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1871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1-20

探寻龙田古镇

□徐学练

  一切源于传说

  一座繁华的古城总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跟所有的古镇一样,岑巩县龙田古镇也有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龙田的山上住着一户穷人家,他们勤劳善良,早出晚归,凭着自己的劳动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他们诚实本分的品格感动了屋后面水井里的龙。一天晚上,夫妇两做了同一个梦,在梦中,屋后水井里的龙告诉他们,“明天把你们家的鸡鸭全部关进笼子,然后用竹子把井里的水引进堂屋里,这样,你们就会富起来,记住 ‘穷时莫丢猪,富时莫丢书’,你们就不会败。”两夫妇醒来,照龙说的做了,只见水从竹简上冒出来后,一条像线一样的虫子飞起来,变成了一条巨龙,它摇动尾巴腾空一跃,一片肥沃的农田就浮现在了眼前,而竹子里的水也化成了一条河,龙跟着河流顺流而去。从此,人们就把这片土地叫“龙田”,把那条河叫“龙江河”。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龙田人,龙田镇为水码头之乡早就听闻。小时候,总喜欢躺在爷爷的怀里听他讲龙江河上发生的故事,直到熟睡。长大后,那些故事,日渐成为我的乡愁。

  龙田镇,古名“龙颈坳”,又名“龙家坳”,位于黔东南州岑巩县西部,南连镇远县,东接该县注溪乡、西抵客楼乡、北邻平庄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历史上因为水运便捷,龙江河、龙马河、路溪河3条河流交汇于此,并最终流注湖南洞庭湖,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曾是古思州著名的通商口岸。明末清初,思州商业发展较快,尤以龙江河沿岸的思旸、注溪、龙田较为突出,因龙田有水码头,自古就是货物交流贸易的窗口,那时龙江河水流汹涌,6至8吨位货船可从龙田直达湖南洪江,故有“水码头”之称。明、清时曾有19个省的客商来此经商并定居,固又有“富甲思州”、“鱼米之乡”的美誉。

  美丽的传说与本土人民的智慧造就了龙田古镇昔日的繁荣,这种繁荣还将持续下去,如龙江河水般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天子岭下的杨泗庙

  有水的地方有山方显雄奇,有山的地方有水方才动人。

  龙江河上有座山,山名天子岭,天子岭下有座庙,庙名杨泗庙。

  说起杨泗庙,一切又得从传说开始。

  同样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思州府龙颈坳有座山,那座山叫天子岭,此山如名所诉,真与天子有关,此山能通天。凡有人能在六更天时向天投掷三支雕龙飞镖便能得天下,做当今天子。于是,经过计算,得到了具体时间。到了那天许多人慕名远道而来,为此一试。为了不误时间,大家冒着寒冬在天子岭山顶住了下来,渴望坐上那“惟我独尊”的天子位置。时间很快就到四更天了,有的人在打盹,有的人在聊天,还有的人撑不住就下山了。五更天鸡鸣时,一个贪心的大汉由于心急,怕六更天被别人抢到,于是随即连向天空掷了三标。由于投掷飞镖的时间早了,玉帝还未起床,设置的安全机关响声大作,天子岭下顿时电闪雷鸣。山顶想做天子的人们惊慌失措,从山上向下奔跑,黎明中连滚带爬、鬼哭狼嚎。玉帝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连呼:“有刺客,有刺客…”于是天兵天将迅速下凡清查。天子岭乃三界之间,通天通地通水,即使是神仙也无法掐到掷标者谁。于是请来如来佛祖将此地封住,三界永不相通,为解此恨,下令路溪河涨漫天水。这水一涨便殃及了龙江河、氵舞 阳河沿岸以及洞庭湖环湖一带的老百姓,造成民不聊生。杨泗途经思州府见此状速速为民解忧,在献出宝贵生命后终于让河水不再上涨,于是人们得到了安宁。

  为了纪念这个为民的英雄,一位姓田的木匠就在天子岭的对面悬崖石壁上,龙江河、龙马河、路溪河三河的交汇处,修建了杨泗庙。从此,杨泗将军手执大刀坐守龙颈坳,保住了一方的平安。人们纷纷前来朝拜,杨泗庙从此名扬天下。

  时至今日,杨泗庙的香火依然鼎盛,护佑着这片勤劳的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你若乘车路经龙田,在龙田大桥上定会看到河对面山上的杨泗庙,它依山傍水而建,地形险要,红墙黑瓦,穿斗式六角攒尖青瓦顶,格扇明窗,十分独特。据史料记载,杨泗庙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民国初年失火焚毁,1921年重修,坐北向南。原有山门、两配殿、正殿等,砖墙围护,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平方米。1968年,两配殿因失修倾斜被拆,仅存正殿。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3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米。嘉庆年间修建碑4通,碑身残断,碑文模糊。

  每天清晨,杨泗庙的钟声依旧准时响起,那响声如一片祥云飘向远方,让更多的人恪守着勤劳善良的品格,让龙江文化越走越远。

  没有包装的美食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在龙江河沿岸,总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龙田人实在,天气冷了就要穿衣,肚子饿了就要吃饭。不仅要吃饭,还要吃好饭。如果你路经龙田,问及当地的特产是什么,他们会说“好像没有呢”,但是,当他们招待你一餐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热情好客的龙田人一直都是在用特产招待客人,只是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美食而没有刻意去包装而已。

  灰碱粑和米豆腐是龙田游子们对故乡特有的怀念。每逢临近春节,谈起故乡,游子们总会说一句:“好想吃妈妈做的灰碱粑和米豆腐呀!”

  灰碱粑,又名灰浆粑,是龙江河沿岸人民广为喜爱的一种美食,常用作早餐、夜宵等。龙田人不仅喜爱灰碱粑,更擅长于制作灰碱粑,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做灰碱粑以庆新春到来,走亲访友、拜年,村民都以灰碱粑作为礼品互相赠送。灰碱粑属粑类食品的一种,以粳米、草木灰按特定工艺加工制作而成,使用草木灰作辅助原料,并利用了草木灰的碱性作用,故取名为灰碱粑。灰碱粑以其食用、贮存方便,而被人们所喜爱。食时,将其切成长条或方块状,放入沸水中煮透后,捞出放入盛有油汤的碗盘中,拌以肉沫、葱花、香油、花椒、番茄汁等佐料便可食之,美味又营养,实在妙不可言。

  当然,如果你到龙田做客,千万要品尝品尝米豆腐。

  米豆腐亦是龙田镇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口感好,味道醇,食之,能解渴、助消化、增食欲,食过之人无不为之口谗。每逢赶集,上街赶集的人们都要到米豆腐店饱食一餐,平时,过往行人也不例外。如今,慕名而来品尝米豆腐的人不断增多,米豆腐的生意也是越做越红火。

  米豆腐,是用石灰水将大米(主指粳米)浸泡后,用清水洗净大米,然后用石磨或粉浆机将大米磨成米浆,倒入铁锅中用文火煮熟并抖成面状,攒出盛于瓷盆中冷却即可,通常作为冷饮食用,冬季寒冷时,可用沸水煮热后食用。食用时,将其切成长方条状或四方块状,拌以葱花、香油、食醋、味精、酱油、焙黄豆、折耳根、番茄汁等佐料即可食之,在龙田集镇一年四季都可食到米豆腐。

  此外,干粉、黄糕粑、腊肉、香肠、血豆腐等美食也大受慕名前来的游客所欢迎。但是,龙田人没有对这些特产进行包装打造,最初,我曾纳闷这个事实。但是,一次跟友人的谈话让我改变了这一看法,朋友说:“这正是龙田人的英明之处,好的东西是不需要包装的,特别是美食,此地的东西若移到别处就再也没有它本来的味了。”

  是呀,橘在淮南则为橘,橘在淮北则为枳。没有龙江河特有的水质,没有龙江人特有的佐料,这些正宗的土特产移到别处也是变了味的,反而影响了它的名声。

  碱粑干粉米豆腐,多少游子梦中情。人间美味藏此地,食之口馋君再来。

  记忆里的会馆

  哪里有钱可挣哪里就有商人,有商人的地方必定繁华。

  明末清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商人纷纷来到龙田古镇经商,他们自行募捐修建了思州辖地最早的会所——湖南会馆,作为维护同行业的共同利益,减少和调整同行竞争摩擦场所,也是行业联络和祭祀神灵的地方。湖南会馆大约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处于龙田镇街上北面,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内层为木质结构,外层为火砖砌墙,落脚用石灰岩作底,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大小共18间,置有一个88.8平方米的议事中堂和8平方米的天井,有石壁、回廊、假山、防火池、观音像、铜香炉、走马转角梯等,内外十分讲究带8的“发财”尺寸,对研究思州的商贸文化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在湖南会馆的旁边还建有江西会馆。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它是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商人进入思州辖地——龙田经商,由江西人牵头发起,并以江西籍人为主要人脉资源修建的古建筑。江西会馆主要作为集会、结社、演戏、评弹学艺的场所。会馆除正门外,左右各有一个侧门,防止意外事故紧急疏散人员。四周青砖围墙有9米之高,内中有26根柱子,高约7至8米,有照壁、水亭、宫门、前殿、大殿、后殿、戏台等,有砖雕、石雕、木雕朱金,工艺手法精湛,平雕凸透雕应有尽有。从远处看青瓦屋面,飞檐翘角富丽堂皇。因年久失修,已自然坍塌毁坏,现仅存围墙。

  在龙江河畔的龙田街上,还遗留着龙田古民居院落,院落仍完整保存着古区商岳、聂、甘氏等8座青砖盒子墙四合院古民居院落,多为明清时所建,布局合理,技艺精湛,雕梁画栋、采光适度,居住舒适。院落和院落之间,有花阶古道相连,古色古香。

  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如是夏天,放眼望去,龙江河上热闹非凡,划船的渔父、游泳的小孩,洗衣的浣女,嬉戏的黄鸭,真是一幅龙江上河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静静的龙江河依旧在流淌,河上昔日的繁华景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新的浪潮湮没,但这里的人、这里的山水依旧在演绎着新的故事……

  龙江河水碧悠悠,水面黄鸭嬉戏游。昔日繁华历历在,代代拼搏争上游。

  天之苍苍,地之茫茫。龙江河上,水泛光芒。青山过处,柚子飘香。夕阳将至,虽喜却伤。

  粗俗的诗句难以表达出古镇的灵气和龙江河的多姿,暂且这样吧,让更多喜欢古镇和山水的文人前来畅谈!

 

杨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