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引领贵州迈向新时代
——我省发展大数据系列报道之八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大数据交易所完成11笔交易
前不久,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这是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提供数据交易的平台。挂牌营运的短短几天,该所就进行了11笔交易,产生交易额数十万。此举表明,数据可以赚钱正在贵阳成为现实。
记者了解到,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当天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何会受到青睐,该所相关负责人说,大数据不仅意味着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更意味着从无尽的数据中发现商机和价值的能力。如果只有大数据技术,没有数据源,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贵阳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建立,正是为众多企业寻找数据源提供了契机。
的确,记者注意到,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成立,是顺应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启了大数据产业链的“新型模式”。该所不仅将聚合全国知名的大数据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链和生态圈,而且还会带动大数据清洗、挖掘和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我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支持,为实现“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该交易所可供交易的数据品种30余个,其中包括交通、医疗、金融、征信、政府等方面大数据。“我们预期今年交易总额会达到2亿元,其中交易的数据将会由至少100家数据卖家组成。通过建立中国大数据交易所,把大数据转换成为真正意义的资产,让大数据资产在全球范围流通,并产生价值,交易所将作为数据价值的权威鉴证者。大数据交易所,将积极发挥在大数据领域的政策优势、数据清洗建模优势、数据金融衍生品设计的优势等等,连通大数据的供需双方,让贵州的数据之间互相碰撞,产生核聚变的结果,服务贵州,让数据变成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的第一决策要素。”该所相关负责人欣喜地说。
大数据工作起步稳、开局好、推进快
记者采访发现,我省发展大数据工作从2013年开始启动,虽然时间不长,但起步稳、开局好、推进快,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据省经信委李保芳主任介绍,有关大数据工作,我省各项政策环境配套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先后出台了《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后,各项工作已经有序展开:一是数据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贵安数据中心总投资150亿元,数据中心建设成后,将形成超过2500PB的裸容量存储能力,可为大数据提供巨大存储服务和计算服务。三大运营商贵安数据中心年底前一期工程可基本完工,春节前后可形成安装15万台服务器的能力。凯里申黔互联数据中心7月可通电,将成为我省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数据中心;贵阳高新区翔明科技3000台服务器8月初可通电。
二是成功举办了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等一系列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目前签约大数据产业项目153个,投资1640亿元,其中合同类项目投资821亿元,协议类投资819亿元。富士康示范工程形成产能,第四代绿色制造产业园示范工厂主体框架完成安装;黔东南州中科汉天下公司6英寸射频FBAR滤波芯片生产线基本建成;北斗示范应用带动企业落户;平塘县大功率天文射电望远镜等项目进展顺利;中科汉天下、华唐教育等企业落户贵州;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三是“7+N”云工程(政务云、工业云、智慧旅游云、智能交通云、电子商务云、环保云、食品安全云)加快推进,年内见到实效。其它N云,如北斗云今年启动位置服务,“物流云”、“公安云”等建设有序推进。同时,相关应用示范项目,如4G网络实验取得阶段进展,“1258”三网融合试点工程顺利推进。贵州朗玛、深圳腾讯、阿里巴巴、航天科工集团、深圳沃通、上海文广集团、上海证券公司等一批企业已达成入驻贵州意向。
如同李主任所言,记者注意到,总体上看,我省大数据产业起步稳、开局好、推进快,各种要素加速聚集,项目推进效果明显,良好发展氛围完全已经形成。
大数据发展使我省“后发赶超” 成为可能
“贵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过去并不是领先的,但是因为发展了大数据,实现了快速发展。”省政协委员彭苏动情地说。
彭苏指出,我省大数据产业近一、二年来取得的成绩让人感觉振奋。全省各级政府务实的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从园区的建设、招商、商业模式探讨、人才培养方面做的非常务实。通过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使众多企业走进了大数据产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省已经拥有大数据中心,待相关产业培育起来后,就有希望出现政务“云”、企业“云”、旅游“云”等等。在大数据开启的新工业革命时代,我省不仅摆脱了落后的标签,而且还将走在新产业的前沿。
“彭苏委员说的没错,大数据就是大产业、大机遇、大红利,发展大数据既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选择,更是我省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选择。”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说。
这位人士感叹: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大数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内容发展的重要趋势,建成形式多样、手段先进、融合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云上贵州“媒体云”应运而生。
对此,贵州大学信息学院院长谢泉表示赞同。他说,我省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无论从学术、环境、重视程度上讲,都走在前列的,随着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推动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推动贵州媒体融合发展也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媒体云”的建设充分依托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坚实背景,可以说是大数据产业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
“未来不管怎样发展,都是与信息有关的,所以,大数据对于贵州来说,是对贵州后发赶超的一个最好时期。”谢泉动情地说到。谢泉介绍:“IT技术发展到今天是一个过程,从早期到现在的大数据,中间经过云计算,这些概念的出现都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过渡的。我们都知道工业经历了两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而现在又提出来新的技术革命到底是什么,大家还没完全有定义。三星有新材料、新能源,再加上网络,这个网络信息可能就跟大数据连在一起。这里讲的新材料、新能源可能就是环境友好的这些能源、材料和器件。所以说未来,不管你怎么发展都是与信息有关的,也就是和数据有关的。所以说,大数据对于贵州来说,确实是一个后发赶超最好的事情,因为贵州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后发赶超,大数据这个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之一。”
发展大数据改变了贵州
发展大数据,是我省后发赶超的必然抉择。
近年来,发展大数据带给了我省什么?
据有关资料介绍,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同比上升。2014年,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1460亿元,同比增长62%。
市场主体加快发展。2014年,电子信息企业共1721家,较2013年底增加400余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以贵州朗玛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加快转型成长,朗玛取代茅台成为沪深两市单股股价最高的上市企业。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比19.3%,较2013年底提高了4.2个百分点。
不断增加就业。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现有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2015年全省从业人员可实现同比翻番。
信息消费高速增长。在电商方面,贵州淘宝用户数近三年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去年贵州网民微博微信使用率、农村地区网民比例、社交网站应用比例、手机上网普及率等数据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阳市手机拥有率超过100%。全省全年信息消费规模375亿元,同比增35%。
贵阳、遵义、安顺、贵安新区本地网并网升位,实现通信同城化。
我省大数据产业开始引领全国。经国家工信部同意我省创建国家级贵阳·贵安大数据集聚发展示范区后,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3D打印在贵州首次生产。“土生土长”的高新翰凯斯(Flexbot)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3D打印多旋翼飞行器,产品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富士康贵安厂区产品已下线,实现了平板电脑等多个“贵州造”零突破。
运用大数据,企业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遵义市有1500多家建筑企业,每年发生的建筑安全事故,让政府很头痛。但自从研制了一套全新的大数据建筑工程智能安全监管平台,利用在工地安装多个多种安全探测器,采集大数据并分析报警至三层监管系统并在遵义700多家建筑工地试用后,取得令人震惊的成绩,凡安装这套大数据系统的工地,没有出现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