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绿一红”扬帆 助黔茶品牌启航
□本报记者 张 洁
在贵州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上,名目繁多的茶叶品种竞相争艳,但过去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这成为阻碍黔茶加快发展的一道难题。
2014年4月21日,《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正式出台,为贵州茶叶提出了破题之道: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即绿茶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红茶以“遵义红”为重点,通过重点品牌引领、公共品牌跟进方式,构建黔茶品牌系列,全面提升黔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黔茶再创辉煌奠定坚实的品牌基础。
去年8月24日,全省茶产业“三绿一红”品牌推进会在贵阳召开。贵州首次从省级层面聚焦“三绿一红”品牌,明确将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让“三绿一红”品牌在全国打得响,引领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
重点打造“三绿一红”
贵州省茶产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表示,首推“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和“遵义红”4个茶叶品牌,是因为无论它们的基础、历史、产能,还是地方政府、茶企及消费者的认知度,都具备了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条件和优势。
“都匀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的中国特产就有“都匀毛尖”和茅台酒。“都匀毛尖”不仅历史悠久,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也很高;作为老牌名茶,其在世人的印象里已然根深蒂固。同时,都匀是贵州的优质茶区,平均海拔为1200—1300米,非常适宜茶叶生长。
湄潭是“贵州茶叶第一县”,是全省茶产业做得最好的地方。如果说中国茶、世界茶起源于云贵川,湄潭即为贵州茶业、中国茶业打下坚实基础之地。其茶园面积、机械化及装备水平、综合产值、茶文化均居贵州第一,茶园美誉度亦为贵州第一。“湄潭翠芽”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具有雄厚的产量和品质基础。
“绿宝石”作为一个企业品牌,2007年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绿宝石”能量产,且市场接受度高、接受人群面广。目前,已通过400多项农残与重金属指标检测,出口欧盟等国家。随着“绿宝石”专属茶园不断扩张,未来将有100多家茶企、数十万亩茶园集聚到“绿宝石”品牌之下。
“遵义红”是湄潭县于2008年开发“黔湄”系列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并恢复上世纪40年代在湄潭成功试制的“黔红”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形成的名优工夫红茶产品。其受到张天福、陈宗懋等中国茶界泰斗和消费者的青睐,首次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即斩获广州茶博会金奖。“遵义红”近几年发展较快,是贵州红茶的代表,主要以夏秋茶为原料,可获取较大市场份额、拥有广阔前景。
贵州为何重点推介绿茶?胡继承说,在消费者的头脑中,绿茶尚未被其它省份强势标注并获得产权认证。如全国茶叶六大品种中,青茶类已被福建“铁观音”标注、黑茶类已被云南普洱茶标注。基于拥有大规模的绿茶种植面积,贵州有机会迅速夺取绿茶的领袖地位,成为绿茶品类的代表,让“贵州”=“绿茶”。
茶界专家认为,“三绿一红”是黔茶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是黔茶的“灵魂”性品牌,把“三绿一红”品牌打造出来,将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黔茶其它品牌发展、加快黔茶产业发展步伐,为黔茶复兴奠定坚实的品牌基础。
全力护航“三绿一红”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贵州要做的是老百姓都喝得起的‘安全’茶叶。”胡继承表示。
在他看来,确保“三绿一红”品牌健康成长,一是要建立严格的标准体系。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茶园创建为抓手,促进幼龄茶园早投产,加强投产茶园管护,为茶叶加工提供安全生态、规模化、标准化、高性价比的原料保障;二是要完善贵州茶叶标准体系。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开展重点品牌、公共品牌的标准体系制修订,严格按标准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储运等,大力提升黔茶质量安全水平。
去年,贵州省农委、省茶产办与贵州大学合作,制定了《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贵州省茶园用农药规范化专营店(专柜)实施方案》。同时,以“三绿一红”品牌地区与上下游企业为主体,在普安县召开全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落实围绕大企业及上游企业、基地的绿色防控任务;成立绿色防控专家工作组,长期坚守在茶叶生产一线。此外,在“三绿一红”品牌区域建立60个专营店(点)、专柜,开始形成以县为主的农资配送制度;推动品牌龙头企业率先落户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构建质量可追溯系统。
不久前,贵州贵茶有限公司进口了1条绿(红)宝石兼用标准化生产线。德文版的“绿宝石”绿茶,新颖的PLA全降解网袋茶包引人注意。据介绍,这种高端材质的包装既环保、又不影响原有口感,泡开后透明茶包里芽叶充分舒展开,如同刚刚采摘一般,在欧盟非常受欢迎。
“目前,公司两条生产线日加工鲜叶各10000公斤;而且所有‘绿宝石’加工厂都采用国产标准化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贵州贵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清爽说,今年已确定的订单突破了100吨。在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市场,“绿宝石”的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三绿一红”树立标杆
“品牌就是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没有规模化、产业化,哪来的市场份额?没有市场份额还谈什么品牌?”胡继承说。但是,规模化、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要有市场份额就必须推行标准化生产;要做成产业化,就必须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贵州茶产业急需做的,就是让“三绿一红”四大重点品牌树立标杆,起到引领“黔茶出山”的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4年8月,“三绿一红”品牌覆盖贵州茶园面积共计129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2%。其中,“都匀毛尖”有94.17万亩、“湄潭翠芽”有29.56万亩、“绿宝石”有4.07万亩、“遵义红”有1.2万亩;覆盖茶园面积中投产面积86万亩,有万亩茶园乡镇47个。去年1—8月,“三绿一红”茶叶总产量为7070.6吨,其中“都匀毛尖”5017.6吨、“湄潭翠芽”1250吨、“绿宝石”300吨、“遵义红”503吨。全年“三绿一红”茶叶总产值达41.13亿元,其中“都匀毛尖”24亿元、“湄潭翠芽”14.08亿元、“绿宝石”1.05亿元、“遵义红”2亿元。
此外,全省使用“三绿一红”品牌企业共829家;支持“三绿一红”品牌到一线城市建立营运中心,开设旗舰店、专卖店,设立省外营销网点共297个,开设网上销售点400家。
有茶界人士表示,近几年贵州茶产业的发展路径从“中国茶叶的贵州原料”到“贵州制造”,再到“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确实有了坚实的基础和长足的进步。目前,贵州已形成一个大中小并举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茶产品的品类、品种、数量均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中国最大规模、最优秀的茶叶原料基地已经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