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82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10

西夏怀古

□朱 敏

  在宁夏,这是一处特殊的风景。不去,会后悔;去了,会惆怅。

  数十座陵墓静卧在银川以西的戈壁荒滩上千年之久,苍凉的悲壮轻易地捕获着每一个到此追寻历史的游客。

  这里是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一个曾和宋、辽鼎力割据近二百年的朝代,一个在马背上纵横宁夏、驰骋西北189年的少数民族部落,先后传位十主,共有十二个皇帝。最后统治的22年间,蒙古六次伐夏,成吉思汗四次亲征,尘埃落定,党项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只剩下巨大的皇家园陵证明曾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朝代存在过,在宁夏的版块上金戈铁马过。百年的历史浓缩成一堆堆坟冢,风里雨里的静默,用另一种无声地诉说向后人讲述那段远去的硝烟滚滚。

  我也只是走近了它,才更清楚地了解了那段历史的轮廓。我不必细细陈述它建于那年那月,具体有多少个皇陵,分别叫什么名字。它们的四周是那么的荒凉,时间经年累月的流逝,那些高高隆起的坟冢也成了荒凉的一部分,沉重而细腻。夕阳西坠,天边是一堆堆红云,更点缀了这里的沧桑与寂寞。

  我紧紧跟随导游的脚步,生怕错漏了某句带有重要历史信息的讲解。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只能通过千篇一律的讲解词去亲近一段久远的历史。即使这样,你依旧难以想象,几千年前,这里曾有过这么辉煌的一个朝代,在西北一隅,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创建了名为“西夏”的一个古国。

  贺兰山东麓,方圆53平方公里,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废弃的建筑,锈迹斑斑的文物,残缺的经卷,隽永的西夏文字,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有从这些岁月的遗迹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

  最宏大的应该是一号陵。但是当我们真的步行至它面前时,只见一座庞大的黄土坟冢堆积在我们面前,城墙已破损,塔身有了细微的裂缝,你很难想象这会是西夏国最有名的皇帝李元昊的墓葬。

  没有秦岭的气势,没有唐陵的华彩,没有明陵的恢弘,没有宋陵的考究,只剩下一种对历史、对时间的惆怅。只有坐上观光车远远地驶离了它,再次回头望去,才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与我们遥相呼应。

  参观的下一站是双陵,也即二号陵和三号陵,它们比邻而居,朝夕相伴。当车子停稳,却没有人愿意下车,他们说:都是土堆堆,有啥好看的。只有我和女儿手拉着手向陵墓走去,在感应耳麦的讲解声中,再次触摸历史。

  我更喜欢这样孤单地靠近它们。没有嘈杂的吵闹声,没有拥挤的拍照,荒凉的天地中只有我们母女踉踉跄跄的脚步。再走近些,发现几个人搭着梯子攀爬在陵身上,我们越过荒草,走到他们身边,问他们在干嘛。原来是从甘肃来这里打工的修陵人,有些陵墓被风雨侵袭,出现裂缝,日子久了怕坍塌或者掉土坯,只好用小铁铲子沾上水不停地抹着裂缝。

  他们的脸被太阳晒得通红。他们的胳膊与手背有了黄土的颜色。离开的那一刻,我几乎是逃走的,不忍看他们和陵墓融为一体的荒凉与苍茫。这样的情景真让人难受。除了冬天,他们一直工作在陵区,无遮无拦,和几百个墓葬一起被风吹,被雨淋,如果不是相遇在这里,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陈运和曾写诗说:只剩下陵区众多的孤单与可悲,述说着亘古朝廷如何被干戈击碎。在今天,难道击碎的仅仅是那远去的朝代吗?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这样辉煌的历史已经再也无法重现。只剩下一抹荒凉充斥着贺兰山,遥遥呼应着东去的黄河。哦,西夏,再也回不来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