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公共品牌:以“集团军”的名义集结
□本报记者 张 洁
随着全国茶叶市场对生态绿茶的广泛青睐,贵州省茶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到2014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662万亩、有茶企近3000家,已成为全国茶叶种植第一大省和中国最大、最生态、最安全的茶叶原料基地。
然而,“有规模缺规格、有品质缺品牌”一度是黔茶面临的现实尴尬。茶叶作为贵州“五张名片”之一,省内茶叶人均消费量、饮茶氛围等与福建、广东、四川等茶叶强省存在着较大差距。正在加速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型的贵州,期待发展重心实现从产业链上游的基地加工向下游的品牌市场转移,使茶叶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形成。
“从贵州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规模化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从追求面积向提高下树率和加工增值能力转变,从扩大种植面积向强化管理注重安全、增加销售提高市场份额和打造品牌、创新品牌转变。”贵州省茶产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表示。
为此,2014年4月出台的《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通过重点品牌引领、公共品牌跟进方式,促进茶企集聚,构建黔茶品牌系列。依托贵州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绿茶、红茶作为实施黔茶品牌战略的两大品种。除“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和“遵义红”四大重点品牌外,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雷山银球茶、正安白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成为又一“集团军”。
公共品牌建设全面开花
贵州87个县(市、区)中,有84个出产茶叶,茶产业资源丰富。以“都匀毛尖”为代表,“云雾雪芽”、“湄潭翠芽”、“青山翠芽”、“雀舌报春”、“狮山碧针”、“雷山银球”、“羊艾毛峰”、“九龙毛尖”、“瀑布雪松”、“遵义毛峰”、“梵净翠峰”等数十种贵州名茶遍布全省,具备了形成大品牌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在培育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上,贵州各茶区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智力,全面打造并提升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贵州特色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之路。
以产茶大县湄潭为例,自明确以“湄潭翠芽”为公共品牌以来,坚持实行“五统一”管理制度,由县茶协统一监管,避免了品牌的无序使用。同时,该县率先在高速公路、电视、报纸上主推“湄潭翠芽”公共品牌,每年投入宣传费上百万元。随着公共品牌逐步成长壮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加盟销售“湄潭翠芽”。目前,以“湄潭翠芽”为品牌的加盟连锁店已覆盖全国市场。
在公共品牌培育过程中,注重地域性、竞争性、独特性是贵州的一个显著特征。凤冈县根据土壤富含锌硒及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申报“中国锌硒有机茶之乡”,并推出凤冈锌硒有机茶产品,其引领健康生活的新理念很快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石阡县依托本地品种优势,明确了从品种到品牌的公共品牌构架,推出的石阡苔茶仅用两年即成为“贵州三大名茶”之一。正安县的做法更是独树一帜,其大胆引进安吉白茶品种试种,经多次摸索和反复检测,培育白茶所含氨基酸远高于其它地区。依托这一优势,该县推出正安白茶品牌并率先统一包装,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大师对品牌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策划。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茶企在品牌建设中也出现了如“国酒·黔茶”、“梵山天韵”、“绿宝石”、“南方采仙”、“兰馨”、“碧云剑”、“明英翠龙茶”、“石阡苔茶”、“遵义红”、“春江花月夜”、“朵贝茶”、“贵茶”等创新品牌,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抱团出击打造“集团军”
通过多年的公共品牌建设,黔茶品牌的内涵在提升、魅力在增强。如“贵台红”品牌,是由福建商人利用贵州绿茶资源精加工而成的红茶产品,目标市场除大陆外,还针对台湾地区,显得很大气。再如“梵山天韵”品牌,是利用梵净山优质茶资源加工成的绿茶,让人联想起出类拔萃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佛教名山厚重历史的文化底蕴。随着品牌文化的推广和宣传,贵州茶企也在市场搏击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今年3月,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召开二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省内200余家茶企、茶协齐聚一堂,共商“品牌”黔茶未来发展之路。会上,抱团发展创立知名黔茶品牌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在促进贵州茶品牌化的基础上,还要促进品牌规范化和品牌市场化。”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会长、贵州贵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春说,目前贵州的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叶品质居国内前列,但大量优质茶是以散茶和原料茶的形式流入市场,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依然较低。“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贵州共享区域品牌,快速提升黔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黔茶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盈利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品牌化转型升级。”
为整合资源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区域品牌,2014年6月,贵州湄潭兰馨茶业公司联合湄潭、凤冈等区域的80余家茶企,在湄潭县正式组建“贵州智慧黔茶产销联盟”;7月,贵州黔茶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8月,由铜仁市12家茶业公司组建的梵净山茶业集团成立;11月,贵州万峰报春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兴义揭牌……
“贵州以公共品牌为依托,大力实施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三位一体’品牌战略,要建成中国面积第一、绿茶产量第一的优质生态安全茶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品牌中心。”胡继承表示,事实上只有公共品牌做大了,才有产品品牌做强。
“黔茶出山”重在品牌推广
贵州贵天下茶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便将引领“黔茶出山”作为企业历史使命,集中精力打造品牌和建设渠道,精心谋划“贵天下成长路线”:先打造品牌,通过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使“贵天下”品牌知名度在短期内获得快速提升。其主要目标是将贵天下“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等产品销到全国各地。
然而,争当“黔茶出山”的领头羊并非易事。贵州名茶难登“大雅之堂”,一度受到市场诟病。“在贵州的重点场所如龙洞堡机场、花溪宾馆等地,都喝不到本地产的红茶‘遵义红’,取而代之的却是‘金骏眉’。”在去年一次黔茶品牌推介会上,某位省领导如是直言。
据了解,目前贵州的茶馆仅有20%是茶客自己点茶,其余80%都是茶馆推荐。“现在想要喝到贵州产的‘遵义红’都这么难,大家在谈‘黔茶出山’的时候,不妨先将其覆盖整个贵州再来覆盖全国。”这位省领导表示,如今还很难找到合格的茶艺师,有一次在花溪宾馆红茶端上来后竟然还有茶叶,“所以,在茶艺师的培养方面也要下功夫”。
“在打造市场、推广品牌方面,建议把贵州茶拿到北京的马连道茶市场去卖。因为那里是全国茶叶的集散地,但目前还看不到‘遵义红’。”这位省领导说,那里是茶产业的一张“晴雨表”,天下的茶客茶商都跑到那里去,就能反映出很多产品、产业信息。
记者注意到,在贵州的一些茶叶市场,卖散茶的占了绝大多数。消费者所能知道的就是品类,如只知道买的是铁观音,至于是谁生产、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一般都很难了解到;也就是说在茶城里,买的是茶叶品类、而不是茶叶品牌。
“现代经济早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茶产品的竞争不仅是茶叶质量竞争和价格比拼,更是品牌的较量。”一位茶界人士表示,黔茶除了靠质量支撑,还要靠品牌呐喊。“只有让一流品牌与一流资源对称起来,贵州才能真正实现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