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72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5-21

一朵盛开的苦荞花

□金 燕

  荞,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贫瘠的土地,无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多么恶劣,她都郁郁葱葱,红红火火,结满果实。

  可以说,荞是一种不计代价,不论条件的自然作物,荞姐就像一朵生长在贫瘠土壤里,恶劣条件下,饱受自然环境却坚韧不拔,最终带给人们收获和喜悦的苦荞花。荞有着坚韧的性格,坚强的秉性。

  荞姐就像有着坚韧性格,坚强秉性的一朵苦荞花。她的坚韧可以追溯到她的年轻时代。曾在少女的时候,荞姐因家境贫寒,家庭成份不好,上学就业几乎是梦想。多舛的命运,让她深深懂得,只有不甘于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与命运抗争到底,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出头之日。

  她早早离开了家,独自一人,没告别任何人,没流一滴眼泪,背井离乡的去了几百里开外,在那片阶级斗争相对平和的偏远山寨栖身下来。

  有了落脚地,读书是问题,吃饭是问题,穿衣是问题。诸多问题累积成了生存字样,而这些问题全等着她自己解决。

  靠什么解决,靠天上掉馅饼,当然不可能。靠他人救济,在那样的年代,大家都不容易,谁还顾得上你。靠亲戚帮忙接济,远山远水的,谁个帮得上你,顾得上你。有人出主意,干脆找个人家嫁了算了。荞姐想,不能就这般简单的把自己嫁掉,走食那嗟来之食的捷径,她天姿聪慧,娇媚动人,就像洒落在高山远水贫瘠土地的荞,一路的开来,一路的芬芳,同样有自己的天地。她就这样洋洋洒洒,独放一簇,独秀一枝,盛开在山间田野。荞生长期短,荞花的芬芳美好刚呈现到人们面前,呈现给他人,转眼,她就结满果实,收获累累。荞是灾害年代补粮短缺,遗补其它作物欠收欠种的最佳作物。

  荞姐开始学织毛衣,从简单的平针背心织起。没多久,高领长袖编花也不在话下。

  荞姐多数织的是平针背心。这样的活路省力省线还省时,多则五天,少则三天,一件漂亮的鸡心领背心便大功告成。

  寨子里的人都知道村里有一位编织高手,能编织漂亮的毛线背心。在那样的年代,穿上一件绒线毛衣是一件体面的事,村子里的人纷纷前来索要她的毛线背心。当然,乡亲们也不会空手而来。有的拿粮食和她兑换,有的拿来毛线请她加工,当然拿来的毛线会多一些,权当手工钱。

  有了这套本领,荞姐生存下来。穿着她亲手编织的鸡心领背心的大队支书保举她到生产队民办中学就读,荞姐乐了,就像满山盛开的荞花,在微风的吹拂下,遍布山野,微笑在片片花海花丛之中。

  由于荞姐的年龄大几岁,坐到座位上比其他学生高出半个脑袋,学生们嘲笑她,高脑袋,大个女。加之成份不好,那些学生更是越加放任,任何事都不相让,不让荞姐占一丝上风,吃一丝甜头。

  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因家中发生事端,中途离职,已有好几天没人上课,教室里翻了天,同学像放野马,四处游走游荡,课上课下乱成了一锅粥,课堂一度陷入低迷、停顿。从别处调老师,一时半会难以调入,可谓远水救不了近火,从大队抽人,文化贫乏的大队那有人可抽。校长没别的办法,把一向成绩优秀,性格内向的荞姐叫到跟前,你去上课吧,校长说。

  荞姐的心一下子提到嗓跟眼,紧张得说不出话,鸡啄米似的直个劲点头称是道谢。

  这样,荞姐从一名乡村中学生变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由于起点低,一投入到工作,她就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为了报答校长的好意,同样为了好几十号学生,她决定迎头追击,奋力赶上。星期天,教师们到集市赶集,购回漂亮衣物,她不看一眼,买回好吃的营养品,她不羡慕一分。夜深了,其他教师睡下了,惟有她的灯还亮着。她在用心苦读苦研,疲乏了,吞一枚山村野果,再疲乏了,打开窗,看一眼田野里举着朵儿的苦荞花,风儿吹在花丛中,发出窸窸的声音,这声音好似同学的轻声议论,举着朵儿的荞花好似凝望着她,交会心声,等待着她的亮相。

  功夫不负有心人。荞姐的文化水平直线上升,教育水平直线上升。同学们开始尊敬她,教师们对她另眼相看,并亲切的称她为荞老师。荞姐更是有了信心,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改说教式教育为提问式启发教学。由学生阅读自行提出问题她来解答,这样一来,课堂纪律好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知识面丰富了,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所学知识牢固深刻,听过她课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教学方式好,既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在启发中学到许多知识,学习方法简单明白,阅读过后,知识读懂了一半,再由教师讲解,便过目不忘了。

  这样的日子过得真快,一晃两年过去了。两年中,有的教师被推荐到县城师范学校读书,进修,有的转回家中务农去了。

  师资的变迁,荞姐一点没受影响,她稳住了自己,稳住了学生。她仍教她的书,育她的人,就像盛开的荞花,一花又一苦,一年又一年。

  就在荞花盛开的季节,大队支书带来好消息,荞姐被推荐到县里师范学校就读。

  临别前,她来到荞花丛中,满目的荞花举着朵儿,盛开在风中,像跟荞姐道别,说着离别的话。这些荞花已伴随了她好几个春秋,留下了许多奋斗拼搏的足迹,她熟知这荞的美丽,熟知这荞的美好。荞的骄傲就是她的骄傲。荞的收获就是她的收获。

  到了师范学校,荞姐不再是初出茅庐,不暗世世的小姑娘了。命运的变迁使她变得成熟,她剪了齐耳的短发,使她在灵秀中透着大气。

  她的内心丰富着,眼里有她的世界,她的向往和追求。

  只是由于成份不好,凡事不愿张扬,为人也低调,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业上。

  乏了疲了也自个找消遣,独自到操场上唱一支歌,跑一场球或高声朗读一回诗词歌赋。周末,学校联欢,同学们在台上唱歌跳舞,欢声笑语的,她很想去歌舞一曲,她本身有着一幅好听的歌喉。但她忍住了,她深深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何况自己的家庭成份摆在学校档案里,弄不好打入另侧都算是轻的,被遣送回原地,才叫人好受。

  学校举行篮球比赛,她很想去赛一场,但想想结果,冲上心头的念头被打消下去。她平静的立在原地,剩下空空的自己,像瘪下去的篮球,空空乏乏,皮皮软软,再鼓不起劲。

  她像被抽掉实体的水草,失掉了方向的准则,她悻悻的回到宿舍。宿舍里,一伙人正议论当天的球赛,一个个面红脖子粗的讨论比场上队员的角逐,一个个争执不休,比场上角逐的运动员还认真激烈几分。她把步子转移到门外,操场上早已人去场散,空空荡荡的场地给了她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一个跃进她脑海的便是山寨里那片盛开的荞花。想想那荞花的模样,雨里风里含苞待放。风吹雨打过后,仍亭亭玉立,抖落在风中。

  这么想着,脚下的步子迈得开了,思绪也跟着张开了怀抱,向她拥来。向她频频招手示意,微笑。

  荞姐调整状态,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回到自己的状态。几年的学业生涯很快过去。学校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山寨。

  山还是那山,土还是那土,学校还是那学校,荞花还是那片盛开的荞花,唯一不同的是已过了收获季节,荞花地里一片空芜。荒芜的土地上不见了荞花的身影,只见微风中那荞杆的身影向她挥手挥泪,述说别离的痛苦,相思的等待,她的身影就立在风里,风姿绰约,傲然挺立,相信来年她一定美丽再现,盛开在人们的面前,呈现最美丽的风姿,还原一朵美轮美奂的荞花。

  不是吗?一年过去了,此刻的荞姐就站在这片土地上,她的梦想就像那一大把一大把荞花种子,抓在手里,捏在手中,摸得到,播得下,看得见。她在学校那里的优异成绩就是这一把把洒播的荞花种子,她要把她亲手洒播下去,把她洒播在土壤里,让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对荞姐来说,一点也不难。她想好了,准备从头再来,好好干一场,干出点名堂来,改变这里的一切。

  要改变这里的一切,必须从教育抓起。她想到了早年学有成效,经营得当的一位学子。在师范就读时,她与这位学子偶有来往。

  如果学子愿意投资家乡,改变家乡面貌,那将会是一项功德圆满,惠及千秋的大好事。

  经过多方协商,洽谈,荞姐终如获如愿,她与学子达成了共识,学子的资金原原本本投放到学校账目上。

  有了资金,学校硬件设施将会得到大大改观,有了资金,还可高薪聘请外来教师从教授教,传金送宝,给山里娃带来全新的视听理念,带来外面鲜活的知识,开阔的视野。

  荞姐成功了,就在新教学楼落成那天,学校召开别开生面的庆功会。庆功会上,应聘而来的外地教师就座在主席台上,校长招呼学生,招呼教师,招呼会场,忙得不亦乐乎,忙得满头是汗。忙乱中,她叫人去差荞老师。来人回答,荞老师不见了。荞老师回故地老家去了。

  在成功时刻到来之际,荞姐选择了默默离去,就像那盛开的荞花,红火一时,芬芳一时,总会凋谢,总会果实累累,结成籽粒,变成种子。

  荞姐心里握住的正是一大把一大把的种子。

  她要让这些种子在故地家乡重新生长,重新开花,重新结果。这样,她走出来的是贫瘠,带回去的是富有。富有的知识,富有的心怀,富有的才干。让这富有消除过去心与心的隔阂,让过去年代蔑视她的人重新醒悟,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而自己正是种子的把门人,种子的撒播者。

  这是荞姐的选择离去的真正原因,也是她奋斗多年最想完成的一件事。这正是那荞花选择贫瘠,选择山野,远离平地,远离芬芳,在山野里举着朵儿朝人们微笑的秉性。

  在把种子重新撒播的时候,相信她这朵盛开的荞花一定会是最美丽的一朵,最芬芳的一朵,最灿烂的一朵苦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