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出台的《贵州省核桃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提出了到“十二五”期末发展1000万亩、到2018年发展150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的目标。如今首个期限将至,要把核桃产业打造成阳光产业、支柱产业,建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贵州仍显“任重而道远”。
贵州发掘核桃资源 产业亟待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李 丽
“独领风骚异地无,嫌寒嫌暑性为孤。山农称作摇钱树,金果飘香在五湖。生在深山有远亲,年年岁岁往来频。驰名中外承青眼,市肆琳琅满目珍。莫道区区一粒珠,珠珠肉满口香酥。”颇具内涵的核桃,早已为民间所传颂。
核桃是珍贵果木。核桃果肉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与药用价值极高;核桃树干除作用材树种外,还能通过科技转化为牲畜饲料、能源材料及碳材料等;核桃加工副产物——核桃壳渣,也可经技术处理变成各类功能产品,其生产、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我国核桃资源非常丰富,栽培面积居世界之首,产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山西、新疆等省区。贵州的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广,覆盖全省各县。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发展,视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之一。2011年出台的《贵州省核桃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发展1000万亩、到2018年发展150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的目标,把核桃产业打造成阳光产业、支柱产业,把贵州建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
“核桃产业在贵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条件、有潜力,但产量、培育技术等比不上邻省云南,在研究上也有差距。”贵州省林业部门相关人士说。
“核桃产业是我省特色产业,但发展方式比较落后、粗放,需要在各方面加以提升,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某致力于贵州核桃产业发展的业内人士亦表示。
多措并举助推产业发展
为推动核桃产业发展,贵州各方花了不少精力。2013年5月,省政府研究室组队深入9个市(州)、20个县(市)、30个乡镇,对70多个村的核桃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认为全省核桃产业呈现出参与面广、联动性强、势头强劲、前景看好的局面,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贵州省政府扶贫办共投入资金16.95亿元,下达核桃种植计划625万亩,加上财政、发改、林业等部门发展的核桃,全省核桃保有面积达700万亩;核桃产业覆盖全省80个县(市、区、特区)中的2013个乡镇、11568个村、近250万农户。
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根据《贵州省核桃产业化扶贫规划(2011-2015年)》,到2018年全省共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500万亩。为此,该省出台《关于认真做好核桃产业化扶贫有关工作的通知》、《贵州省核桃产业化扶贫绩效考评办法》、《贵州省核桃嫁接苗生产技术规范》、《贵州省核桃采穗圃生产技术标准》等文件,为全省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科技支撑、示范带动。依托科研院所,在品种认定、项目评审、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聘请1000名核桃科技辅导为乡土技术人才,向群众推广“9个1”核桃种植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益产出”和“跨区域推进、主干线拓展、多渠道投入、立体化布局”的思路,在全省9个市州重点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带,每个示范带均为数万亩规模,带动核桃产业由点到面全面发展。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大力促进核桃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经常深入核桃项目区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促进了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尽管如此,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贵州省对核桃产业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发展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核桃产业资源综合发展上的技术、管理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使核桃资源优势未能真正转化成山区经济优势。
效益低下亟须提高水平
核桃深加工的品种很多,果仁可制成各种口味的蒸、煮、炒货,也可加工成核桃油、核桃乳、核桃糖、保健食品等,能形成深加工产品系列化。但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安燕通过对核桃产业的调研发现,贵州的核桃优良品种少、产量不高。
以“中国核桃之乡”赫章县为例,其核桃种质资源丰富,因长期沿用种子繁殖,形成遗传上的多样性,性状分离现象严重,品质良莠不齐。虽已鉴选出许多优良单株,但对优良种质的鉴选力度和开发深度不够,致使目前正式审定的品种少,未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种优势,核桃良种化程度较低。同时,核桃栽培以小农经济为主,散户多、组织化程度低,栽培技术普遍沿用传统方式,苗木质量、栽植技术均难达要求;栽培过程管理粗放、水平低,信息封闭,造成栽植面积发展较快,产量却不高。
目前,当地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企业只有两家:赫之林核桃乳厂和核桃糖厂。它们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实力,采用较为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但核桃产品单一、深加工种类短缺,远低于国内核桃生产发达地区的产品加工水平,市场可持续竞争力弱,未能形成广大核桃生产户的核心,没有真正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主要还是小农经济行为,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要求极不适应,难以具备产品深加工、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条件。”安燕表示。
从全省看,核桃产业在采集、保存、破壳、取仁等初加工过程中使用机械技术水平较落后,至今仍是传统人工加工模式,几乎无机具技术投入。而人工加工效率低,且易造成污染,难以保证核桃品质,维持品牌形象堪忧。
据安燕介绍,贵州核桃资源虽然丰富,但加工与深加工起步晚、发展缓慢。产品多限于初级食品制作,品种很少、结构单弱,加工方式和技术落后,尤其是深加工技术严重滞后,核桃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产品附加值极低。
为此,安燕建议加快核桃良种化进程、加大种质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栽培技术和组织化管理水平。在品种选育、栽植上强化科技支撑,重视产品研发、成果转让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通过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良种,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加强产区分工管理,确保品种优选和栽培过程顺利进行,实现良品高产,为核桃加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只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才能提高产品层次和经济效益,增强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真正实现核桃产业扶贫效果好、民生改善显著的目标。”安燕说。
科学利用实现提质增效
核桃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副产物——大量壳渣。“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合理、综合、循环利用副产物也是核桃产业发展的一大课题。
目前,国内对这类硬质壳渣的利用率极低,绝大部分都作为废弃物丢掉或作低值燃料。壳渣在自然界中降解速度慢,堆置废渣经雨水浸泡呈碱性,浸出液流入水体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且大量壳渣燃烧过程形成的烟灰对环境影响很大。
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核桃壳渣的资源化利用几乎为零。安燕调研发现,赫章县核桃加工后壳渣被当成垃圾丢弃或焚烧,无任何利用。该县核桃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预计产量超过3万吨,产生超过1.5万吨壳渣。将其作为垃圾处理,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还毁坏原本脆弱的生态。如何处理核桃壳渣,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亟待破题。
核桃壳渣是生物质资源,通过科技转化能实现无害化再利用,可制成各种功能产品(生物制剂,如壳过滤器、碳材料、牲畜饲料等),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安燕建议,加强人们对壳渣资源化利用的认识,促进核桃产业资源综合发展。不断研发新方法、新技术,采取有效的壳渣存储方式,大力扶持和推广经济、简便、二次污染少的多层次、多途径壳渣利用成熟工艺,使核桃产业建设朝循环经济方向转变,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赢,实现核桃产业化、规模化和高品质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十年是贵州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好核桃这盘“棋”需仔细谋划、踏实耕耘。实现机械化加工是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当前急需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将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和引进具有竞争力的核桃深加工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要持续加大政策支持、科技支撑、资金筹措和示范引领的力度,推动核桃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贵州省林业部门科研人员在长顺县查看核桃实生苗培育基地。
赫章县依托丰富的核桃源优势,建成贵州首个核桃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