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6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1-1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贵州实践”

□本报记者 曾 丹

  全力保障农民生活条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贵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6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8%,比全国高10.8个百分点。因此,补上贵州全面小康的短板,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到2020年,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的要求,更是贵州的责任。”省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我省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目标,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扶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贵州农村的劣势是基本生活条件落后、历史欠账多,‘补短板’是贵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推动扶贫攻坚的重要着力点。”记者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省委、省政府从打基础、利长远的角度出发,以农民最急需、农村最薄弱的“路、水、房、电、讯、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全面展开对农村“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讯难、环境改善难”等六个老大难问题的整治工作。

  在整治工作中,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解决“有”的同时,“一步到位”完善提升功能,实现硬件上的小康。两年来,实施“小康路”建设,全省农村村民组通路建成2.5万公里,通路率提高18.7%;实施“小康水”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完成928万人,小型水利耕地灌溉完成328万亩,分别占规划任务数的79.7%、50%;实施“小康房”建设,“兜底”解决“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住房保障和房屋安全问题,消灭茅草房20万户,农村危房有262万户得到了改造,并建成7.5万户农村住房小康版;实施“小康电”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率98%;实施“小康讯”建设,乡镇邮政网点实现100%全覆盖,自然村通电话提升10.3个百分点,行政村通宽带提升7.6个百分点;实施“小康寨”建设,完成“三改三治”145.7万户。六项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使我省6.9万个自然村寨中的2.55万个村寨直接受益,受益覆盖率37%。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贵州农村的优势是生态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多彩、山地特征明显,发挥贵州优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贵州发展的必然选择。”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余咏梅介绍说,为了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景村相融”的贵州村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景区的理念,编制了《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以“显山、露水、留白”的手法实施项目化、本土化、开放式村庄建设,打造滨水型、伴山型、田园型、依山傍水型“四型”村落。目前,全省已涌现了西秀浪塘等6000余个与山水风光相依相伴、与民族文化相生相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贵州村落”。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传承‘多彩贵州’的文化记忆。”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了解到,作为传统村落大省,《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草案)》拟于明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在全国尚属首家。截至今年10月,我省已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专家、一村一方案”,实现了规划引领、技术支持、项目资金整合的“三位一体”,有效推进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在实施“脸谱”计划的过程中,强调采用当地建筑材料,提炼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黔北民居、“合院式、石墙石屋盖、三房一照壁”的屯堡建筑、“吊脚楼、垂花柱、美人靠、雕花窗”的苗族建筑等,“各美其美”,留下深刻的“贵州记忆”,黔东南州作为全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市州,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发挥山地优势,发展立体型多维度山地产业。”记者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了解到,为了念好“山字经”,我省大力推动建设基础设施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实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就地就近转移农民相结合的良性态势。在这一过程中,实施“一村一品”扶持计划,建设特色种养殖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超对接基地,打造山地农业、农村电商、山地体育旅游和山地休闲养生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通过两年创建活动实施,全省初步实现了“富在农家增收入”,创建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以上;“学在农家长本领”,80%以上农民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乐在农家爽精神”,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得以普及,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100% ;“美在农家展新貌”,实现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五通”,“三改三治”逐步推进,示范点50%的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调研,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给予肯定,在遵义花茂村考察时感慨“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确保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记者从省政府研究室获悉,今年1—9月,我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06.5亿元,为年度任务304.3亿元的100.7%。六项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共完成投资999亿元,为2013—2017年总任务的70.2%。其中,小康路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26.7亿元,为年度任务139亿元的91.1%;小康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8.6亿元,为年度任务58亿元的101%。解决291.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年度任务的97.3%;小康房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75.9亿元,为年度任务60亿元的126.6%;小康电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为年度任务17.5亿元的75.3%;小康讯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为年度任务5.8亿元的95.5%;小康寨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26.6亿元,为年度任务24亿元的110.7%。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施两年来,我省按照定路线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四定三集中”原则,不断探索、大力推进。一是以“四个纳入”落实责任。创建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体系,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协调、一年一考核。二是实施“万名干部驻村”扎实帮扶。把抓基层组织建设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每年1万支工作队、5万人成建制驻村帮扶;今年10月,又增加选派9498名后备干部和35岁以下年轻干部自带行李、自带炊具,奔赴各地村庄担任“第一书记”,以帮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要内容,在基层一线接地气、长才干。三是探索“1+N”模式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省明确了推广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N个周边村庄联动发展的“1+N”模式,现阶段,100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发展的200多个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了落实“中西部1亿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贵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