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在“远行”中升华
——《灵魂远行》序
□孔晓宁
兴勇的旅游散文集《灵魂远行》即将付梓,寄来大撂样稿嘱我作序,使我得以先睹为快,进而陶醉其间。兴勇不是专业作家,仅是在繁琐公务之余挑灯夜战的业余写作人。以我对兴勇的了解,这样的生存状态,如此的人生追求,正如《灵魂远行》这本集子一样,是值得精读细品的。
我和兴勇相识,也是缘于文字。那些年,常常每隔十天半月,就会收到兴勇从贵州邮来的散文随笔类文字。我在编辑过程中,不时与他就文稿措辞等进行探讨交流,于是加深了对他的印象和了解,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兴勇为人真诚坦率,为事细致严谨,为文缘情而作。由于长期在旅游部门工作,他常常就自己对旅游的所思所想归纳整理提炼成文,将出差考察的际遇感悟化作篇篇文字,把外出观览的行踪风物录入相机镜头,于是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散文佳作,源源不断投寄给省内外权威媒体,令众多读者得以分享。
兴勇的旅游散文,不论是笔触贵州还是省外,字里行间浸透的是浓浓的情愫、幽幽的哲思,或饱含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蕴涵着对清静山村的依恋,或是在历史古巷中寻觅精神归期,在古砖断瓦间寻找文化根脉,或是在小河流淌飞鸟啾啾中感悟时光消磨。这样的笔调,“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流光溢彩的“风景”,直视五彩缤纷深处的原色本质,给周遭景致平添了几分厚重与凝练,增加了几分深沉与慨叹。随手翻阅《时光边缘的“村落”》、《心魂游牧的家园》、《丹霞怀抱的大同古镇》、《醉美西江》几篇书写贵州文化旅游的美文,随着笔墨的铺陈,读者可以尽情感受西部这片土地无尽的神奇与梦幻。掩卷之余,感觉风景仿佛还在跃动,情感还在起伏,思绪还在飘荡,精神还在叩问……
兴勇的业余创作是坚持得很好的。他处理完公务哪怕再忙再累,哪怕回到家很晚了,也会在键盘敲上几段文字抒发性情。陪同领导下基层调研考察,一路坑坑洼洼跋山涉水,常常气喘吁吁体力难支,可他仍擎举笨重的相机,不知疲累地四处抓拍沿途奇山秀水、村寨古迹。他担心好风景一下子从眼前溜掉,一旦拍到好镜头,兴奋之情洋溢在他汗涔涔的面庞上。周末或节假日,他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加班处理完公务,看几页书,或者翻几页报纸,写几段随笔之类的文字。别人也许感觉这样的日子味同嚼蜡、苦不堪言,他却乐此不疲、自得其乐。我想,读者披阅《灵魂远行》文集,不仅能得到审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及思想的启迪,更能获取心灵的开悟与升华。
兴勇的这本《灵魂远行》文集,和他曾经出版的《且听风吟水舞》、《携阳光同行》等集子,都是挤出时间,积累点滴,聚沙成塔,硬是把散落的时光碎片串成晶亮的珍宝,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酿成艺术的琼浆。他因为对文学的热爱,进而让疲惫的身躯倚靠文学的港湾休养生息,借以驱散人性与生俱来的孤独寂寞,发掘人世间更多的真善美,让灵魂得到文艺之美的净化,从而提纯生命的质量,累积生命的厚度,激发生命的张力。人们从文集中一篇篇散文随笔透示出的超出美学范畴的生存阐释,追求诗意栖居的路径,可以进一步借鉴自己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活法,又该如何消费时光,在繁乱的生活中追求崇高,让平淡的日子满怀憧憬。
这是一个躁动浮华的时代,或许有人可以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可以为了地位而不顾尊严,或因循固守的价值而迷失自我,或因畸形的欲望而走向狂妄。置身汹涌的时代洪流,让人心回归自我,让内心宁静和谐,保持自己的真纯,活出自己的风采,尤其难能可贵。兴勇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执着,小而言之,是个人的旨趣;大而言之,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选择,是对喧嚣时代诱惑的抵制,是酸甜苦辣五味人生独特的宣泄,是对人际感悟天地哲思的结晶。值得称道的是,对写作的挚爱,并没有影响兴勇的正常工作,反而给他注入了干好份内事的激情与动力,两者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也许就是“工作艺术化、艺术工作化”的写照吧。
也因为写作与工作的高度融合,兴勇的作品,除了宣泄情感、展示人生之外,还带有浓浓的贵州地域乡情特色,于是成为宣传贵州绝佳的媒介。特别是这本《灵魂远行》,应该说是向外推介贵州文化旅游魅力不可多得或缺的读本。
最近,兴勇换了工作,离开了他曾经工作20余年的旅游行业,走上了地方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但他对文学的喜爱,对写作的眷念一如既往、不改初衷。他硬是把费力劳神的写作“爱好”,玩出了滋味,玩出了情趣,玩出了痴情。到地方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忙完公务之余,他还悄悄为地方党报党刊涂抹些文字,透过写作来持续一种奋发与努力。我想,这一定是某种精神定力的支撑、淡定情怀的维系、高尚操守的养护、心灵归期的宿缘,锻造着他日益纯粹的文品,进而又磨炼他渐进高格的人品。
人品和文品的高度融洽,便会凝结铺成人生道路上坚实的基石,延伸至高远的未来。
祝愿兴勇在事业和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给朋友们更多惊喜、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