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0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1-07

五星红旗永远高扬

——新中国国旗的由来

□郭福基 方家印

  新中国国旗的诞生,同国歌、国徽的诞生一样,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过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都有义务补上这一课,以树立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和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提供的资料,对国旗形成过程和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颁布,作如下介绍。

  

  1949年的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今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这次会议讨论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6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就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的方案。第六小组决定,以新政协筹备会的名义,通过《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在7月15日至26日连续刊登征稿启事。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仅国旗设计图案,新政协筹备会议就收到2992幅。从中筛选了38幅作候选图案,其中曾联松创作的五星红旗图案最引人注目,首先被田汉、郭沫若等名家看中,由田汉送毛泽东主席审阅。

  曾联松1917年生于浙江瑞安,他和同时代的许多中国人一样,在战乱和动荡中成长。从上中学开始,他就积极投身于抗战救亡宣传活动。在中央大学求学时,除攻读经济学外,他还选修了美学,这为他以后设计国旗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曾联松在中央大学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生抗日联合会”,并于1938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过中央大学第三党支部书记。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走上街头游行、扭秧歌,欢庆解放。这动人的场面,一次又一次激起曾联松内心的波澜。不久,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思绪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应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儿女的寄托、炎黄子孙的骄傲!自己虽然不是专业画家,但有一定的美学基础,应积极投身到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设计工作中去。

  1949年7月的上海,溽热难耐。为设计国旗图案,曾联松日夜伏案挥汗描绘,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天午夜,他面对一堆画着各种图案的稿纸,感到很疲劳,便推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又做了几个扩胸动作,觉得神志清爽了许多。他抬头仰望满天的繁星,忽然来了灵感,从人们常说的“夜间走路,要看北斗星”话中得到启示:中国共产党就像北斗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就像围着北斗星的繁星。想到这里,他迅速重新设计国旗图案。他先用红色作为国旗的基础色,代表解放、光明、热烈,再剪一个大的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并以大五星为引领,又剪4个小五星围绕大五星,象征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星红旗设计为三原色中最亮的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旗面相协调,也像早晨彩霞中的金光,灿烂辉煌,色调简练而庄严大气,而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经过近一个月的设计构图,曾联松制作了两份五星红旗图案,一份寄去应征,一份保存家中。他最终确定的五星红旗图案为:红色油光纸做成的旗面,左上角贴着1颗黄色的大五角星,大五角星内贴着用油光纸制作的“镰刀铁锤”,右侧呈半圆型贴着4颗黄色小五角星。旗面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显大气,明朗而不萧疏。

  

  1949年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丰泽园召开座谈会,邀请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等各界人士参加,听取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的意见。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毛泽东同志说:国旗决定了,同意将曾联松设计的图案选作国旗图案,但建议删去大五角星内的“镰刀锤子”,成为一幅纯洁亮丽的五星红旗,交由政协会议讨论。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少数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4个重要决议(其中,关于国旗的决议是这样表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选举产生了由毛泽东同志任主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月30日的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从此,五星红旗就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飘扬在神州大地,飘扬在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尊严的每一个地方!曾联松从报纸上看到公布的国旗图案时,既激动又惊诧,因为五星红旗和自己设计的国旗图案几乎相同,但又无法确定是不是自己的作品。因为在他设计的国旗图案中,大五角星中嵌有“镰刀铁锤”。

  1950年9月27日,曾联松意外收到一封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寄来的信。来信的中心意思是:曾联松先生,你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感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至此,他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了,五星红旗正是自己设计的作品(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删去了大五角星中的“镰刀铁锤”),他为此激动了好几天。

  1987年,70岁的曾联松离休了。离休后,他经常为部队、学校等单位义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他将五星红旗设计原稿等3件文物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党和人民也不忘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1998年,国务院给曾联松颁发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1999年国庆50周年大庆前夕,以曾联松为主人公的电影《共和国之旗》在全国公映,曾联松的半身铜像也在这一年安放在他的故乡——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江畔。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2岁。

  

  有了国旗,还应有具体办法来爱护它、悬挂它,充分激发人们热爱、尊重国旗的情感。我国的《国旗法》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诞生的。这里,还得从一位人大代表的一条建议说起。1988年初,作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李玉坤(曾任江苏省如皋市丝毯艺术博物馆馆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出于强烈的爱国心和参政意识,写下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人民的国家观念,尽快制定张挂国旗具体办法的建议》。他针对国旗观念渐渐淡薄的现象,提出:“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刻不容缓的,这种教育能使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祖国的强盛和自己应作出的努力,不至于因为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而忘却自己应尽的义务,以致造成思想的迷惘和混乱。国旗对唤起人们的国家观念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此,特建议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尽快制定张挂国旗的具体办法,以唤起人们的国家观念。”1988年10月6日,李玉坤将几经修改的建议装入人民代表专用信封,寄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两个月后,李玉坤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寄来的一封信函。信中还附着国务院有关部门请示制定国旗法的报告。报告写道:“李玉坤代表提出的建议很重要,我国至今还没有悬挂国旗的法律依据,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刻不容缓,建议由国务院法制局、全国人大和政协草拟悬挂国旗的法律或办法。”因为李玉坤的一条建议,国旗立法终于变为现实。就在李玉坤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来信后不久,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十三次会议反复审议了《国旗法草案》。1990年6月28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签发28号主席令,正式颁布了《国旗法》,并于同年10月1日实施。

  现在,国旗同国歌、国徽、首都一起,已庄严地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李玉坤曾深情地说过:“在一个国家的历史长河中,体现泱泱大国气度与风范的,是她的人民。人民心中有国旗,整个民族有理想,这个国家与民族就有勇往直前的动力。”这番富含哲理的话语,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后记:国旗、国歌、国徽,是现代国家的标志,无论东方和西方,都把三者作为国家主权、独立、尊严的象征。国旗、国歌和国徽,皆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旋律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既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内在表达。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本报近期先后刊发了“永远的国歌”、“国徽:主权国家的庄严的标志”两篇文章。文章见报后,深得各界读者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五星红旗永远高扬”一文,全面系统地介绍新中国国旗、国歌和国徽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意义,形成一个系列,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