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5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0-30

抗日烽火中的黄花

——追记抗日女兵、水城县第一届县政协委员鄢文琰

□文/文向东 王如柏 谢应钦 图/王建军 提供

  负笈求学

  1915年年初的一天,在四川省宜宾市的圣庙侧,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鄢文琰。

  鄢文琰出生不久,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倒行逆施复辟称帝,全国十八省纷纷起兵讨袁。为躲避战火,七岁时鄢文琰随母亲迁回了云南省昭通县城的家。

  鄢文琰自幼天资聪颖,灵巧俊秀,读女子学校后课余常常喜欢参加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打篮球都很出色。在她的性格中,除了豆蔻年华女孩的俊俏妩媚,更有几分男孩子的果敢“野性”。初中毕业时,鄢文琰考上了云南省省立女子高中,成为当时昭通能够考上省城高中为数不多的女孩子。

  那时的昭通不通公路,从家乡到省城昆明山路崎岖,跋山涉水要走十多天。沿途多有野兽出没,而且匪患频发。

  家人和亲友为她担忧,纷纷反对她去省城上学。可是,性格刚强的鄢文琰始终不改初衷。她婉言谢绝了亲友们的好意,女扮男装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二天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省城昆明。省立女子高中在当时来讲是昆明城中的贵族学校,家庭并不富裕的鄢文琰入学后尽管省吃俭用,时间一长仍然感到囊中羞涩入不敷出。

  学校老师得知她的实际困难后,便安排她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抄写讲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谁知她在抄写讲义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生活困难,还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练就一手好书法。

  投笔从戎

  抗战爆发后,在声势浩大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热潮中,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决定抽调滇军有实战经验的骨干官兵四万余人,组成由卢汉担任军长的第六十军,在巫家坝举行了出征抗日誓师大会。将士们抗日热情高涨,“誓灭倭寇,保卫祖国”的口号声响遏行云。

  六十军翻山越岭、徒步千里经过贵州、广西两地奔赴抗日前线,历时两个月后抵达长沙。原本六十军奉命参加南京保卫战,但是因南京城已沦陷,便转赴武汉待命。

  云南广大男女青年也纷纷报名参军,要求奔赴前线抗日杀敌报国。整个云南省呈现出“一片山河一片血,十万青年齐应征”的场景。

  云南省成立了由汉、彝、苗、回、纳西族等9个民族女青年自发组成的“云南妇女抗日战地服务团”,后被卢汉的六十军收编。高中毕业后已经在国民党昆明市党部担任秘书的鄢文琰,从在六十军一八二师五四九团任参谋长的未婚夫、水城人王重钦的来信中得知,日军在占领区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令人发指。她毅然放弃工作投笔从戎,成为了战地服务团的一员。

  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干部分为团长、区分队长、班长、文书、会计,都是从团员中推选。经大家共同推选并报上级批准,徐汉君为妇抗团团长、胡廷璧为副团长,鄢文琰因有文化又是在职人员投笔从军,也被选为副团长兼文书股长。

  服务团最初的团员有三百多人,在西山华亭寺集中训练期间,大家每天在训练中都高呼“誓死保卫国土、消灭日本鬼子”的口号,纷纷要求奔赴前线杀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六十军军长卢汉从前线来电,要服务团挑选六十名团员,立即赶赴前线。经过推选,鄢文琰也名列六十名团员之中。

  宣传抗日

  1937年12月13日,服务团的六十名团员英姿飒爽、队列整齐,在爆竹声中,告别亲人、告别故乡,踏上征途。

  服务团一路上走到哪里,抗日军歌唱就到哪里。每到宿营地背包一放,就集中群众演出街头剧、高唱抗战歌,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服务团所到之处受到群众欢迎,赢得了一片掌声和赞誉声。

  服务团到达贵阳时,贵阳各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她们的抗日行动,大大鼓舞了贵阳市民。从贵阳出发时,有六个女孩子坚决要求参加服务团的队伍,其中有一个只有十二三岁,被父母强行拉走了。可是当服务团出发的车子上路后,才发现她偷偷趴在座位下面。

  汽车行驶八天后,终于到了长沙。六十军驻湘办事处主任邱向之热情接待。湖南省主席亲自来慰问,《长沙日报》对此作了报道。

  1938年元月,服务团接到命令赶到湖北六十军军部集中待命。从长沙出发时团员们身负背包、冒着雨雪徒步行军。由于道路泥泞,举步艰难,一路上经常摔跤。队伍除夕夜赶到目的地时,当地百姓和商店早已关门闭户,什么东西也买不到。大年三十,尽管大家饥肠辘辘,也只好用辣椒下饭。

  第二天,军长卢汉派副官来接她们到武昌去换装,每人一身蓝色衣裤、大盘帽、皮鞋、绑腿,还发了20元的生活费。

  1938年2月,六十军军长卢汉认为服务团在昆明的训练还不够扎实,要求服务团进行为期半年的强化训练,内容有军事训练、统一战线 、战地服务知识等。服务团开始了严肃紧张的正规化军队生活。给服务团上课的老师有军医金则人、音乐老师冼星海、安娥、鲍超等。还经常邀请邓颖超、郭沫若、史良等来演讲,给服务团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通过培训提高大家的政治思想觉悟,学会战地服务的有关技能。

  碧血黄花

  1938年4月中旬,日军坂垣第五师团、矶谷第十师团向台儿庄袭来。在此危急时刻,六十军奉命开赴台儿庄,隶属第五战区李宗仁将军指挥。鄢文琰的未婚夫王文钦也随军开拔,而服务团则暂时留在原地待命。由于杀敌心切,鄢文琰与团里的十几个女同志第二天悄悄离团追赶大部队。最终在山东东佛车站赶上队伍。

  六十军正向指定地点集结时就与日军主力遭遇了,在汤恩伯的作战部队已经撤退的情况下,滇军将士英勇抗敌,不怕牺牲,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习惯于高原山地作战、以山峦为掩体的滇军官兵,尽管身处无掩体依靠、无险可守平原地带,却个个奋勇向前,前赴后继无一人退缩。108团2营为阻击敌人坦克,一名战士提着捆好的手榴弹,匍匐前进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战士冒着战火跃上坦克,把手榴弹塞进舱内消灭敌人;有的战士与敌人拼刺厮杀。营长尹国华带领五百官兵与敌人反复拉锯争夺阵地,直至全营壮烈牺牲。

  凭着满腔报国激情和高昂的士气,滇军六十军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的飞机、坦克、机枪、大炮对阵。一次次地冲锋,一排排地倒下,又一次次地冲锋,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六十军投入战场时是四万余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了二万余人。

  战地服务团的女兵在这次台儿庄战役中,展现了云南巾帼风采。鄢文琰和伙伴们在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敌人炮火逞威时,就趴下。炮声一停,立即飞奔到前沿抢救伤员。她们抬的抬、背的背,飞快赶回包扎所。血火纷飞的战场上,鄢文琰她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凭借炮弹弹坑的掩护,她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伤员。为了不丢下一个有生命的官兵,鄢文琰她们来回在死人堆里仔细搜寻,结果找到了两个腿被打断的士兵。鄢文琰和战友看见一辆敌人坦克四脚朝天,旁边战壕里躺着一个血肉模糊的战士,一摸胸口还有气。原来是用一捆手榴弹炸毁敌人坦克后受伤的。她们迅速把他抬下阵地送到医院救治。后来,这个战士伤愈后,又重返抗日前线。

  并肩抗战

  战地服务团的六十名团员,在台儿庄战役中虽然无一人伤亡,但因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高度紧张劳累,从台儿庄撤到运河以西时,全体团员的身体都垮了。随着日寇节节推进,六十军奉命后撤,每日行军八十余里。鄢文琰已处在带病行军中,有时坐下去就爬不起来。为了不掉队轻装前进,鄢文琰的行李、书籍、日记全部丢光。队伍赶到汉口时,她全身上下已经只剩短衣短裤,战友王寿芝患了神经分裂症、姜包患了心脏病,其他战友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服务团分散到各部队后,鄢文琰来到了六十军一八四师。该师的任务是参加武汉保卫战。鄢文琰被安排去乡间发动群众抗日,以配合部队作战。那时群众工作也很艰难,汉奸时常告密,随时有被抓走或杀害的危险。她白天就躲在老乡的薯坑中,夜里才能出来工作。由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久鄢文琰又再次病倒了,患上严重的疟疾。战友们把她送回部队治疗痊愈后,她被安排到幼年兵营当教官。部队调防到湖北黄陂、咸宁一带,她又才归队。

  1939年她旧病复发,部队把她送到湖南长沙治疗,暂时脱离了队伍,不料却发生了“火焚长沙”重大事件。鄢文琰带病逃离火海后,幸好碰上六十军的军车去贵阳,军长张冲让她随车到了贵阳,张军长并要她回到昆明休养。鄢文琰不愿回昆明,只在贵阳休息了几天,买了些药又转回前线了。

  鄢文琰坚持回前线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在昆明时与讲武堂学生王重钦相许,双双以身许国、立志抗日。未婚夫王重钦还在前线杀敌,她自己怎么能安心到昆明休养呢?

  鄢文琰回部队便匆匆赶到辰溪与服务团的战友们汇合。令鄢文琰更高兴的是辰溪离王重钦的驻地不远。当时,王重钦已升任一八二师五四九团的上校团长,驻防江西万载、宜春一带。

  在那战火纷飞的环境里,虽然同属六十军,但是军与团之间、团与团之间,总是隔山隔水相距几十里,很难见上一面。这次鄢文琰回部队两人才重逢。经上级批准,鄢文琰调到了王重钦所在的五四九团工作。不久,他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夫妻并肩转战南北,相随相伴,并在战争环境中生儿育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解甲归田

  鄢文琰的丈夫王重钦从小伺母至孝,只因抗日救国才离开母亲。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全国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王重钦也希望结束戎马生涯,回到母亲身边尽孝。

  然而,内战爆发,王重钦从五四九团调任一八二师参谋长,不久又任滇军新三军司令部新闻处任处长,又随军转战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回乡的愿望落空。王重钦和鄢文琰早已不满国民党发动内战,开始厌倦军旅生活。1948年底接到母亲病重的信,王重钦认为是脱离军旅生涯的好机会,便以请假送妻回乡侍奉母亲的名义离开部队。

  1949年初,王重钦与少校妻子鄢文琰一身戎装回到家乡贵州省水城县,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抗战伉俪的归来,当时在水城引起了轰动。看到阔别多年的儿子平安回到身边,还带来一个孝顺的媳妇和几个孙子,病中的老母亲十分欣慰,病情也大大好转。

  1949年底,解放大军进入贵州,水城县伪县长弃城逃跑。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混乱。王重钦与肖辑轩、吴承卿等几位有影响的地方人士,自发成立治安组织维持城内社会秩序。

  1949年12月18日水城和平解放。人民政府鉴于王重钦在协助和平解放和维持社会治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安排他在县税务局工作。

  随着一波波政治运动到来,王重钦因为其曾经的军官身份,1952年被以“伪军官”等罪名判刑三年,送到遵义磷肥厂劳动改造。由于他表现好,刑期满后安排留厂工作,还成为一名车间主任。后因矿井发生事故,本来已经脱险的他和其他车间领导,为抢救30余名工人而以身殉职。

  丈夫远离家乡期间,鄢文琰全靠自己一双手纺纱织布来养活一大家人。1957年政协水城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时,鄢文琰作为有文化、有知识、有影响的妇女,当选为水城县第一届政协委员。鄢文琰当上政协委员后,为水城县政协工作的开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1960年,鄢文琰也因其军人身份,被口头宣布为“四类分子”交街道管制,经常被挂黑牌罚扫大街。

  拨乱反正后,经公安、法院核查,原来她被诬为“四类分子”纯属冤案,根本没有文字根据和法律依据。随着冤案平反,她的政协委员的身份又得以恢复。鄢文琰的书法艺术,也是水城县文学艺术中的一笔财富。直到八十高龄,全市举办的几次书画大展,她都有作品参展。全市出版的几本大型诗书画集,都收入了她的作品。

  2001年,鄢文琰地走完人生之路,享年86岁。

鄢文琰八十岁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