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55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0-23

李侠公留学苏联的前前后后(下)

□文\图 李 芳

  (续接上期)1928年1月20日,共产国际组成东大冲突调解委员会,由联共中央宣传部委派施坦作为工作组长,到东大进行调查,召开三次全体学生(三百多人)大会,听取留学生们的诉求,并提出处理意见。第一次学生大会由李侠公、童庸生、马员生等人进行现场发言,朱代杰到中山大学请人将学生们的意见译成俄文交给工作组。第二次学生大会,由施坦主持,宣读解决东大学潮方案及措施。坚持中国班党支部在东大党委(支部局)的领导下,执行的路线是正确的,但在工作中有许多错误和缺点,因而会后应当改进。然后,让学生们对工作组提出的方案进行举手表决。大家听后,全场哗然。李侠公在会场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大家说:“大家不同意工作组的方案,表决时可以表示,但工作组是中央派来的,不能反对,否则就是反中央。因此,不赞成时,只能投怀疑或不同意”。会场安静下来后,施坦宣布表决,先问赞成的,举手的东一个,西一个,不过二、三十人。次问反对的,因李侠公有言在先,举手的只有几人,但马上放了下来。后问怀疑的,全场哗然一片,几乎都把手举了起来。学生大会否决了工作组的方案,工作组吃惊地匆匆宣布散会。2月27日,联共中央组织局听取施坦工作组的汇报,并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建议:一、解除东方大学党支部书记韦尔特纳的职务,将支部主要负责人武胡景、黄士嘉、宗锡钧、竺廷章开除,将示威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鲁易、李侠公、朱代杰、贺声洋、马员生开除。二、批评舒米亚茨基的失职错误,责成中央宣传鼓动部和组织分配处加强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管理。第三次学生大会先后分别在东大中国本班及军事班召开,仍由施坦主持。在东大本班只是增加说明中国班支部的缺点和错误;在军事班,才宣布了开除李侠公、朱代杰、鲁易、马员生、贺声洋(马员生之说为童庸生)五人的决定。

  1927年末,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率中国工农代表团访问苏联,并出席共产国际会议。李侠公、朱代杰、鲁易、马员生等被东大开除的五名学生在莫斯科找到中共代表团的向忠发、李震灜,说明东大学潮的起因及其处理结果,要求代表团为其办理回国手续,回国在白色恐怖中参加革命工作。李侠公、朱代杰在国内就与向忠发熟识,向忠发、李震灜亦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东大学潮的具体情况。1928年1月23日,向忠发致信共产国际执委会,要求马上改革东方大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党的领导、改组东大军事班。这封信与李侠公、朱代杰等东大学生的请愿诉求相一致。向忠发与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协商,将东大开除的五名学生领袖继续留在苏联,转入他校学习。不久,朱代杰、马员生转入列宁学院。4月,李侠公、鲁易等转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实际上取消了对李侠公等人的“处分”。随后,联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东方大学中国部并入中山大学,并将中山大学更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30年2月停办)。“东大学潮”事件,为留学生中的陈绍禹(王明)宗派集团被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发现、扶植、重用创造了条件。学潮中的李侠公等几位学生领袖及部分积极分子,亦为后来陈绍禹宗派集团所排挤和打击,在苏联“肃托”、“清党”系列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审察,马员生乃至受到关押审讯。

  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又称军政大学),全称为“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1927年设立中国班,第一期学员有朱务善、蒋经国、傅钟、肖劲光、李特等,分别为中山大学、东方大学、基辅军官学校、红军军事学校转入。1928年4月,李侠公进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中国班第二期学习,与鲁易、孔祥鲁、董良史、李秋萍等成为同期同学。因学校教学全用俄文俄语,李侠公转入时曾得到同学蒋经国的辅导,并结下了私人情谊。1929年6月,转入列宁学院的朱代杰、马员生到列宁格勒参观、实习和工业考察,曾到军政学院看望李侠公、鲁易等被东大排挤出来的同学,带去中共六大文件,转达共产国际及苏共中央精神,并交换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李侠公离开中国留学生聚集、政治风波迭起的莫斯科,到列宁格勒后,谨言慎行,专心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日后翻译罗忍格尔伯《政治经济学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免去卷入留学生中的“托派”风波和苏联“肃托”灾难。但在苏联1930年的“肃托”运动中,马员生因“交代思想”而被认定为“托派”分子遭受“格伯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秘密审问和关押。在苏方人员的审讯当中,让其交待与李侠公的接触情况,意图将李侠公列入“托派”嫌疑之列。朱代杰就是因“托派”嫌疑开除党籍而遣送回国的。

  留苏期间,李侠公与孙冶方(中山大学翻译)、罗汉(东方大学学员)等留苏同学友善,以至后来成为密友,与贵州籍学员周达文、王若飞有所接触或交往,而与国民党籍的谷正鼎、谷正刚兄弟(二人1927年8月回国)的交往未见任何记载。直至晚年,李侠公还有嗜好俄式黄油、烤面包,喜唱俄罗斯民歌等,尚留有苏俄生活之依恋情怀。

  杰出的党外民主人士

  1927年4月16日,已到达苏联留学的李侠公,作为“共产党首要”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通缉(即国民政府秘字第一号令)。1930年8月,李侠公由苏联回到上海,由党组织安排住在四马路的一家旅馆,学习党内的一些文件,等待分配工作。因在旅馆迎面碰上国民党特务王慧生(广东大佛寺开枪射击李侠公的那位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李急由后门避走,不能再回旅馆居住,当时又没有准备失去联系后新的联络方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约两月之后,李侠公在大马路碰上当年的黄埔学生、中共秘密交通员陈赓,告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及化名和居住地。三天后,陈赓派人与之接头,自称是江苏省委的人送来20元生活费后,竟未再来,联系再次中断。李侠公因通缉在案,不能在公众场所露面求生,以免被国民党特务及中共叛徒认出。李侠公在流浪上海街头时,曾与一家书店发生“窃书”纠纷,被英国租界巡捕房拘押,因其真实身份尚未暴露,旋被释放出狱。在身患重病,身无分文,万般无赖的情况下,李侠公只有向其在上海兼任招商局总办的兄长李仲公(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时任交通部政务次长)求助,得到其兄资助而住进医院治疗。在医院又遇上同样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孙冶方,病愈后同孙一道去孙的家乡无锡教书求生,后曾匿居于李仲公在苏州的家中。

  经与孙冶方相商,李侠公将译著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观与我们的驳议》一书,交由其兄李仲兄修改审订后,以李仲公的名义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成为国民党政坛及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率先发出的抗日先声。李侠公与中山文化教育馆签约,同孙治方一道赴日本东京,闭门译著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教本——罗忍格尔伯《政治经济学史》(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发行),以著述为生。1935年,李侠公由日本回国,在无锡、苏州之间过着流亡的“打单”生活,后经孙冶方三嫂介绍,与上海道南小学教师姜曼薇相识相爱,于1936年11月在苏州结为夫妻,相伴终身,白头偕老。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侠公在上海遇见留苏同学罗汉(曾为早期的中国“托派”组织骨干),两人结伴到南京,找到中共南京办事处的叶剑英、李克农,要求恢复中共党籍及安排工作,1937年8月与罗汉一道赴延安,行至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得到林伯渠、王若飞的热情接待,因大雨路阻未能成行。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经周恩来推荐,李侠公担任政治部设计委员、陆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后任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为郭沫若)。留苏同学朱代杰,回国后参加邓演达创建的第三党(即后来的农工民主党)活动,由政治部长陈诚推荐,亦担任政治部设计委员、总务厅长。李侠公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领导下,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曾担任谭平山等人领导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干事,成为一名杰出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民主人士。 (完)

 

1977年春李侠公(右)与留苏同学孙冶方(左)摄于贵阳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