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原明珠”的明天
□梁大立 本报记者 郭 军 何 博
“建议省政府及时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和部署草海周边居民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建议威宁自治县提前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期间县城发展规划。……
“建议省及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做好草海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8月24日至25日,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国强率领省政协人资环委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加强威宁草海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关于草海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于10月8日报送省委办公厅。
10月12日,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批示:“报告有价值。”
同日,省委副书记谌贻琴批示:“调研很深入,所提建议很好。我们一定要重视草海的治理,一定要保护好这颗‘高原明珠’。”
10月15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作出批示,要求省发改委、毕节市委把调研报告所提三条建议落实到对草海治理工作的部署中。对所提出的问题,要在草海治理推进计划中予以体现。
“高原明珠”
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
冬季温暖,气候宜人,是冬春观鸟、夏秋避暑的最佳选择地;
栖息着100多种珍奇水鸟……
这就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原明珠”——草海。
草海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脉腹地,位于威宁自治县西南侧。草海因水草丰茂而得名,素有“高原明珠”、“鸟的天堂”、“水下森林”、“物种基因库”和“露天博物馆”等美称。
然而,目前草海水体污染严重,周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专家预测,照此发展下去,37年后草海将完全退化为沼泽地,届时被称为“高原明珠”的草海不复存在。
附躯之痈
“草海污染源点多、面广、量大。”
“草海周边植被环境退化,导致水土流失和底泥淤积加剧。”
“土地权属问题限制草海的保护和综合治理。”
草海的附躯之痈让政协委员痛心疾首!
“威宁县城污水处理能力有限,每天有8000余吨污水直接排入草海造成污染;环草海湿地居住着18个村99个村庄9万余人,没有排污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放到草海湿地,对草海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草海周边大部分是农耕地,农民在耕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被水淋刷后近70%的化肥和农药流入草海湿地,导致面源污染严重……”
“草海保护区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15.3%,水土流失面积达31.4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的32.8%,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流入草海的土壤达5.3万吨以上,使草海水域由原来的5—6米深的水位演变到现在的平均2米的水位,保护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域底泥淤积加剧……”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1958年开始排水造田,使草海水域面积减少到31平方公里。1972年再次实施大规模的人工排水工程,致使草海仅存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和部分沼泽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1982年恢复草海水位至2171.7米后,水域面积达25平方公里,水面下的大部分土地也属承包地,导致无法对草海湿地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管理……”
委员们纷纷指出。
遏污之策
“目前,治理草海污染有两种思路:一是工程性治理;二是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委员们分析说,两种思路相比较,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的工程性建设预算为109.9亿元,但实施工程建设,周边主要污染源依然存在,因此,工程性建设只是治标方案。实施移民搬迁,搬迁保护区内的18713户75919居民,按人均10万元标准搬迁,约需资金75.92亿元,按45平方公里湿地面积规划发展,需要征收6万亩耕地,按58967元/亩征收标准,土地征收投入为35.38亿元,搬迁和征地两项需投入合计111.3亿元,与工程性治理项目投入相差不大,从根本上可以解决人禽、水土等矛盾,达到治本目的。
委员们认为,草海是没有水源补给的天然湖泊,补水主要靠雨水,自净化能力弱,用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的办法治理和保护草海是关键之所在,而实施异地移民搬迁是根本途径,理由有三:一是从根本上解决草海污染的根源问题;二是实现长期有效地解决草海的污染问题;三是实现用尊重自然规律的办法加强对草海的保护。同时,实施异地移民搬迁也是可行的:一是通过两个思路预算对比,在预算投资上是可行的;二是威宁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移民搬迁对土地的需求是可以解决的;三是威宁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可以解决移民搬迁后居民的就业、生存和发展问题。
“建议省政府及时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和部署草海周边居民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建议威宁自治县提前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期间县城发展规划;建议省及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做好草海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委员们发出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