  经过紧张繁忙的施工,1986年6月底,洞内三路游览通道全部修通,灯光佈好。在勘察、设计、施工、开发打鸡洞两年多的时间里,汪朝阳穿坏了3对爬山鞋,磨破了两套帆布工作服。1985年9月10日,王朝文省长陪同新到任的省委书记胡锦涛视察织金洞工程时,在洞口接见了汪朝阳,记者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汪工就一副泥水工形象,可爱极了。在他园满完成开发任务离开织金洞时,将四台发电机、长短软梯、长短伸缩铝梯、橡皮船、玻璃钢船、胶皮电缆等,都留给了织金洞,又将省委配给他们考察用的一辆北京吉普车也送给了织金洞。

  织金洞自开放以来,以她独特的魅力广迎天下游客,早从省级风景区上升为国家级风景区。据2015年9月20日《贵州日报》介绍:“十二五”期间织县金接待中外游客215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5000人,旅游综合收入177.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