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起处,破浪前行。
当全球各经济体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投入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实现经济高度服务化,意欲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之时,处于努力后发赶超中的贵州,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实现经济新增长的重要路径,迅速迈出坚定而扎实的步伐。
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殷殷嘱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战略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主动作为,锐意改革创新,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的突破,全面牵引带动现代服务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奋力开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新征程。
构筑产业新高地 点燃发展新引擎
——贵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综述
□王璐瑶
撑起全省经济半壁江山
这是一组令人惊喜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曾一度接近全省GDP的一半,最高达到47.9%;
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4590亿元,为“十一五”末期的2.1倍,超过规划目标790亿元;
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2.4%,最高年度增速为16.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46%-53%之间;
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服务产业已基本支撑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壮大,结构层次不断优化,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批发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零售业、住宿餐营业、家庭服务、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产业提升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高,大数据服务、大健康服务、检测认证、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和外向型服务经济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促、同步推进,为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大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全省服务业发展仍保持逆势上扬的势头,实现较快增长。增加值达到3141.4亿元,同比增长11.4%,排全国第2位,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47%,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对促进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领域限额以上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长6%,远高于整体增速,继续保持就业“吸纳器”、主渠道地位。
服务业如此欣欣向荣,在其背后,是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扩容建设加快,截至9月末,数据总存储能力达到2000T,出省带宽新增300Gbps,达到2400Gbps。贵阳传化智能公路港、龙里省级快递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项目加快建设;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电信(贵安)云计算信息园一期建成投入使用。
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96.33亿元,同比增长23.2%,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0.8个百分点,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服务行业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新兴业态加快涌现,市场活力明显增强。
截至9月末,全省服务业企业达到25.31万户,同比增长24.8%,高于同期全省市场主体的总体增速,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56%,教育业增长45.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1.8%。
产业平台更具时代竞争力
用3年时间,习水县搭建开放平台,培育新兴业态,逐步将后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昔日穷乡僻壤已经蜕变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完善的国际度假区。
“逼出来的鰼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习水成立“融入重庆一体化发展改革试验区”后,初始发展阶段仅停留在旅游地产层面,暴露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产业培育不足、配套服务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面对自身的差距和市场的倒逼,当地决定以度假旅游为纽带,以产业培植、文化植入为核心,大力培育突出自身优势的复合型新业态,让游客长期的留下来、住下来。
2013年5月,鰼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正式成立,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度假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在园区实现了从无到有、遍地开花,带动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极大改善,催生出休闲、度假、养身、康体、养老、会展、商务等复合型度假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度假旅游、养生养老为核心的国际级度假旅游产品。2014年,园区接待游客53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35%。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人力资源、创意研发、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社会经济产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因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突出的基础支撑性、服务保障性和引领带动性等特性,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产业。”省发展改革委常务副主任张平说。
为使产业平台更具时代竞争力,贵州省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作用,着眼服务保障一、二次产业和服务产业自发展的需要,积极加强对各类市场性、政府性发展资源的引导与整合,紧紧围绕“5个100”工程配套服务功能区和区域性产业服务后台建设需求,以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和平台营运商培育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各种层次各种类别服务平台与产业服务后台的打造。
服务产业、服务企业和项目开始向“服务器”“增值器”“加速器”华丽转变,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效能上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有效提升全省经济总体实力与竞争力。省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抓好“十三五”发展谋划,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统领服务业发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贵州省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紧紧围绕“两化”战略,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推的要求,科学谋划和构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抓紧编制形成以《贵州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信息化、旅游、健康养生、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十多个重点产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改革创新业态化茧成蝶
去年5月,贵阳市星火现代服务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该市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
该基金总规模1亿元,以贵阳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主,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助推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开展新的探索,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激发杠杆效应,培育、孵化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现代服务业企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要素向贵阳集聚。
“我们将继续全力支持贵阳市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抓好试点工作总结评估,在全省积极推开试点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张平说,省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了贵州习水鳛部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推进以川渝两省及国际市场为主的外向型服务经济发展,探索贫困地区转型发展、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新模式。
根据2012年2月22日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通过改革创新,服务产业必将化茧成蝶,从传统向现代迈进。
系列重拳措施正在进行——
加快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重点地加快推进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合作服务产业、大数据服务产业、大健康服务产业、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10大类型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服务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服务后台。贵阳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区、贵阳小孟工业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贵州长和长远现代物流集聚区、中国·仁怀白酒配套服务产业集聚区、中国·湄潭茶叶配套服务产业集聚区(中国茶城)、贵州百鸟河大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加快推进服务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解决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配套、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加紧构建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紧紧围绕五大新兴产业发展和做强做大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要求,创新与贵州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协调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坚持高新化、体系化构建,重点加大对现代物流、大数据服务、融资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产业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支持,有效促进了特色优势资源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幅。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贵州省整合各类资金支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近2500个,补助资金33.1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76.94亿元。
培育发展一批平台营运商。着眼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研发、电子商务商、大数据服务等重点领域,引进传化物流、长远物流、中信银行、重庆银行、阿里巴巴、淘宝网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运营商。同时,坚持国内外引进与本土培育并行,充分利用外来平台营运企业的鲶鱼效应,激活市场,培育壮大本土企业,贵州银行、朗玛公司、“马上到”物流、贵州勤邦集团等一大批运营企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发展。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