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动摇
□姜刚杰
65年前的1949年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65年来,人民政协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用心血和智慧创立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65年前的1949年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65年来,人民政协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用心血和智慧创立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国家救民族于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民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并坚持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历史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并在严酷斗争中不断加强这种关系,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中国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合作的一个重要转折。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界人士积极响应,纷纷发表通电或声明支持这一主张,积极参与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动。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充分协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基本精神,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得以初步形成。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出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等四个重要决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民政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形成了坚强的团结,统一战线组织与人民民主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政协成立65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其间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协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中共中央于1989年底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明确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实施的原则、内容和形式。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蓬勃发展,领域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入一个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发展阶段。
1989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四次常委会议通过《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后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发展,1995年1月全国政协八届九次常委会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增加了参政议政职能,并指出:参政议政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参政议政的内容主要有:选择人民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政协有条件做的课题,组织调查和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机关提出建议性的意见;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充分发挥委员专长和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对一些共同关心的事项开展评议等。
我省政协工作也不例外,同样得到长足发展。笔者长期在民主党派省委机关工作,有幸目睹并经历了这一历史过程。如果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省政协、包括其重要组成方面的省级各民主党派在内,主要工作任务是学习和“自我改造”,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都把工作重心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了。比如说,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1993年1月召开的政协第七届贵州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各民主党派省委都开始以本党派名义提出党派团体提案,以后,省政协也直接以建议案的形式向省委和省政府提出重大建议意见。通过这些直接有效的形式履行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维护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强调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这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可以相信,人民政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各民族团结中,必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65年的光辉实践表明,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有利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最广泛地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
今天我们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就是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目标奋勇前进。当前,特别要学习贯彻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好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继续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紧紧围绕中心,牢牢把握大局,发挥独特优势,切实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着眼于实现富民兴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为我省“五位一体”建设的协调发展献计出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省文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