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食品安全的多部门多头监管将转为加工前后的两部门监管,农业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任务和责任将越来越重。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通过提案建议: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责
□本报记者 何 博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重点在乡镇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因此,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记者在省农委采访时,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胡继承如是表示。
2011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能力建设、规范机构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要求和部署并强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食品安全保障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在安龙县农望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加工场,记者看到,10多个工人正在培育来年的栽培菌种。合作社理事长黎富平说:“菌种安全是关键,我们的母种由科研机构提供,每一道程序都要严格把关,确保源头安全。”
在培育基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装袋。黎富平介绍,这里装的是菌种的基质,也就是菌种生产的土壤。基质配比有严格要求,98%的小麦,2%的精选优质土壤,然后用棉花塞紧袋口。黎富平指着一旁一台冒着蒸汽的机器说,装袋后,要装进灭菌筐,然后放到高压蒸汽机里,经过4小时高压。出炉后,再经过1天的自然冷却,才能放进无菌工作箱中接种。
走进无菌接种室,只见一个长约1米、高近80厘米的无菌工作箱前,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熟练操作。记者发现,他们通过箱子侧面的两个洞,将手伸进去,给冷却后的种子基质袋里装二级菌种。
接种结束后,工作人员还得把培育的菌种袋运送到宽敞的生长箱,经过半个小时空气消毒后,菌种将在这里生长一个月。“这里生产的是三级栽培种。”黎富平介绍,种子生长成熟后,合作社才把这些种子发放给农户,制种的过程才算完毕。
记者了解到,为了统一产品质量,合作社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还制定了统一的企业质量标准。目前,合作社正在办理出口、绿色食品认证。
在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黄莲村,有一个现代化的冷水鱼养殖场,渔场老板是从河南远道而来的赵韶光。
他指着池中的虹鳟对记者说,这种鱼从欧洲引进而来,誉为“水中人参”,肉质鲜美。但养殖条件要求高,要求水质清澈、养殖水温在12-18℃间。说着就从捧起鱼塘里的水,喝了一口。“从来没有闹过肚子”,他说。
赵韶光得到区水产站钟维昌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生产正常后,他定期或不定期来养殖场,按照国家规定,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用药意识,完善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记载饲料、苗种来源及使用情况和水体水质变化情况内容,并检测鱼是否有药残等。每次监测结果都让钟维昌满意,他说是好山好水出好鱼。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事关民生发展
记者了解到,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乏力。记者在省农委采访时了解到,88个县中有74个县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现有编制数为151人,实有工作人数为178人,机构纳入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的的有49个,占总数的66%。还有六盘水市2个县、黔南州8个县、黔西南州4个县共14个县还未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检测经费及人员严重短缺。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由于县、乡两级政府及部门重生产,轻质量安全管理思想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位。虽然各项法律法规均要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经费及检测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但即使在省会城市贵阳市的十个区(市、县)都尚未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基层监管经费仅仅靠省、市级下拨专项经费维持。
各地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成立了乡镇监管站,但多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检测人员基本由农技人员兼任,监管中存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象,工作任务多、重、杂,常态化检测难正常有序开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需加快步伐
2015年,省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出台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监管职责,加强沟通协作,促进工作衔接,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体系。
据了解,该《意见》的出台,明确了食用农产品监管环节和监管职责。农业部门履行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产地初次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监管职责,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食用动物及其产品市场监管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履行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的监管职责,配合农业部门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工作。明确了建立全程监管体系和联动机制。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衔接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检测资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执法合作,建立执法联动机制。
记者了解到,贵州省积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根据计划,到2020年,全省将实现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
截止今年9月,全省已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2567个。其中,种植业产地1854个,生产规模1058.32万亩;畜牧业产地611个,生产规模4099.738万头(万只、万羽、万群);渔业产地49个,产地规模3.41万亩。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867个,年产409.055万吨。累计已有24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已有有效绿色食品企业25家,产品74个。
此外,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贵州省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充分利用和发挥贵州省生态、气候和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三品一标”产品比重。到2020年,全省“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将达到3300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70个,有机种植和野生采集面积达到150万亩,有机加工企业达到12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比重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