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55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0-23

构建新媒体交流平台 提升政府执政公信力

□顾雪松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集文字、图像、音视频等方式为一体,在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具备了自身的许多新特征。第一是去中心化。传统媒体中的传者和受众身份完全被颠覆。在新媒体中,人人都是传者,人人都是受众,新媒体的发展,把现代社会带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泛传播时代。第二是海量信息带来了大数据的产生。网民被赋予了创造与分享信息内容的力量,信息提供者数量极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第三是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前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制作周期,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发布和传播信息,公众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迅速获得与传播大量资讯,掌握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第四是互动性强。伴随着数字媒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公众有机会通过新闻跟帖、公共论坛、网络调查、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观点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舆论。双向沟通的传播模式,进一步保障了公众获得信息的知情权以及表达观点的话语权。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催生了新舆情。随着博客、微博、微信、个人视频网站等出现,为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平台,公众通过网络提出看法、宣泄情绪,就社会热点事务、公共话题发表评论和意见,新媒体逐渐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模式中,政府的新闻发布在新媒体环境下,成为了政治话语的单向演绎,有可能淹没在网民的舆论场中,成为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全新的沟通对话平台,才能有效提升政府行政的公信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升行政人员的媒介素养,加强政府部门执政能力建设和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行政人员兼具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受众,又是媒体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对象,同时还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种多重关系对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强的舆论引导能力。

  培育和提升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首先是加强主动接触新媒体意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功能,真正把新媒体当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的重要平台,当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受和对待网络舆论。网络民意并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里面有很多可资援引的智慧、警示和知识。

  媒介素养的培养,重在认识新媒体的使用技能、运作规律等。公务人员作为新媒体的受众,要熟练地从网络论坛、博客等获取或反馈信息,与公众互动,引导舆论。新媒体信息传播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引导舆论,加强对民意的了解。

  重视对行政人员和公务员岗前岗后的培训,在招考公务员时,考题要包含新媒体传播知识,在公务员上岗前要进行媒体认知的训练,对于已经上岗的工作人员则要定期组织学习班,学习和认知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二是组建相对稳定的新媒体管理队伍和机构,建立专业新媒体运营团队。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微信用户数超过5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职能部门成立新媒体信息宣传中心,投入人力和经费建设高素质新媒体宣传队伍显得尤为必要。

  新媒体要想运营好,可建立专门的政务新媒体工作队伍,保证专人专岗,明确责任,建立发布审核机制,整合资源,规定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考核办法,用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政务新媒体的应用与运行。

  新媒体舆论凭借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载体,具备社会动员效应,特别是病毒式传播的情绪舆论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声势,导致网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影响,容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有专门人士,在第一时间主动作出回应,发布事实真相,避免谣言及有害信息的蔓延。目前我国的新媒体参与者人数众多、互动性强,政府可利用这一优势,借助网民的力量发现事实,鼓励他们参与事件的调查,以此进行舆论引导,提升政府行政公信力。

  三是建构新媒体交互平台,增强政务信息传播力。我国在1998年推出“政府上网工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建立了各自的政府网站。2011年政务微博逐渐开通,从中央部委向基层延伸。随着政务微博、电子论坛、网络留言、微信等其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政务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政府机构的服务性、部分政府官员的影响力都得以提升。新媒体在推动信息公开,促进民意表达、官民互动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如何获得网民的反馈意见、理性处理网民的情绪宣泄,促进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常规化,网民如何合理地参与问政,发表想法都成为了新媒体语境下多方位沟通对话面临的挑战。

  政府网站是政务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进行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窗口,其工作应以政府业务为基础。但目前部分政府网站内容偏离其主要业务,网站充斥着大量的行业新闻、业界动态等信息,真正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信息和服务较少。政府网站应从用户角度考虑,为公众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并增加用户体验功能。在建设过程中,可从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交通、证件办理、企业开办、资质认定、政府信息公开、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完善,发挥政府网站为民服务的作用。

  与此同时,尽可能多元联动,集体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构建相应的微博群、微信群,组建多层次的政务新媒体梯队和组合,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多角度,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