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 开创绿色未来
——谈谈老子“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彭联柄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99页—100页)
老子《道德经》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杰出的代表,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神奇宝典。老子“生态观”正是这部宝典中一颗闪光的明珠。
什么是宇宙?宇宙万物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古代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回答。虽然许多说法各异,却都有相似和相同之处:就是神的主旨,后来,宗教的兴起,是“主”造人造物,都认为宇宙的形成是超自然力量的产物,并受超自然力量的主宰。我国最早从大自然本身来解释宇宙的,正是老子和他的《道德经》。《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即:“大道使某一种事物得以产生,这种事物又产生第二种事物,第二种事物再产生第三种事物,以至于产生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激荡而得以调和,产生广泛的新的和谐物。”这是万物的本源和其运动的规律。老子是否定和排斥“神”和“主”的,这是他坚持唯物论观点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他辩证思维的结果。《道德经》第25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宇宙中有四大运行体:道、天、地、人,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按照老子的观点,“道”创生宇宙,是万物之源。人要好好生存,必须真正懂得“道法自然”的道理,重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是和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永恒主题的必然需求和本质特征。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道德经》第39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意即:“过去那些保持了自身与道相统一:天得到统一,因此清明;地得到统一,因此安宁;神得到统一,因此灵应;川谷得到统一,因此盈满;万物得到统一,因此生存;王侯得到统一,因此成为天下之正。”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老子特别重视,《道德经》第39章共138字,老子就用了其中92字的篇幅来分析论证这个问题。老子充分肯定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警醒人们不要狂妄自大,唯我独尊。
老子深情地呼唤圣洁的“理想化统治者”,只要圣人“守道”,臣民就会按照“自然”本性化育自己,并安于臣服。老子还提出“以正治国”(《道德经》第57章)、“正善治”(《道德经》第8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45章),为从政者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宝贵箴言。
据资料介绍,西方“生态学”是从18世纪萌芽,19世纪形成,20世纪才兴起的。这是因为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态危机逐渐显现并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的关注,19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学”一词;19世纪末,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1884年3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老子的学说,执行自然法则,同样是令人警异的。这是智慧,这是力量,这是生机”;20世纪中期被誉为“生态保护之父”的莱奥波德,呼吁人们应该对大自然有一种新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一批著名生态学者应运而生,特别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对生态危机深感忧虑,高度赞扬老子生态学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出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20世纪末,美国人赫德把老子的“道”定义为事物发生的自然法则,并从中引申出一种生活方式—即人怎样生活在与自然法则的自然和谐之中,一种领导方法—即管理者怎样按照自然法则管理教育人。
老子“生态观”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更为突出。从理论层面上说,无论在哪个时代,老子的呼声都唤醒过人们的心灵,从古代的周公旦直到近代的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重要思想家,都把研究“天和人”的关系摆在极高的位置。从社会层面上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中医药、气功、养生的发展。例如,道家的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道家的药王孙思邈在医药方面的成就,正是很好的说明。特别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老子所希望的“理想化统治者”,李世民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谐和,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到了唐玄宗时期,继续发展,国势鼎盛。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国家,也是最先进、最开放的国家,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唐代文学,光芒四射,唐诗誉满天下,流芳千古,与天地共存。黑格尔说:“山岳,树林,原谷,河流,草地,日光,月光以及群星灿烂的天空……人可以体会自然的生命以及自然对灵魂和心情所发出的声音,感到很亲切。”(黑格尔《美学》)宇宙间一切美景,都是大自然的慷慨赠予。唐诗中“咏月”的诗正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月亮的别称,如嫦娥、婵娟、玉盘、桂宫等几十种之多,对月抒怀本身,就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生动画面。月,永远是清明、澄澈、高雅、纯真的美好形象;月色,更是亲切、柔情。诗仙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多首诗中,直接间接和月亮有关的诗,就有320多首。其中,最能表现他和明月亲密无间的佳句(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佳句(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思》)人月相谐,心向明月,对月抒怀,思乡情浓。被誉为言短情长的“千古思乡第一诗”。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字字都从泪痕中照出,“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诗人望月思家,写成千古绝句。王维“咏月”(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短短10字,写出多么宁静的月夜,多么柔美的月色,多么动人的生态美;“咏月”(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的琴声与生命息息相通,人与月共悠远,把“我”之生命完全融入了宇宙大生命的流动中。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意境雄阔,千古佳句。唐诗中最具东方情韵,最令人感动的诗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这首诗,引发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去年今日,青年诗人崔护,因考进士不中,郁郁寡欢,独步南庄,桃花盛开,赏花心悦,偶感口渴,就近找水,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给他送水后,依桃树温情相望,两人脉脉含情,依依不舍。次年同日,崔护再赴南庄,只见桃花依旧,不见佳人,无限惆怅,题诗而去。几天后再来,与老翁相见,方知佳人相思日久,病卧在床,气息奄奄。崔护情急走到床前,流着泪说:“我来了,我来了”,佳人睁眼惊喜交集,病就好了。“人面桃花”诗篇,桃花般的爱情,“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绝唱,深蕴“天人合一,物我相谐”的意境和内涵,使古往今来的广大读者深深感受到:诗篇美、爱情美、人物美、人性美。
历史地看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破坏了,正过来再补回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例如,英国伦敦的“雾都”,美国洛杉矶的“烟雾”,比利时马斯河谷的“烟雾”,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至今这些地方仍是不毛之地等等,损失非常惨重,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因盲目发展,破坏生态,祸由人为,殃及众人的实例,特别是近期我国经过三十多年来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进入高发频发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24页)李克强总理说:“强调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加快绿色转型”。(《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致贺信 》)。
培根说:“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雨果说:“哲学是思考的显微镜”;查·埃利奥利说:“哲学……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的价值所在”。老子正是自觉运用哲学思维来观察世界,研究世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是老子“生态观”科学性的依据,和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老子生态智慧重要的当代价值。苏叔阳说得好:“认真地探讨和发掘老庄的思想智慧和超越精神,这是时代的使命”。(《中国读本》第124页)
2013年12月8日,我在美国看凤凰新闻转播“杨澜访谈录”,杨澜在英国伦敦访问英国首相卡梅伦,卡梅伦的一席话使人久久难忘。他说伦敦“雾都”,使英国人吃了苦头,经过长期治理后空气洁净了。问他有什么经验?他说:环境立法很必要,英国的净化空气法案起了重要作用;卡梅伦又说,中国工业化的速度比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快十倍,增长有利于环境,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拥有绿色的未来。
美国总统杰斐逊说:“世界上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美国总统里根把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写进了“国情咨文”。两位美国总统的治国方略有相似之处:都和老子的治国理念有关。老子的“无为而治”,既是管理智慧,也是生态智慧,因为老子生态观的核心,即“人与自然和谐”论述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理想化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中国有句名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为而治,不是不管事,而是不要瞎管事,不要干扰百姓,不要折腾百姓,让百姓安宁生活,顺其自然,和谐发展。
怎样正确理解杰斐逊总统的治国理念?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说:“管理越少越好”,“过去的管理者是‘经理’,表现为控制、干预、约束和阻挡。现在的管理者是‘领导’,表现为解放、协助、激励和教导”。被誉为“管理之父”的彼德·杜拉克说:“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好的。管理的精髓在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就是一条永恒的自然法则,简单就是力量,简单就是高效。”彼德·杜拉克还说:“简单是一场信息革命”。(聂小刚编著:《管理越简单越好》)
怎样正确理解里根总统的治国理念?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意即:“治理一个大国如同烹煮一条小鱼”。烹煮小鱼,最关键是不能多翻动,不能折腾;治理一个大国,就是不干扰百姓不折腾百姓,才能治理好。美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首,美国总统乐于采纳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智慧,一方面说明里根总统慧眼识珠,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子的生态智慧,确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方向大体相同。当今21世纪发展的主题是:和平、发展、绿色、合作。绿色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创绿色未来。回顾中国历史,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始,到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与此同时,又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但当时还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矛盾性和制约性问题,仍未完全脱离“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直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这就是中国的绿色现代化。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为什么我要强调绿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我觉得很重的一点,绿色思想就是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中国未来三十年》第207页)由此可见,老子的生态智慧,在当今世界各国开创绿色未来的过程中,正在做出新的贡献。
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回答大学生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20页)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23页)饱含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新内容,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2013年我在美国看凤凰新闻时,听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新闻广播:“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建设坚持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改善空间质量,保持森林湖泊绿色空间,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读后,感到很欣慰,很亲切,很幸福。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愿望。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真正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真正对复兴深情渴望;只有文化自觉、自强的民族,才真正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我们中华儿女,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争取绿色现代化的新胜利。
谈到中国绿色现代化美好前程,我自然联想到西方两位著名科学家的“预言”:1920年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在中国作巡回讲演时,曾深有所感地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实践了不少世纪。如果它能被全世界所采用,将造福全世界。”20世纪20年代,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博士深情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那样的精力充沛,那样的聪慧,那样的能忍受灾难和痛苦”,“这个拥有如此物质、劳力和精神资源的国家……,很可能将会比美国更富有”,“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以上两条引文,均见苏叔阳《中国读本》第135页和229-230页)
我们要衷心感谢西方两位哲学大师美好的祝愿,中华儿女一定要继续奋进,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使他们的“预言”成为科学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