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快进慢游”服务体系 将智慧旅游带入景区
我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亮点纷呈
本报讯 (记者 曾 丹) 8月16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暨深化旅游改革推进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召开。贵阳市、安顺市、开阳县、仁怀市、百里杜鹃管理区、荔波县带着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相聚第九届旅游发展大会,分享各自的建设亮点,探讨精品景区建设路径。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13年,我省启动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打造旅游“升级版”。一年之期,各地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贵阳:打造“快进慢游”旅游服务体系
作为贵州旅游集散地和西南地区游客服务中心,省会贵阳充分发挥区位和要素聚集优势,加大力度完善旅游集散服务功能。贵广、沪昆、成贵、渝黔等高铁及贵开市域快线、城市轻轨1号将在2014年至2017年相继开通。通过优化交通功能,通往各旅游景点的公路得到改善和提升,城市的综合交通日益完善,确保游客能“集”能“散”。
安顺:将智慧旅游带入景区
安顺市积极响应全省智慧旅游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腾讯SoSo街景、智慧安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黄果树电子商务平台、安顺旅游官方微博、微信等。对游客的服务、人流数据及景区的营销起了推进作用。
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当中,安顺市专门开设“黔中旅游大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依托北大、清华等名校及省市大专院校,为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提供人才保障。
开阳:创新资源管理 坚持产业融合
2007年,开阳县以南江大峡谷景区为试点,在全省先行先试《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摸索建立了“资源国有、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的“行政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制度,彻底解决了行政管理权限分割、国家所有权主体缺失、政府干预企业经营、行政管理权替代产权管理等问题,在旅游改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开阳县始终坚持区域内项目整合投入,一方面做好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茶旅、果旅、文旅、体旅”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大民族特色餐饮、手工艺品等开发力度,旅游商品由2006年的2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100余种,基本形成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仁怀:国酒为根 文旅融合
仁怀市因贵州茅台酒而远近闻名。为了优化整合,统筹谋求新合力,仁怀市将遵循“国酒为根、文化为魂”的原则,围绕“一环两点四区”的总体功能结构和“一轴九点十八景”的景区(点)布局,编制完成《茅台旅游综合体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国酒文化旅游区、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镇酒文化展示体验区、茅渡1952工业旅游、茅台古镇”五位一体布局建设茅台旅游综合体。
百里杜鹃:基础设施完善推动旅游扶贫
百里杜鹃管理区为实现旅游扶贫,先后成立了旅游开发投资公司、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森林公园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建设主体,新建和改造旅游主干道146公里、通乡油路195公里、通村公路541公里、生态游步道70余公里、闭合观光车道34公里。开发和改造景区景点40多处,新建大型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主题公园、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旅游的基础条件。
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极大地激活了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全区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上万人,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农民人均旅游收入从2007年180元增长到了2013年3200元,核心景区农民人均旅游收入上万元。
荔波:业态培育推动旅游改革
荔波县围绕“休闲养生、康体娱乐、创意产业、会展产业、观光农业、旅游商品”六个业态,积极推进荔波古镇、大剧院、温泉度假等项目建设,《水韵樟江》、《瑶之韵》等文化展演项目实现常态化对外开放,上座率达90%。
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拉柳、下白岩、水利大寨等民族村寨和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城区、园区、景区、镇区配套互补的特色产业体系。